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_亚洲素人一区二区_久久久91精品国产_成人小视频在线

唐代皇帝上尊謚的流程是怎樣的?唐代皇帝謚號為何會發生變化?

  謚號是對一個歷史人物生平的高度概括。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唐朝“謚號”的興起之路。

  謚號是指古代帝王或大臣死后,后人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評給的帶有褒貶色彩的評價文字,以褒善貶惡。也就是說謚號帶有評判性,相當于蓋棺定論。這種評判一是必須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必須死后由別人評定并授予。

  謚號開始于西周初年,到秦朝廢止,西漢又恢復使用,以后歷代沿襲,直到辛亥革命后,帝王的謚號才跟著清王朝一同被廢除了。

  謚號一般有固定的字,這些字都有特定的含義,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其中,“文”、“武”、“元”等字有肯定、贊揚帝王功德之意,這是美謚。而“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其中,“歷”、“煬”、“靈”等字則是惡謚。

  自唐朝以后,皇帝的謚號字數越來越多,越加越長,所以人們習慣上用謚號稱呼唐朝以前的皇帝,而唐朝到元朝的皇帝,人們更習慣用廟號來稱呼。

  一、唐代皇帝上尊謚流程

  唐代皇帝謚號的頒給屬于皇帝葬儀的一部分,有一套復雜的程序可循。總的來說,其流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步驟:百官議謚;撰寫謚議、謚冊、謚寶;南郊請謚;追謚、加謚、改謚。

  1、百官議謚,群策群力

  百官議謚是古代皇帝死后,朝廷官員討論為先皇定何謚號的過程。皇帝死后,在未得到謚號之前一般被稱為大行皇帝。唐代皇帝駕崩后,嗣皇帝即根據先皇遺詔于樞前即位。嗣皇帝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好大行皇帝的喪葬事宜,這其中涉及到大量的人事任命和禮儀規范的制定。

  在商定謚號的過程中,太常博士負責為三品以上官員擬謚,太常卿和太常少卿則負責擬定皇帝謚號。太常寺擬出若干謚號后交尚書省,即進入議謚階段。嗣皇帝召集侍從、臺諫兩省官、監察御史以上到尚書省研究謚號。

  這些高級官員雖然會對大行皇帝的謚號進行一些討論,但基本上都是找出皇帝更多的優點,擬出更美的謚號。為官員擬謚時出現的駁謚情況,一般不會出現在大行皇帝的謚號擬定過程中。尚書省商討出結果后交由禮官撰寫謚議文并上呈嗣皇帝,經嗣皇帝同意后便可制作謚冊文。

  2、撰寫謚議、謚冊、謐寶

  百官議謚后,由禮官來撰寫大行皇帝謚議。謚議文的撰寫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一般是先說明謚法的作用、原則以及古代先賢的謚號,接著陳述大行皇帝的生平功績,最后再說明按照謚法應定何謚號、廟號。

  太常寺官員撰寫的謚議文上呈嗣皇帝,經皇帝批準之后便要撰寫謚冊文。謚冊文書寫于編冊之上,稱為謚冊。唐代皇帝的謚冊一般用玉制成。謚冊之文不同于謚議文,一般以嗣皇帝口吻撰寫,內容為盛贊大行皇帝勛業和所上之謚號、廟號。

  謚寶是撰有大行皇帝廟號、謚號的玉牌。謚寶和謚冊需一同撰寫,并都將用于南郊請謚。

  3、南郊請謚

  大行皇帝謐冊文撰寫完畢后,書寫于玉質謚冊之上,接下來便要進行南郊請謚,又稱為南郊告謚。南郊請謚的意義在于表明大行皇帝的謚號是“天”授予的,皇帝身為天子,為天下最尊貴之人,只有“天”可以給他定謚。同時,“稱天以誅之”,也是皇帝至高權威的體現。

  4、追謚、加謚、改謚

  南郊請謚后皇帝的謚號己經確定,便不能再稱“大行皇帝”,應稱某謚皇帝。至此,皇帝上尊謚的流程已經告一段落。然而,皇帝謚號還存在追、加、改的情況。嚴格來說,這三種情況應屬于皇帝得謚程序中的補充部分,并不是所有皇帝的謚號都有追、加、改的情況。

  追謚是指對死后沒有立即獲得謚號的人頒謚。唐代的追謚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即開國皇帝追謚父祖和遠祖;第二類則是給太子、諸王追加皇帝謚號。皇帝為前代皇帝加謚,史書中有時也會稱為追謚。

  另外,唐代還有一個特殊的現象。由于唐代追奉道教,而且唐朝君主認為自己是老子后人,所以老子、皋陶、李篙等道教先人。

  加謚是指在位皇帝為其前代皇帝增加謐字的行為,被加謚者原本己有皇帝謚號。大部分加謚情況只謚號字數,將初謚完全棄用另起新謚號的情況只有高祖一例。史書中有時也將這種情況稱為追謚。

