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于漢朝之后,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后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么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于孫策臨終前為什么將孫權托孤于張昭,而不是托孤于周瑜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對周瑜有很多美化的描寫,導致小說中的周瑜形象要優于史書記載的周瑜。比如《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在孫策平定江東時可謂戰功赫赫,“外事不決問周瑜”這句話顯得非常合理。

然而根據《三國志》記載,周瑜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并沒有突出的個人表現,小說里的高光時刻(推薦二張、計擒太史慈、計破劉繇等等)都是羅貫中替周瑜打得,羅貫中甚至將孫靜敗王朗的功勞給了周瑜。因此歷史上的周瑜當時在孫吳軍方的威望并沒有小說中那么高。
最關鍵的是,周瑜在孫策打敗劉繇后一度脫離了孫策集團而為袁術效力(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鑒于袁術集團與孫策集團的特殊關系和私人感情,孫策毫不在意周瑜離開自己而為袁術效力,還隆重歡迎了周瑜的歸來,但周瑜終究算是跳過槽的人。

正因如此,周瑜在孫吳的資歷是要比張昭、程普等人略遜一籌的,程普早年討厭周瑜多少也與此有關。雖然周瑜重返孫策麾下后屢立戰功,逐漸成長為孫策麾下的一等大將。但周瑜的資歷和威望不足以讓他成為孫吳的江北南渡士人集團的第一代表,這個位置一直是張昭的。
而江北南渡士人集團當時孫策集團的統治基本盤,托孤之臣肯定是要讓統治基本盤的第一代表擔任的。因此孫策臨終前托孤于張昭,而沒有托孤于周瑜。
在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后,為何將武元慶與武元爽貶謫?
? 上一篇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曹操不得不背叛漢朝?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