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_亚洲素人一区二区_久久久91精品国产_成人小视频在线

靖難之役后,忠于建文帝的武將最后什么結局?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古代歷史上的封建王朝中,每一位新皇帝登基后,前朝的臣子們就面臨著靠邊站的尷尬境地。更不用說那些通過政變奪來皇位的人了。那么這些原本忠于前朝的大臣們該怎么辦呢?如果你也感興趣,請和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明朝時,就爆發了一場王爺叔叔起兵反抗侄兒皇帝,并把侄兒皇帝推翻,自己做了大明王朝的新皇帝,這位王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

  建文帝即位后,實行削藩政策。朱棣以奉天靖難為名,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當上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為明成祖。

  要知道,朱棣起兵后,建文帝身邊有一大幫子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將,他們為了捍衛建文帝的正統王朝,與朱棣進行過殊死的戰斗。

  可惜,最終獲勝的卻是臣子朱棣,那些忠心于建文帝的南軍將士們,他們在戰后的處境就像一句歇后語所說的那樣: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我們先來簡單說說那些南軍中有代表性的將領的結局。

  耿炳文,明朝開國功臣之一,也是朱元璋大殺功臣后僅剩的幾位武將之一,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后,耿炳文是首位北上抗擊燕軍的南軍主將。

  按照正史的記載,耿炳文在真定(今河北正定)戰敗后,返回南京賦閑在家。朱棣登基后,朝中有大臣彈劾耿炳文膽大妄為,理由是其家中的衣服有皇室專用的龍鳳等飾物,這員老將聞訊后竟恐懼而自殺。

  但也有另一種說法,說耿炳文戰死于真定,建文帝痛惜不已,將其厚葬。等朱棣稱帝后認為其葬禮規格過高有違禮制,命人將其墳墓予以毀改。

  李景隆,開國名將、曹國公李文忠之子,在耿炳文戰敗后,李景隆出任南軍主將,不料這位“貴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與燕軍的戰斗連遭慘敗后,被建文帝解職詔還。

  后來,燕軍渡過長江進至南京金川門外時,當時協助谷王朱穗擔任守城任務的李景隆見風轉舵,竟然開門投降。

  朱棣即位后,李景隆因擁立新君有功而保住了原有地位。可是,李景隆不知避忌繼續積極參與朝中大事,不但引起原燕王手下的諸將不滿,而且也讓昔日南京的同僚側目,不久便遭到多位大臣的彈劾。

  朱棣認為此人聲名掃地,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便削其官爵,并將其軟禁在家中。李景隆一度絕食抗議,但卻沒有餓死,一直到永樂末年才去世。

  郭英與耿炳文同樣是開國功臣,他先后跟從耿炳文與李景隆討伐朱棣,同樣以失敗收場。不過他比耿炳文要幸運,朱棣奪取帝位后,并沒有對免職賦閑在家的郭英算賬,所以,他得以善終,永樂元年時病逝,享年六十七歲。

  李景隆之后,統率南軍的主將盛庸下場也凄慘,他在前線曾多次擊敗燕軍,并斬殺過燕軍好幾個將領(其中最有名的是張玉),只可惜最終未能阻止燕軍的南下之勢。

  朱棣占領南京后,塵埃落定,那些忠于建文帝的南軍紛紛放棄抵抗。盛庸見大勢已去,也只好宣布投降,并奉朱棣之命鎮守淮安。在朱棣登基的同一年,盛庸辭官歸家。

  不料,新朝中有大臣彈劾盛庸心懷怨望,有異圖,盛庸無奈之下,于永樂元年(1403年)自殺身亡。

  當時的南軍之中,除了耿炳文之外,還有幾個也是曾經跟過朱元璋打天下的宿將,比如:顧成、平安與何福三人。

  顧成是在朱元璋渡江之前從軍的,因為臂力過人,善使馬槊而做了朱元璋的帳前親兵,并以此發跡。在真定城下成為燕軍俘虜之前已當上了左軍都督。

  朱棣親自為這員老將解縛,還聲稱“上天賜你來助我一臂之力” ,并將其送往北平,協助兒子朱高熾守城。顧成在靖難戰爭結束后被封為鎮遠侯。

  顧成在永樂年間出鎮貴州,多次平定播州、都勻等地的叛亂,后來在朱棣出征蒙古期間又被召回北京輔助太子監國。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顧成去世,享年85歲,其死后被追贈為夏國公,謚號“武毅"。但正史對其的評價是"榮不勝辱” ,含有諷刺其變節的意思。

