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真情留不住,總是套路得人心。曹操殺楊修,出于一貫的鏟除異己。司馬懿安然無恙,是因為他的家族采取了跟曹操合作的務實態度。

對于歷史上的幾個朝代,有人戲言“漢經學,晉清談,唐烏龜,宋鼻涕,清邋遢”。其它的姑且不談,“漢經學”倒是恰如其分。
自從漢武帝確立“獨尊儒術”的政策以后,漢朝長期奉行以教為先的國策,博士、學官等核心教育崗位被儒家壟斷,建立了社會教化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制度;更重要的是,雖然在人才選取層面提倡“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諸子百家理論上仍可入朝為官,但遠遠無法撼動儒家的主導地位。
因此,西漢兩百年中,儒家思想以官方正統身份得到廣泛傳播;漢光武帝劉秀本就是太學生,建立東漢后自然也延續了尊儒的方針。經過前后四百年的浸潤,儒家經學在思想屆的地位不可撼動。

在東漢時期,由于造紙、印刷技術適用范圍有限,書籍數量較為稀少,加上交通方式的約束,知識的傳播效率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高效、快速。相對于以學校的形式發散推廣,家族內部的父子相承更具操作性。久而久之,大量經學世家逐漸嶄露頭角。
同時,由于兩漢的人才選拔采用察舉、征辟制,征召對象在士大夫圈層中的口碑、人脈顯得越發關鍵。以察舉為例,由于沒有具體選拔標準,最終逐漸流于“人情化”,要么私人請托、要么是故舊報恩。
知識的壟斷、官員選拔渠道的舞弊,結合起來就產生了這樣一種特殊政治現象:那些經學望族被譽為名士,他們封侯拜相、累世公卿,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在政治、思想層面的影響力足以對整個時代產生影響。
特別到了東漢后期,由于外戚、宦官亂政輪番上演,士大夫階層也被裹挾其中、飽受迫害,兩次“黨錮之禍”,嚴重削弱了士族的向心力。黃巾起義爆發后,大部分世家大族選擇與軍閥合作,他們支持與否,甚至成了左右一方諸侯政治生命的關鍵因素。
隨著漢末的洗牌,本身并非世家大族的曹操占據了中原。曹操之父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他先以門蔭入仕,官至九卿,后來采取賄賂、捐錢等方式躋身于太尉,位列三公。
這種出身,在世家大族眼里是上不了臺面的。而對曹操而言,無論于公于私,都有必要對當時盛行的門第之見予以打壓。于是,那些不與自己配合的豪門望族就成了他收拾的對象,而當時最牛的經學世家都有誰?兩個“四世三公”的家族:汝南袁氏、弘農楊氏。前者我們比較熟悉,重點提下楊氏。楊家的來頭相當傳奇。據說其祖上是西漢初年的功臣楊喜,因為在垓下搶到楚霸王的一塊尸體被封赤泉侯,從此躋身漢朝權貴階層。
漢昭帝時期,楊敞拜相封侯;漢光武帝在位期間,楊寶被譽為一代名儒,深得劉秀敬重;到了漢安帝期間,又一位家族才俊楊震嶄露頭角。
史稱楊震年紀輕輕就通曉經傳,博覽群書,為人淡泊名利、清廉剛直,直到50歲才接受征辟、進入仕途,沒多久就官拜三公,歷任司徒、太尉之職,升遷之迅捷令人嘆為觀止。但面對當時黑暗的政治,楊震不畏權勢、上書直諫,被深信讒言的皇帝免官。一身正氣、不向黑惡勢力低頭的楊震憤而服毒自盡,讓天下人無不欽佩。
楊震雖死,但他的家族卻仍舊“累世公卿”:其子楊秉出任太尉;其孫楊賜先后擔任司徒、司空;重孫楊彪更牛,歷任司空、司徒、太尉、錄尚書事。四代人都位居三公之列,這就是與汝南袁氏齊名的弘農楊氏。
參照袁紹、袁術的待遇,對于這樣具備廣泛影響力的家族,曹操的宗旨很簡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而楊彪恰好就是“逆”這一類。東漢末年,帝都沉淪、帝王遭辱,但身居三公的楊彪一直站在劉氏皇室一邊。他曾因力阻董卓遷都而被免,也曾試圖以命相搏、阻止李傕綁架漢獻帝,史稱“彪盡節衛主,幾不免于害”。
所以我們可以猜測,對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楊彪會是何種態度。公元196年,漢獻帝被“請”到許縣,曹操大宴百官,但楊彪心知形勢不妙、面露憂慮之色,不久后就被曹操罷免。但曹操并沒有就此善罷甘休。后來袁術稱帝,曹操以“楊彪與袁術是親戚,想要勾結袁術廢獻帝”的莫須有罪名,將其下獄、欲行謀害,在孔融、滿寵的據理力爭下才作罷。隨后的近十年中,楊彪幾經宦海沉浮,多次險些遭受曹氏的毒手。眼見無力回天,他干脆裝病回家。
對于這種名滿海內、處事老道的名士,曹操一時沒什么辦法,但他有更狠的殺招:釜底抽薪,斷絕其未來的希望——楊彪的獨子楊修年輕氣盛、鋒芒外露,被其干脆利落地找茬殺害。
相比較而言,司馬懿可謂是“識時務者為俊杰”的典范。河內司馬家族雖然袁、楊不可同日而語,但也算是一時望族;司馬懿兄弟八人,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而且個個人才了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
建安初年,面對曹操的征辟,司馬懿也曾試圖潔身自好,為此還煞費苦心地躺在床上裝病。但這一招只能頂得一時,曹操自命為丞相、徹底掌握大權后,直接赤裸裸地威脅司馬懿:如果還和以前一樣躺在床上不出仕,那就把你抓起來。
相對于名聲,司馬懿更惜命,史稱他“投杖而應命”,乖乖地當起了曹操的小弟。為了規避未可知的風險,他一方面為曹氏盡心盡力、廢寢忘食,另一方面還提前下注、刻意結交曹丕,由此逐漸站穩了腳跟,地位水漲船高。后來,當曹操表露出覬覦大位的念頭時,司馬懿識相地表達了全力支持,讓曹操從此徹底放下了戒心,任其開啟了超長待機的權臣之路。
但曹操絕對沒有料到,在不久的將來,曾經對自家俯首帖耳的司馬懿會革了自己子孫后代的命。其實這并不奇怪,司馬懿既然能對漢朝不忠,又怎會對曹魏死心塌地?更諷刺的是,當司馬懿篡魏時,那些世家大族果斷地拋棄曹氏,像楊彪那種竭力維護舊主的名士幾乎不復存在,也許這就是天理昭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