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中,幕后的背景往往被忽視,然而它卻承載著更為重要的力量。探尋幕府權(quán)力之謎,我們不得不回溯到嘉慶時代。嘉慶一生迷離而決絕,他如何在身世的困境中脫穎而出,成為該幕府的接班人?這個謎題讓人充滿好奇,同時也引發(fā)了對于幕后力量的深入思考。在這片紛繁世界中,背景或許會隱藏許多秘密,而那些能夠洞悉幕后之謎的人,往往能夠在前景的舞臺上獲得超越常人的成就。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guān)注”,既方便您進(jìn)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更多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甄嬛傳》中有這樣一個場景——皇太后說道:“先帝有35位皇子,而你現(xiàn)在只有6位,皇嗣不旺,何以繼承大統(tǒng)?”
事實上雍正一生共有10位皇子,其中或早夭或病逝,到雍正執(zhí)政后期,對皇儲的選擇已經(jīng)屈指可數(shù)。
而他的兒子乾隆共有17位皇子,其中愛新覺羅·永琰,也就是我們后來所說的嘉慶,他在其中是非常平平無奇的一位。
文/觀文史說
編輯/觀文史說
那他為何能在17位皇子中脫穎而出?他在奪嫡的過程中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故事?
公元1795年,愛新覺羅·永琰身披龍袍,一步一步地走上太和殿的石階。
他的父親愛新覺羅·弘歷,也就是乾隆皇帝和他進(jìn)行了皇位交接儀式,儀式交接完畢,永琰正式成為清朝成立后的第6位皇帝。
一切塵埃落定,永琰仍覺得自己是輕飄飄的,周圍的一切都是不太真實的虛影,他始終處于難以置信的狀態(tài):“我真的就這樣成為皇帝了嗎?”
01平凡的出生
1760年。
在備受乾隆寵愛的令貴妃的寢宮中,伴著一聲響亮的哭聲,一個男孩出生了。
在這個皇宮里,只要有男孩出生,必將引起一陣不小的騷動。要么是慶賀,要么是羨慕,要么是覬覦。
但這個男孩倒沒有像他的皇兄一樣受到那么多關(guān)注,因為他是乾隆的第十五個兒子,并非長子也并非嫡子,對儲君之位幾乎沒有任何威脅,并且乾隆正值壯年,儲君的議題尚未擺到臺面上。
他被乾隆賜名“永琰”,琰,指的是雕飾的美玉,有華貴的意思,蘊含著父皇對他的珍視和美好期望。
02“十四個”哥哥
公元1766年。
六年的時間,永琰從一個牙牙學(xué)語的嬰兒,長成了一個喜歡跑笑玩鬧的小孩。
一天,有一個宮人悄悄問他:“阿哥,你長大之后想不想當(dāng)皇上呀?”永琰搖了搖頭說道:“不想。”宮人聞言嘆了口氣。
永琰感覺父皇好累,每天要見那么多人批那么多折子,想吃的時候不能吃,想玩的時候不能玩,太痛苦了,當(dāng)個逍遙自在的王爺多好呀。
再說自己還小著呢,有那么優(yōu)秀的哥哥,哪里輪得著自己。
雖說他是十五皇子,但他總覺得自己的哥哥沒有十四個,問過母妃之后才得知實情。
原來大哥、二哥、七哥、九哥、十哥、十三哥、十四哥早在自己出生前就去世了,三哥在自己滿一歲那年去世,四哥六哥已經(jīng)被過繼給了親王。
這樣數(shù)來,自己的哥哥只有五哥、八哥、十一哥、十二哥了。哦對,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因病去世了,一個正在自己旁邊嘰嘰喳喳地亂叫。
永琰很是懊惱,他問母妃:“為什么那么多哥哥都去世了?他們都是得了什么病嗎?”
