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國古代名相,趙普無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自身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忠心耿耿、正直堅韌的含義,堪稱為后世學(xué)習(xí)的榜樣。
趙普是當(dāng)時北宋時期非常有名的一個宰相,在朝堂之中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地位,在中國的歷史上也留下了一世芳名。趙普獨自一人當(dāng)了十年的宰相,在北宋時期可以說是有很多的豐功偉績,因此一直被后人們所贊揚。當(dāng)然了,北宋趙普這個宰相,也是由小到大,一步一步的爬上去的。

趙普世當(dāng)時的幽州薊縣人,也就是現(xiàn)在的津市薊縣,字則平,922年生,于992年去世。后來在洛陽長住。是北宋有名的宰相,在后周的時候,曾經(jīng)是趙匡胤幕僚,掌書記。他的一生可以說非常的輝煌,陳橋兵變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北宋趙普就是陳橋兵變的策劃人之一。
他在964年開始被任命為宰相,在位十年,一直掌握著大權(quán)。曾經(jīng)協(xié)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zhèn),而且還罷免了當(dāng)時的禁軍宿將兵權(quán)。最讓人覺得難得的是,他一手實行了更戍法,改革官制等重要的政治措施,可以說當(dāng)時北宋的繁華,有這個宰相的很大一部分功勞。不管是哪個皇帝在位,都愿意讓他從事宰相一直。
只是再厲害的人才,都躲不過生老病死這一關(guān)。在992年的時候,因為身體原因,趙普辭退了宰相這一職。被封為魏國公。也就在同年,趙普因病去世。去世之后,謚號被封為忠獻。他的一生全部貢獻給了國家,貢獻給了百姓,雖然書讀的少,卻有一顆真正的赤子之心,胸懷寬大,容忍天下。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趙普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宰相,他曾經(jīng)獨自一人當(dāng)了十年的宰相,而且非常的成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宰相。很多人都說趙普治理天下非常厲害,但是趙普半部論語治理天下的說法似乎并不是那么的切合實際。
有專門的歷史專家去考證或,在歷史上流傳的非常廣泛的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其實在趙普那個年代,甚至在趙普死后的很多年度沒有過這樣的說法。朱熹曾經(jīng)宣傳過儒家思想,把論語編近了儒家的經(jīng)典當(dāng)中,那個時候朱熹對于儒家思想非常看好,因此大肆的宣傳,而在這個時候也沒有趙普用半部論語治理天下的說法。
真正有這個說法的時候,是朱熹去世之后,這個說法才在人世間流傳出來。那個時候是元代,元代對儒家思想一直非常看不起。所以當(dāng)時有九儒十丐的說法,表示儒家的地位就跟乞丐一樣,儒家思想的人們可能是為了給自己一點心里安慰,挽回一點尊嚴,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說法。
用趙普宰相曾經(jīng)用半部論語就把天下治理好了的事情來說明儒家思想的重要性。這句話其實是出自一個戲劇家之口,是他的一部戲劇當(dāng)中的臺詞。戲劇本來就流傳的非常快,因此這句臺詞也很快就在民間流傳了下來,傳播的速度也非常快,以至于到現(xiàn)在的人盡皆知。
趙普獨相凡十年
趙普獨相凡十年是一篇文言文故事,而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趙普曾經(jīng)單獨擔(dān)任宰相一職總共十年。趙普在這擔(dān)任宰相的十年里一直剛毅果決,不畏強權(quán),并且始終以天下蒼生安危為己任。

有傳聞,在趙普獨相凡十年期間,一次有一個皇帝厭惡之人立功勞,這在當(dāng)時立功就可以升官,但是因為皇帝非常不喜歡這個人,因此皇帝就不同意這次升遷。而文武百官也并沒有覺得皇帝做的不對。這個時候只有趙普一個人站出來請求皇上給予那個立功之人升遷機會。
皇帝開始十分惱怒也不聽趙普說,并且認為自己是皇帝自然有權(quán)來決定誰該領(lǐng)獎?wù)l該受罰。而趙普則表示,刑罰和獎賞制度既然已經(jīng)制定好了,自然是不能隨意人為去更改,即使是皇上也應(yīng)該客觀公正,賞罰分明,不能以自己開心不開心來判定一個人的功過。皇帝對于趙普所說根本不想聽,因此生氣佛袖而走。但趙普始終跟在皇上身后,皇上走到哪他就跟到哪念叨,最后皇帝終于答應(yīng)了趙普給那個自己討厭之人晉升的機會。
更有一次皇帝開開心心擺宴席,結(jié)果下大雨,皇帝自然不開心,身邊人都十分害怕,這時趙普又上前對皇帝說,百姓們一直在期盼來一場雨,因為干旱太久,這個時候雖然宴席因為大雨而沒擺好,但是百姓們卻開心了,百姓開心,社會就安定,這對于朝廷來講也是大好事,所以皇帝應(yīng)該開心才是,皇帝聽完后果然不再煩躁惱怒,也變得開心起來。
趙普進諫
一直以來,趙普進諫都是教科書中必有的文言文,可能很多之前學(xué)過的人都記不清具體講的是怎么樣的一個故事了。其實,但從字面上來理解,也知道講的是趙普向皇帝進諫的事情,而事情的緣由,還需要從當(dāng)時的朝政說起。趙普是宋代的宰相,雖平時對人刻薄,但為人卻剛正不阿,因此很受宋太祖的賞識。
一次,趙普向宋太祖推薦了一位有才能的人,因宋太祖非常厭惡趙普推薦的這個人,所以宋太祖并沒有聽從趙普的進諫。過了一天之后,趙普又重新遞上了奏折,推薦這位有學(xué)識的人做官,可仍是沒有受到宋太祖的采用。又過了一天之后,趙普依然向宋太祖推薦此人做官,這回不僅宋太祖沒有采用,而且因此大發(fā)雷霆,將奏章撕碎,還訓(xùn)斥了趙普。隨后趙普把撕碎的奏章拾走,跪著出去了。
過了一段時間,趙普將撕碎的奏章粘在一起,再一次向宋太祖遞上了推薦書。這一次宋太祖并沒有生氣,而是反省了自己,后來才發(fā)覺是自己一直有私心,才不肯采納趙普的進諫。最終聽取了趙普的進諫,任用了趙普推薦的人為官,這就是被后人一直傳頌至今的趙普進諫的故事。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趙普是一位正直的忠誠,且做事堅持不懈,不因宋太祖不喜歡而不敢進諫。而宋太祖雖然身為帝王,卻可以時刻反省自己,承認自己的錯誤,也不愧是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