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春秋吳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對漢朝有過這樣一段論述,“國恒以弱滅,獨漢以強亡。”認為漢朝的滅亡是窮兵黷武的結(jié)果,與其他朝代不同。其實只要了解東漢末年的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王夫之的說法有很大問題,東漢末年的中央軍隊不能打敗使用棍棒的羌人,在鎮(zhèn)壓黃巾軍之時更是捉襟見肘,怎么看都不強,所以說王夫之的說法不成立。
其實在中國的古代有好幾個政權(quán)是以強亡。例如商朝,在力大無窮且尚武的末代商王子受的領(lǐng)導(dǎo)下,商朝打敗了入侵的各路蠻夷,比如徐夷、淮夷、東夷。但因討伐這些蠻夷,后方空虛,被西周鉆了空子,導(dǎo)致身死國滅。
在春秋時期,也有類似于商朝的國家,其君主也與子受相似,這個國家便是吳國。吳國位于東南蠻荒之地,在最后兩位君主的勵精圖治之下國力大增,它的最后兩位君主都被認為是五霸之一,都還打敗了之前稱霸齊國、楚國。如果將越國也算作霸主之國的話,吳國最后兩位君主打敗過三個霸主之國。但悲劇的是他們的努力都做了同一人的嫁衣并且死于同一人的手中。
自公元前512年起,吳王闔閭開始對楚國用兵,奪取了舒邑,并誅殺吳王僚投降楚國的兩個弟弟燭庸和掩余。第二年又伐楚,奪得了六邑和灊邑兩座城池。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cè)蚊鼘O武為大將軍伐楚,采用小部隊奇襲詐敗誘敵追擊,大部隊以逸待勞的方式打敗楚軍主力,殺楚國大夫史皇,楚國左司馬沈尹戍被逼自殺。之后連戰(zhàn)連勝,攻克楚國都城,楚昭王被迫出逃,楚平王被伍子胥從墓中扒出鞭尸。最后,楚國靠申包胥秦廷痛哭才得以復(fù)國。
公元前484年,齊國國君齊景公去世。吳國為了稱霸中原遂動了攻打昔日霸主齊國的心思。吳國要攻打齊國相距甚遠且中間夾雜著一些小國,補給線太長。出于實力和后勤的考慮吳國選擇了聯(lián)合魯國攻打齊國。最后吳魯聯(lián)軍和齊軍在艾陵展開了交戰(zhàn)。
此戰(zhàn)雙方人數(shù)大致相等,各十萬人。吳國將軍隊分為了上軍、中軍、下軍及右軍四個部分,吳王夫差率領(lǐng)中軍作為預(yù)備隊坐鎮(zhèn)指揮,其余三軍與齊軍作戰(zhàn)。齊國則將軍隊上軍、中軍、下軍三個部分,由高無邳、國書、宗樓分別率領(lǐng)。起初,吳國上軍先至艾陵,因為人數(shù)差距,吳軍不敵,被齊軍打退。后用詐敗之計引齊軍追擊,從而進入?yún)囚斅?lián)軍的包圍圈。這時吳王夫差出動了作為預(yù)備隊的中軍將齊軍分割,使齊軍首尾不能相顧,最后被吳魯聯(lián)軍分割圍殲。十萬齊軍的戰(zhàn)敗滅亡,一方面使得齊國元氣大傷,公族的實力大減,更難壓制如日中天的田氏,最后被田氏取代;另一方面,使得吳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更盛,助長了吳王夫差的野心。
在艾陵之戰(zhàn)后,膨脹的吳王夫差傾全國之兵在黃池與晉國會盟,試圖稱霸中原。會盟之時,一望無際的吳軍讓曾經(jīng)的霸主晉國也為之震驚。這一望無際的軍隊背后卻是吳國兵力的空虛,被越國從后偷襲,太子友被殺。吳王夫差也在笠澤之戰(zhàn)戰(zhàn)敗后羞愧自殺。
最后,打敗吞并吳國的越國國力大增,在徐州與諸國會盟成為了最后一位霸主,吳國兩代君主的奮斗就這樣做了他人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