母妃眼神暗了一下,說道:“在這宮里,能活下來就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永琰,你一定要好好的。”
五阿哥永琪才被封了親王沒多久,就在自己的府上病逝了,五哥平時對永琰很好,這下又少了一位哥哥,永琰哭了很久。
令貴妃在管理宮人方面干凈利落,教育孩子上也很有一套。
永琰在母妃的教導(dǎo)下慢慢長大,他本人端莊持重,溫和有禮,并且又非常地重視孝義二字。
他跟著夫子讀書的時候很認(rèn)真,對一些文學(xué)上的東西也很有自己的見解,并且書畫騎射無所不通,頗受乾隆的喜愛,但有時也會被父皇批評思維死板,不夠變通,并非好的治國之才。
03突發(fā)的插曲
公元1780年。
“啪”地一聲,是摔杯子的聲音,殿門口等候的永琰被嚇了一跳。
父皇生氣了嗎?永琰有點后悔,自己為什么偏偏要挑今天來向父皇奏事。
只見八阿哥耷拉個腦袋從養(yǎng)心殿慢慢踱出來,他看到永琰,攤開手做了個鬼臉說道:“又被罵了。”
永琰司空見慣般地點了點頭,向他投去了同情的目光。
八阿哥和十二阿哥在證政務(wù)上經(jīng)常和父皇產(chǎn)生爭執(zhí),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他很不理解,為什么總要跟父皇頂撞呢,順著父皇的話說不就好了,父皇那樣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做的事一定有他的道理。
好在永琰進(jìn)殿之后,父皇的臉色稍微緩和了一些,還問他餓不餓,讓他先吃點東西。
永琰想:“父皇還是挺疼自己的。”
04儲君的爭奪
公元1785年。
乾隆這一年來經(jīng)常感覺力不從心,之前能看好久的折子,現(xiàn)在看上一小會就有點頭暈。
難道自己真的老了?自己已經(jīng),考慮到對圣祖的尊重,不愿逾越康熙皇帝的在位年限,乾隆覺得應(yīng)該把立儲提上日程了。
問題來了,選哪個阿哥作為繼承人呢?
老八永璇和老十二永璂脾氣古怪,資質(zhì)平庸,并且辦事情太不牢靠,在治國理政方面也并沒有精彩的見解,老十七年齡還太小,并不能擔(dān)起管理朝政的重任。
這樣一來,十一阿哥永瑆和十五阿哥永琰成了唯二剩下的兩個選項。
皇宮里每天都有人在揣度帝王的心思,乾隆把儲君的位置聚焦在這兩個人身上,其他人根據(jù)皇上態(tài)度和眾阿哥平時的表現(xiàn)或多或少地也能猜到一些。
永琰沒想過爭儲的事,或者說他對皇位沒有任何野心,他只想當(dāng)一個為父皇分憂的皇子,并不想當(dāng)一舉一動都被限制的皇帝。
但皇位從來不只是兩個人的爭斗,還是兩股勢力的博弈,深宮里的皇子,無論如何都擺脫不了水深火熱的斗爭。
永琰也不知道為何,伺候自己起居的嬤嬤突然對自己的飲食極其小心,每次都要用銀匙沾一沾。
自己的母妃提起來十一阿哥就如臨大敵,還屢次勸告永琰要在父皇面前好好表現(xiàn)。
永琰對奪嫡的態(tài)度在一次外出后發(fā)生了轉(zhuǎn)變。
那次,他受父皇之命外出巡查。
在路過一片偏僻荒涼的山林時,突然從草叢中沖出一隊刺客,臉帶面罩、身著黑衣,他們并不像是一般的強盜,完全不提謀取錢財?shù)氖虑椋炊敲看纬龅抖贾睕_命門。
如果不是當(dāng)時周圍恰好有官兵,永琰就要命喪黃泉了。
他體會到了皇位之爭的險惡,對手根本不會放過自己,為了保全性命,也為了母妃的期望,他決定參與皇儲的爭奪。
“或許,我真的能像我的祖輩那樣,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大清呢?”
