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_亚洲素人一区二区_久久久91精品国产_成人小视频在线

少年時被譽為天才的王勃后半生過得怎么樣?

  少年時被譽為天才的王勃后半生過得怎么樣?只能說命運弄人,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李敬玄尤重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與勃等四人,必當顯貴。(裴)行儉曰:"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后文藝。勃等雖有文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楊子沉靜,應至令長,余得令終為幸。"果如其言。——《舊唐書·文苑上》

  王勃六歲時便能做詩,九歲時,他在讀了顏師古注的《漢書》后,竟能撰寫出《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著作中的錯誤之處,可見其天賦之高。

  但是,王勃的心智發育明顯跟不上天賦的節奏。年少成名的王勃在一片贊譽之下,不可避免地開始恃才傲物,久而久之就“浮躁顯露”。當時的史部侍郎裴行儉就認為王勃文才有余而器識不足,日后必定仕途多舛,不幸一語成讖。


  入仕心切:王勃劍走偏鋒,以投機取巧上位 王勃出身于官宦世家,在耳濡目染之下,他從小就將入仕為官作為他的人生目標。他深信“君子見機”與“達人知命”是實現他“青云志”的法寶。

  公元664年,劉祥道奉旨巡行關內。王勃就毛遂自薦,給劉祥道寫了一封對時局見解的信。劉祥道認為他是屬于神童級別的人才,于是就上表朝廷推薦王勃。而唐高宗也被才華橫溢的王勃所征服,就任命當時還不滿二十歲王勃為朝散郎。此時的王勃少年得志,好不威風,從此就開始有點飄飄然了。

  時東都造乾元殿,(王勃)又上《乾元殿頌》?!杜f唐書·文苑上》

  初戰告捷讓王勃信心倍增,公元665年,王勃再次“見機行事”。他通過皇甫常伯這個“好風”向唐高宗獻上文章綺麗、詞美義壯、主要內容是對唐高宗加以歌功頌德的的《乾元殿頌》。王勃想借獻此“頌”以謀升遷的意圖,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唐高宗在讀了《乾元殿頌》后,頓覺身心舒暢,他稱贊王勃為“我大唐之奇才!”而在皇帝開了金口之后,王勃開始名聲大噪,時人將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為“初唐四杰”,并以他為首。

  此時,正沉浸在功成名就喜悅之中的王勃,還沒有意識到他已踏出了危險的一步:他實際上是以“投機取巧”的方式拍馬屁上位,而不是憑“君子見機”來把握機會的。這為他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弄巧成拙:《檄英王》一文觸犯皇家大忌遭貶 沛王賢聞其名,召為沛府修撰,甚愛重之。諸王斗雞,互有勝負,勃戲為《檄英王雞文》。高宗覽之,怒曰:"據此是交構之漸。"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補虢州參軍?!杜f唐書·文苑上》

  公元666年,沛王李賢招募當時名聲大噪的王勃為王府修撰(實為侍讀)。當時李賢剛剛11歲,正是愛玩的年齡。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以斗雞取樂,此時,身為侍讀的王勃認為自己表現的時機已到,于是,他就做《檄英王雞》文來討伐英王李顯的斗雞,為沛王李賢助威加油。

  政治經驗不足的王勃,此時還沒有意識到,他已經犯了干涉皇室事務的大忌。而雪上加霜的是,在《檄英王雞》中出現了“兩雄不堪并立,見異己者即攻”這樣挑撥離間兩位皇子的話語,這當然不能被高宗所容忍,于是,高宗將王勃免職并逐出沛王府。至此,王勃以“投機取巧”來實現“青云志”的夢想破碎。

  綜上所述,急于入仕為官的王勃,顯然還沒有做好應對復雜的官場政治的準備。他天真地認為,只要善于“投機取巧”,就能達到實現“青云志”的目的。但事實證明,“投機取巧”是把雙刃劍,并不能保證每次出手都能成功。最終,他憑《乾元殿頌》上位,但一篇《檄英王雞》卻又讓他被打回原型。

  士無器識不能致遠:擅殺官奴終結仕途

  士當以器識為先,一命為文人,無足觀矣?!巍?/p>

  宋代劉摯認為,讀書人應當有氣量和見識,才能有所成就;如果僅僅是靠舞文弄墨來取寵,那么,此人就很難有所作為了。而唐朝裴行儉也認為:“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后文藝”。他認為,一個人即使再有文才,但是如果沒有器識,也是沒有前(仕)途的。

  當然,劉摯與裴行儉所說的話,是針對以入仕為目標的讀書人來說的。不幸的是,王勃正是一個沒有器識而又熱衷于仕途的文人。

  公元671年,王勃在被逐出京城后,又通過朋友的關系謀得虢州參軍之職。這本是他東山再起的良好開始,但是,缺少器識的王勃卻再次鬧出了幺蛾子。

  有官奴曹達犯罪,勃匿之,又懼事泄,乃殺達以塞口。事發,當誅,赦除名?!杜f唐書·文苑上》

  王勃先是在不知不覺中,收藏了因犯罪而被追捕的官奴曹達;后來又后知后覺,害怕事情敗露,于是將曹達殺了滅口。最后終因紙包不住火,還是被人發現了,按律是要斬頭的,但因為幸運地碰上大赦,王勃才逃過一死。

  王勃明知曹達是罪犯,但仍明知故犯地收留曹達,最后又以身試法殺了曹達。王勃一錯再錯的行為,足以說明他是一個空有才氣而無“器識”的書生。在此次事件中,王勃雖然僥幸地保住了性命,但他卻親手終結了自己的仕途。

  結語

  王勃雖才氣有余但器識不足,這是士人的大忌。裴行儉因此預測他仕途不順,如果能“得令終”就算功德圓滿了。所以,對于王勃來說,最好的選擇應是參照他的祖父王通,棄官做一個無欲無求的學者。但是,王勃以入仕作為他的人生目標,這就注定了他悲劇的命運。

  少年王勃就開始鋒芒畢露,胸有凌云之志。他信奉“君子見機,達人知命”的處世原則,但知易行難,而“投機取巧”與“君子見機”之間僅一紙之隔,在急于入仕的情況下,年輕的王勃劍走偏鋒,選擇了走“投機取巧”的捷徑上位。

  他先是寫《乾元殿頌》一文來歌頌唐高宗,借獻“頌”來達到了升遷的目的。但當嘗到甜頭的王勃再次寫《檄英王文》一文來討好沛王李賢時,反而因弄巧成拙觸犯了皇家大忌,并因此而丟官。此后,再次入仕的王勃,有一次竟藏匿了犯奸犯科的官奴曹達,后又將其殺死。這暴露出王勃才氣有余,而器識不足的致命缺陷,而他也因此事親手終結了自己的仕途。

  雖然因弄巧成拙終結了自己的仕途,但在《滕王閣序》中,王勃卻表示自己仍有“不墜青云之志”,而且有“處涸轍以猶歡”的積極心態,并表示絕不會像阮籍那樣一遇到挫折就痛哭。他仍然對再次入仕充滿了向往,而“楊意不逢”就暴露出了他內心的想法。

  但實際上,入仕為官對器識不足的王勃來說,注定是一條不歸路。這,也許就是王勃悲劇人生的根源。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