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的明君唐憲宗,是太宗、玄宗和憲宗三位最受好評的皇帝之一。不過有一個奇怪的事實:唐憲宗一生沒有立過皇后。那么,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唐朝傳二十一帝(不含武則天),在這些眾多李姓皇帝中,能夠得到后人較高評價的,僅太宗、玄宗和憲宗三人。唐太宗打造了“貞觀之治”,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唐憲宗能夠與他們并駕齊驅、相提并論,足以證明他有不同尋常之處。在執政方面,唐憲宗銳意改革,平定藩鎮,重振中央政府威望,使唐朝在頹勢中出現中興氣象,確實可圈可點。然而,唐憲宗在私生活方面,特別是終身不立皇后一事,卻招來不少口舌。
在歷史上,皇帝不立皇后,不算是什么新鮮事。歷朝歷代皇帝中,特別是一些開國皇帝、亡國之君、短命天子、荒淫帝王,還有一些諸如殤帝、廢帝、少帝、沖帝、哀帝之類的倒霉皇帝,生前沒立皇后或者沒來得及立皇后的不乏其人。單說唐朝,高祖李淵、殤帝李重茂、代宗李豫、哀帝李柷等人,或出于情感隱衷,或因為命運多舛,均沒有立皇后。但是,像唐憲宗這樣執意表示不立皇后的,在唐朝乃至歷史上還找不出第二個來。
唐憲宗(778—820),名叫李純,唐順宗李誦長子。貞元四年(788),李純被封為廣陵郡王。李純生理發育較早,貞元八年(792)時就由紀氏為他生下長子李寧,后來又由另一名宮嬪生下次子李惲。貞元九年(793),由時為皇太子的李誦做主,李純納郭子儀的孫女郭氏為王妃,并于貞元十一年(795)生下三子李恒。貞元二十一年(805)三月,李純被立為皇太子,郭氏也升格為太子妃。同年八月,李純登基改元,成為唐朝第十位李姓皇帝。

遵照祖制,唐憲宗初登大寶后,應當冊立正妻郭氏為皇后,而唐憲宗卻并未那樣做,只是將郭氏封為貴妃。除了沒立皇后,唐憲宗執政前期,勵精圖治,忙于國事,連皇太子也沒有空暇立。直到元和四年(808),在大臣李絳等人的強烈建議下,唐憲宗才將最喜愛的長子李寧立為皇太子。兩年后,李寧病死。元和七年(812)七月,唐憲宗又立李恒為皇太子,郭氏本應“母以子貴”,水到渠成地入主中宮,但唐憲宗仍沒有將她立為皇后的意思。
唐憲宗起初不立郭氏,大臣們都在靜觀等待,沒怎么鬧騰;但是,李恒被立為太子一年半后,唐憲宗還不提立郭氏為皇后的事,大臣們就坐不住了。元和八年(813)十二月,百官“拜表請立貴妃為皇后,凡三上章”,闡述國不可無母,力諫唐憲宗立郭氏為后,不料被唐憲宗以“歲暮,來年有子午之忌”(《舊唐書·后妃傳》)拒絕。所謂“子午之忌”,即逢子、午之年不宜結婚,《唐會要·嫁娶》中也載有“子卯午酉年……娶婦,舅姑不相見”的時俗。
筆者查證,元和九年(814)確系甲午年,唐憲宗所言不虛。然而,此后不犯“忌”的年份還有不少,但一直到唐憲宗去世,郭氏也沒能坐上皇后的位子。顯然,唐憲宗所說的“歲暮”和“子午之忌”,不過是一時的推辭,因為他壓根就沒想立皇后。唐憲宗為什么執意不立皇后?《舊唐書·后妃傳》給出的答案是“帝后庭多私愛,以后門族華盛,慮正位之后,不容嬖幸”,《新唐書·后妃傳》也稱“時后廷多嬖艷,恐后得尊位,鉗掣不得肆”。

唐憲宗不立皇后,不光是沖著郭氏來的,其他宮嬪同樣沒份。終其一生,唐憲宗除了將郭氏封為貴妃,將紀氏封為美人,將杜氏封為秋妃,其他甚至生有皇子皇女的宮嬪一概沒有得到封號。從唐太宗有三十五個孩子,封嬪妃十二人;唐玄宗有五十九個孩子,封嬪妃二十三人;唐憲宗有三十八個孩子,封嬪妃僅三人的史料記載來看,唐憲宗的確是在有意壓制后妃。只要沒有名號,這些宮嬪就沒有機會干預朝政,就不會肆意興風作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