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初并沒有看重張松的投降,結果張松投靠了劉備,最終曹操痛失蜀地。然而,張松實際上是奉劉璋之命前往曹操那里進行外交訪問的,為什么曹操還是對他不屑一顧呢?如果你對此感興趣,可以跟隨小編一起繼續了解下去。
張松的容顏太丑,鋒芒又過盛,犯了曹操的忌諱
無論是正史或是演義,對張松容顏和品性的描繪都很統一,用“短小放蕩”來評論。
而古代士人對容顏或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并不能完完全全實現“唯才是舉”。即便是在后世科舉階段,考中的前提條件也是有“體貌豐偉”一條,更不要說在極其注重“風神”的兩漢魏晉時期了。
在這個階段,連有“鳳雛”之稱的龐統都不受待見,更何況一個沒名氣的張松呢,或是背主求榮之輩。
實際上 張松如果是去見劉備或 孫權,倒還不會遭受過多的恥辱,使命進行應當也比較順利,但獨獨他有兩件事犯了曹操的忌諱。
第一件就是其個子矮小,相貌丑陋。
大家都知道,曹操的相貌實際上 也不好看,這在那時候早已變成了很多人諷刺的對象,連曹操自個都有一些“自慚形穢”。
比如說“捉刀人”這個典故,曹操在會見匈奴特使的那時候擔憂自個容貌不佳,不足以威服遠邦,因此 請容貌俊美、體態雄偉的崔琰來“扮演”自個,他本人則扮成護衛站在床頭。會見結束后,曹操還特地派人打聽匈奴使臣對“假曹操”的印象。
結果這一位使臣說,魏王雅望非常,但其身側那一位站在床頭的捉刀護衛,才是真英雄。曹操聽聞便派人追殺這一位使臣。
由此可見,外表的短缺是曹操的一塊心病,盡管嘴上說著不在乎,但其上心里或是極其重視的。

獨獨,這一次劉璋派來的特使居然是一個身材短小、為人放蕩的張松,這就引起了曹操“多疑”的性情。益州這般富庶渾厚之地,人杰地靈之所,為什么獨獨要選一個個子矮小的丑陋之人前去見他呢?
因此 ,他有一些猜疑劉璋的真實用意,覺得是特地為了侮辱他的。
第二,張松貶低了曹操所著的《孟德新書》,這也是演義中的情節。
楊修為了為難張松,打壓其氣勢,好在雙方的交涉中得到主動權,因此就掏出了曹操新編寫的《孟德新書》給他觀覽。
結果張松有過目不忘的本事,片刻之間就將該書完整詳細記誦了。壞就壞在他說這本書蜀中孩童都能記誦,是曹操剽竊戰國無名氏的。
“過目不忘”的本事世所罕見,因此 張松的一席話讀者明白真相,曹操等人是不曉得的。這樣的事把曹操都搞得不自信了,認為是暗合了先人作品,因此將書銷毀。
但不管曹操怎樣想,也不管真相究竟是什么,曹操“抄襲”的名聲是傳出了,這對其威望的打擊是特別大的,不但敵對勢力擁有譏笑他的話柄,同勢力的麾下也難免會有一些“寒心”。
犯下這般重大的兩個忌諱,張松本次出使的結果就可以想見了。
那 ,張松為何要這般做呢?根本原因就源于他自認為“益州”之地對曹操而言很重要,即便他體現得再放縱一點,曹操也會為了益州來與其盟好的。
但問題正好是,曹操沒把益州放在眼里。
時勢所趨,劉備新敗,眾人認為天下將要一統天下
益州這一塊地方在三國早期是享有了一段時間的太平的,基本上沒有什么大的戰爭,積攢了特別多的人口和財富。由于地形陡峭險峻,易守難攻,因此 一時間也并沒有哪方勢力去招惹它。
但問題就源于,遠離戰爭致使了軍隊實力的欠缺,易守難攻的另一面,也體現了其出川之難。因此 這兒是一塊被鎖死的區域,僅僅只是富庶一點而已,對別的勢力沒有什么威脅。
撇開演義不談,史書記述張松來見曹操的時間,恰巧是荊州之戰結束的那時候,劉備如喪家之犬,劉琮更加是將荊州拱手相送,隔江相望的孫吳勢力謹小慎微,是戰是和尚猶猶豫豫。

因此 ,那時候很多人都認為,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立馬就完成了。荊州收入囊中,所剩之地無外乎便是馬超、韓遂的西涼,劉璋的巴蜀和江東的孫權了。假如江東不戰而降,或是最后戰敗,曹操就已實質上完成了統一。
誰可以想到,曹操官渡之戰以弱勝強,能擊敗不可一世的袁紹,此次又率領八十余萬大軍,居然會折戟在孫劉聯盟下?
在那樣的背景下,劉璋是寢食難安,害怕曹操拿下江東以后掉轉槍頭,兵鋒直臨益州,無可奈何下只可以派遣口齒伶俐的張松前去致好。
因此 ,張松認為其所具有的“優勢”,實際上 是不存在的,現如今是益州劉璋有求于人。張松所體現出的倨傲,在曹操勢力的眼里是荒謬可笑的。
由于,益州之地隨時隨地能取,張松所謂的的“奉送”地盤,不是雪中送炭,甚至于連“錦上添花”都談不上,只可以是求存自保而已。
有那樣的大勢所趨,曹操為何還需要容忍張松的無禮狂傲呢?
當然,赤壁之戰后,曹操兵敗,孫劉聯盟聲威大盛,張松將益州以背主求榮的方式,“送”給劉備,這是后話,在那時候是不可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