  當盛庸副手的平安也是出自功勛之家,他的父親是跟隨朱元璋起義的老戰士,在攻打元大都之役中陣亡。平安喪父后被朱元璋收為養子,因天生孔武有力,能舉起數百斤,故以驍勇善戰而聞名于軍中。

  他曾經跟隨朱棣出塞征討過北元,對朱棣有一定了解,因而在靖難戰爭爆發后被建文帝起用,當了南軍先鋒。

  朱棣與南軍作戰時曾經多次親自沖鋒陷陣,所向披靡,唯獨在盛庸與平安二人手中受過挫。特別是在沱河之戰,平安指揮部隊弓箭手一齊射向朱棣,致使朱棣身邊的王旗上面插滿了如刺猬毛一般的箭。

  戰后死里逃生的朱棣派人將王旗送回北平,并叮囑朱高熾妥善保管于府中,以示后世不忘前人創業之艱。先后死于平安手上的燕軍驍將也有數人(其中最有名的是王真)。

  當平安在靈璧決戰中成為俘虜時,燕軍上下歡呼聲震天動地,諸將爭著在朱棣面前請殺平安。

  而朱棣卻擺出了識英雄重英雄的高姿態,留下了平安的性命,將其送回北平。靖難戰爭結束后,平安在北平出任都指揮使與后府都督金事等軍職。

  朱棣登基后的第七年北上巡視北平,某一天在閱覽奏章時看見平安的名字,便隨口對左右說了一句“平安還活著嗎?”誰料,一句簡單的問話,竟然一傳十,十傳百,等傳到平安的耳中后,即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不久竟因恐懼不安而自殺。

  曾與盛庸、平安一起伐燕的南軍將領何福,也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將領,他在靖難戰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役是在靈璧與燕軍相持,最后突圍而逃。

  朱棣即位后,認為何福久經沙場,知曉兵事,先后讓其鎮守寧夏、甘肅等地。永樂年間,朱棣北征蒙古時,亦令何福隨征。何福在北征期間數次違反朱棣的作戰部署,因遭到大臣彈劾而快怏不樂,他在班師回朝后忐忑不安,最后自縊而死。

  南軍諸將中,形象比較正面的人物是徐達的長子徐輝祖,他不僅曾率兵抗擊燕軍,而且在城破后沒有迎接進入南京的朱棣,而是獨坐在父親的祠堂里面拒絕出來。

  朱棣即使怒不可遏,但他考慮到徐輝祖的父親是大明開國第一功臣,而且還是自己的小舅子(徐達的女兒是朱棣的妻子),故網開一面,只是將其削去爵位,幽禁于府第之中。徐輝祖在五年后病死。

  相比之下,建文帝手下的那些南軍諸將,不但在戰場上與燕軍諸將相比相形見絀,而且在歸降朱棣之后的總體表現,也比不上輔助建文帝的那些主要文臣。

  朱棣取代建文帝成為大明皇帝后,曾是建文帝的文臣們進行了激烈的抗爭。

  我們都知道,朱棣即位后,請大儒方孝孺為他起草登基公告,而思想正統、忠于前皇的方孝孺堅決拒絕,朱棣一怒之下,喊出不投降就誅你九族,方孝孺風骨更硬朗,回答誅我十族又如何,結果,和方孝孺有關聯的十族八百多人被殺。

  同樣還有一位鐵骨錚錚的文臣鐵炫,寧死不屈服于朱棣,最后慘受磔刑而死,年僅37歲。

  至于被朱棣以“清君之側”為名而討伐的“奸臣”齊泰與黃子澄,他們的骨頭都很硬,城破后即使淪為階下囚,都不屈而死。

  與鐵炫一起共事的文臣暴昭,也在燕軍進入南京金川門時拒絕與新朝合作,守節而死。

  歷史雖然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雖然是“成王敗寇”,但建文帝時期的文臣們信守著儒家傳統的綱常理論,不肯支持造反的朱棣。

  同樣的,朱棣起兵后,其帳下的幕僚中竟然沒有一位有影響力的儒士,反而是僧、道等方外之士。

  所幸,朱棣也是一代雄主,“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國力大充,乃思揚威德于域外,此其與漢孝武(漢武帝的謚號)、唐太宗之時代正相類”(梁啟超語)。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