  改謚,顧名思義,是指更改原有的謚號。改謚的情況在皇帝謚號上并不常見,不僅有唐一代只有昭宗和哀帝二人曾被改謚。

  二、唐代皇帝謚號的特點

  1、謚號以繁為貴

  唐朝皇帝中,超過半數的皇帝謚號為5字或者7字,唐前期以7字為主,這是因玄宗加謚而成;唐后期皇帝的謚號字數也形成規范,天寶時兩次加謚則徹底改變了唐代皇帝謚號的用字規范,形成了皇帝謚號字數愈多愈尊貴的觀念。

  唐代皇帝的謚號與前代相比,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字數多。唐代是古代帝王謚號的發展史上的轉折點,它開啟了一個以字繁為貴的時代,從此皇帝謚號愈加愈長,一直持續到清末。

  唐代皇帝謚號之濫,一直為后代學者詬病。許多學者認為謚號是上天授予的,不能更改。而從高宗開始的加謚行為不效法古制,天寶以后的加謚更加荒誕,如果祖宗沒有功德而為他們追加美謚,則是對他們的諷刺。

  2、謚號授予的規范化、制度化

  唐朝授予制度和程序更為嚴謹。自西漢恢復謚號制度,之后歷代都繼續沿用,并且各自因時損益,尚未形成比較確定的程度和禮儀。唐朝在前代謚法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嚴格的謚法制度和禮儀。而且唐朝“駁謚”和“論枉”嚴格根據死者生前事跡和謚法原則進行評判,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謚號的公正性。

  同時,謚法理論也更加完備。唐朝禮官和學者紛紛著書立說,豐富了古代謚法理論。

  3、謚號的“繁復”反而削弱謚號的地位

  中國封建社會在唐代達到其發展的高峰,謚法同樣在唐代獲得極大的發展,但這也是其盛極而衰、漸趨沒落的開始。

  唐代皇帝謚號字數大幅增加,使人們準確記憶這些謚號變得困難,給其在口語和文字層面的使用和流通都造成了不便,也削弱了謚號的稱呼功能。

  同時,謚號日漸繁復,多是辭藻華麗的阿訣謚美之辭,其褒貶功能也被大大削弱了。

  另一方面,廟號使用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謚號的使用日趨沒落。普及的廟號成為人們取代日趨繁復、華而不實的謚號的替代品。

  三、唐朝皇帝謚號變化發展的原因

  1、封建君主權力得到加強

  唐朝早期設三省六部,用以制約皇權。但是后來,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復于其后設五房,從此政事堂由宰臣議政論道之地,轉為宰臣理政辦公之所,于是兩省長官漸與屬官脫節,復經天寶之亂,又繼之以強藩之禍,中書幾度播遷,兩省組織漸壞。

  同時,從玄宗時起,皇帝不斷設置翰林侍詔、翰林學士等官員草詔知制諳,被時人稱之為內相。元和以后,又出現了樞密使,也對中書門下具有沖擊。如此一來,三省制對皇權的制約則不復存在,皇權不斷得到加強。

  不論是大的歷史背景,還是唐代建立后官制的改革,都使得皇權空前強化。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與大臣之間的尊卑更加天懸地隔,大臣們不得不謹言慎行。因此,投皇帝所好、阿諛奉承、歌功頌德便成為大臣們的進身之階。不僅要在皇帝生前為其上尊號,在皇帝死后也要為其擬定充滿贊美之詞的謚號。

  2、科舉制下新型文人的推動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培養出來一個中國所特有的“官場”社會階層,在這個社會階層中,阿諛帝王成為一項主要的課題。表現最強烈的莫過于媚態可掬地加到活帝王頭上的尊號,和加到死帝王頭上的謚號。

  同時,負責為大行皇帝擬謚的官員大部分是科舉進士科出身,他們又多以文辭能力見長,因此皇帝的謚議文中便會盛贊君王功德,充滿謚美之詞。

  一個文人從求學到進士及第再到任職于中央朝廷,中間經歷的種種磨難與艱辛都使他們深知身居高位的不易。干謁行卷之舉在唐代已經成為一種風尚,時人并不引以為恥。

  在君主專制的時代,官員稱頌皇帝更是融于時代精神以及文化共識之中的思維定式,因此他們也便習以為常了。比如為唐代皇帝擬謚并且撰寫謚議文的太常寺宮員,多數是進士出身。

  四、結語

  唐代謚法一方面趨于制度化和規范化。另一方面,卻也具有寬濫謚美的缺點,其謚號許多都是歌功頌德之辭,空洞無物。

  謚號的尊大謚美使其成為帝王裝點修飾的手段,喪失了褒貶善惡的功能。而謚號字數的增加更造成人們記憶使用過程中的困難,讓謚號原始的“易名”避諱功能也開始喪失。

  由于上述兩點原因,再加上廟號和年號的普遍、固定,最終導致謚號開始衰落。之后,明清時期為了稱呼方便,規定以最末一字相區別,徑直簡稱為最末一字,

  但這種變通并不能真正解決謚號兩大功能削弱的問題,無法根本扭轉其頹勢,而作為帝王用作滿足虛榮心的工具只能面臨日漸消亡的命運,最終成為歷史的陳跡。

  盡管如此,謚號制度仍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雖然皇室謚號大多謚美不實,但其所宣揚的諸如忠、孝、仁、義等價值觀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正面引導作用,有助于澄清社會風氣,這一點不應被忽視。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