05繼位后的日子
乾隆心里早已有了人選,事實上,他在1773年就已經(jīng)把永琰寫入傳位詔書,沒有讓其他人知曉,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觀察,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十一阿哥永瑆確實富有才華,但武功方面太差了,大清的皇帝必須要精通滿族的騎射,而不能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乾隆心想。
1795年,乾隆頒布圣旨,向天下人宣布封十五阿哥愛新覺羅·永琰為下一任皇帝。
永琰登基之日,正是乾隆六十一年的元月一日,乾隆和他進(jìn)行了交接儀式,從此,大清朝的第6位皇帝開始執(zhí)掌這盛世。
為了方便老百姓避諱,“愛新覺羅·永琰”改名為“愛新覺羅·颙琰”,也標(biāo)志著他從此開啟了另一段人生。
他知道自己才華有限,但仍然立志夙興夜寐、專心政事,像自己的爺爺和父親一樣,開創(chuàng)一個太平盛世。
但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一直都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眾所周知,我們對愛新覺羅氏皇帝的代稱都是他們的年號。
一般來說每個皇帝即位后,年號都要從第二年開始改變,比如康熙1661年登基,1662年即為康熙元年。
颙琰1795年登基,1796年應(yīng)該是公認(rèn)的嘉慶元年,但乾隆仍然允許朝內(nèi)和民間使用“乾隆”年號來紀(jì)年。
乾隆作為“太上皇”,仍然把控著朝政,要求大臣把重要朝政向他匯報,甚至經(jīng)常干涉颙琰頒布的旨意,颙琰這個一國之君名存實亡。
颙琰的一腔志向難以施展,很長一段時間都郁郁寡歡,直到1799年乾隆去世后,自己才重新拿回國家大權(quán),開始實施醞釀已久的計劃,展現(xiàn)自己的鐵血手腕。
乾隆選擇資質(zhì)平庸的嘉慶,既有自己的私心,也是子嗣凋零下的無奈之舉。
皇宮里的斗爭波譎云詭,連生存都成為了一種奢望,到處都有明爭暗斗。
除了阿哥和公主外,嬪妃和皇帝本身都是高危人群,《甄嬛傳》近年來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部作品展現(xiàn)了后宮之間可怕的勾心斗角,但真實的歷史可能會更加殘酷。
康熙統(tǒng)治后期,九子奪嫡極其慘烈,除了最后的勝出者雍正之外,大多數(shù)皇子的結(jié)局都很慘。
乾隆的兒子們貌似沒有很激烈的勾心斗角,但殊不知平靜湖面下也藏有可怕的漩渦和風(fēng)暴。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或許愛新覺羅·永琰的壽命才是他最大的運氣,讓他成為大清繼承人的不二選擇。
06時代巨變
乾隆的選擇是正確的嗎?從今天的視角來看,或許是正確的,總的來說,嘉慶在位期間雖然沒有祖輩那么突出的成就,但也算是一個勤勤懇懇的好皇帝。
他在位期間扳倒了和珅,收繳的大量貪款緩和了清政府的財政,同時大力懲治貪官污吏,緩解了苛政現(xiàn)象;成功鎮(zhèn)壓了白蓮教起義,安安撫了憤怒的人民群眾,挽清朝這座大廈于將傾。
然而,乾隆即使在選擇皇儲上的這件事上走了正確的道路,但他在晚期實行的閉關(guān)鎖國政策卻把清朝推向了一條不歸路。
19至20世紀(jì)西方工業(yè)革命飛速發(fā)展,英國、法國等國家把侵略的目光投向了中國,閉關(guān)鎖國鎖的只能是自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道光、咸豐年間,皇權(quán)制度名存實亡,人民受到封建勢力、官僚勢力、侵略勢力的各方壓迫,早已民意沸騰,別說是嘉慶,即使是乾隆自己也無法挽救這個局面。
面對內(nèi)憂外患,清朝已經(jīng)處于覆滅的邊緣,在經(jīng)歷了各種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茍延殘喘了近一百年之后,中華民國成立意味著清朝的徹底結(jié)束,乾隆的第五代世孫溥儀成為清朝的最后一代皇帝。
乾隆去世后的兩百年是世界發(fā)生巨變的兩百年,更是中國發(fā)生巨變的兩百年。
乾隆不會想到,不僅是大清,連皇權(quán)制度都已經(jīng)被拋到歷史的車輪之后,再也追不上時代的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