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_亚洲素人一区二区_久久久91精品国产_成人小视频在线

揭秘“馬嵬驛事變”:殺死楊國忠、逼死楊貴妃的幕后主謀是誰?

揭秘“馬嵬驛事變”一直是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事件之一。據史書記載,楊國忠被殺害,楊貴妃被逼自盡的事件發生在馬嵬驛,但幕后主謀卻一直成為歷史猜想的焦點。究竟是誰策劃了這場慘劇?是政治權力的斗爭,還是愛情的復仇?這一切的答案,或許都隱藏在歷史的長河中,等待著我們的探索和揭開。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哥舒翰等人降敵,潼關失守。玄宗“西巡”避禍途中,楊國忠、魏方進等人被禁軍殺害,楊貴妃也被下令縊死,這就是著名的“馬嵬驛事變”。發生于安史之亂過程中的“馬嵬驛事變”,改寫了整個唐王朝的發展歷史,一方面將唐王朝從奸相誤國的漩渦中拉出,另一方面又使唐朝政治陷入宦官專權的困境,從某種意義上說,馬嵬驛既是唐代得以“中興”的一個轉折點,又是加速整個唐王朝衰敗的致命一擊。揭秘“馬嵬驛事變”:殺死楊國忠、逼死楊貴妃的幕后主謀是誰?

唐玄宗當政之時,楊國忠曾權傾一時。史載其“嗜飲博,數丐貸于人,無行檢,不為姻族齒。”他倚仗貴妃得寵,善于揣測圣意,“遂拜右相,兼文部尚書、集賢院大學士、監修國史、崇賢館大學士、太清太微宮使,而節度、采訪等使、判度支”,最終官至宰相,權傾朝野。然而,楊國忠為官劣跡罄竹難書。他任人唯親,黨同伐異,欺上瞞下,以致人人思亂。楊國忠自恃權高,曾與當時多數官吏結下宿怨,也給玄宗一朝帶來了重大災難。

當時安祿山得寵,在邊界掌握重兵,楊國忠懼怕其影響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于是百般詆毀刁難,并打擊安祿山親信,“捕祿山所善李超、安岱、李方來、王岷殺之,貶其黨吉溫于合浦”,又建議“以祿山為平章事,追入輔政,以賈循為使,節度范陽,呂知誨節度平盧,楊光翙節度河東”,將安祿山調離,以便伺機除之。安祿山見楊國忠對自己不利,其擁兵自重的心思遂被激發起來:“祿山雖逆久,以帝遇之厚,故隱忍,伺帝一日晏駕則稱兵。及見帝劈國忠,甚畏不利己,故謀日急。俄而祿山授尚書右仆射,帝恐國忠不悅,故冊拜司空。祿山還幽州,覺國忠圖己,反謀遂決”。可以說,楊國忠黨同伐異的囂張氣焰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安祿山的謀反日程,成了安史之亂爆發的催化劑。

安史之亂爆發后,哥舒翰奉命扼守潼關,捍衛長安。但楊國忠過分猜疑,因聽聞其將不利于己,便設計借刀殺人,反復督戰命其進攻。在楊國忠反復威逼利誘下,“翰不得已出關,遂大敗,降賊”。因為楊國忠的猜忌,哥舒翰隨潼關一起背離了唐朝,楊國忠以一己之利不顧國家整體利益,可謂專權誤國。

此外,楊國忠還曾積極參與立儲斗爭。玄宗最初立李瑛為太子,但后來寵信武惠妃,有立其子李瑁為王儲的打算,而李林甫為鞏固自己的權勢,便暗中投靠武惠妃,一同污垢殘害太子瑛,最終使其被廢掉。但另立王儲之時,玄宗卻聽從了高力士的意見,將年長的李亨立為太子。李林甫便暗中拉攏各種勢力試圖再次廢掉太子李亨,因為楊國忠兄妹當時受寵,得以參與其中“。李林甫興韋堅等獄,欲危太子,獄事畏卻,以國忠怙寵,搏鷙可用,倚之使按劾。國忠乃慘文峭詆,逮系連年,誣蔑被誅者百馀族,度可以危太子者,先林甫意陷之,皆中所欲”。因此李林甫死后,楊國忠自然成為了太子的第一大仇敵。

在楊國忠參與攻訐太子李亨的同時,亦與高力士結下了仇怨,只是“陰巧得人喻”的高力士并未表露出來而已。高力士與太子李亨關系甚佳,史載“肅宗在東宮,兄事力士”,而太子李亨能夠入主東宮,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高力士的功勞:

“初,太子瑛廢,武惠妃方嬖,李林甫等皆屬壽王,帝以肅宗長,意未決,居忽忽不食。力士曰:‘大家不食,亦膳羞不具耶?’帝曰:‘爾,我家老,揣我何為而然?’力士曰‘:嗣君未定耶?推長而立,孰敢爭?’帝曰:‘爾言是也。’儲位遂定。”

在玄宗猶豫之際,高力士諫言立李亨為國儲,一方面是忠心為主,另一方面也是一場政治賭博。而楊國忠屢次參與殘害李亨,定然引起高力士的不滿。

由此來看,楊國忠早在馬嵬驛事變之前便已為自己掘好了墳墓,高力士、安祿山、太子李亨、哥舒翰等人都具有除之而后快的想法。而楊國忠最終被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安史之亂則起到了推動作用。

馬嵬驛事變是一場有預謀、有組織、有計劃的政變。誰是這次事件的幕后主謀呢?

那么,表面上公開指揮禁軍嘩變的陳玄禮既然不是“幕后”主謀,那么能不能算是“主謀”呢?當然不是。

是陳玄禮嗎?答案是否定的。

事變發生前,眾多大臣,包括玄宗自己均已無力控制局面。陳玄禮只是順勢引導眾怒,以“棄車保帥”的方式保全了玄宗。另外,陳玄禮在馬嵬驛事變前與楊國忠互不相干,從史料上來看,根本找不到其二人存在矛盾的痕跡。陳玄禮誅殺楊國忠的動機并非出于個人恩怨和利益糾葛,而是在于忠心玄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心忠于玄宗、忠于李唐王朝的陳玄禮有誅殺楊國忠的想法也是可能的,但最終并沒有落實,我們并不能以此作為斷定陳玄禮是馬嵬驛事變的幕后主謀。

是太子李亨嗎?答案仍是否定的。

事變發生后,太子李亨是最大的受益者,處于逃難之中的唐玄宗身體受驚,皇威受損,而一向與之存在宿仇的太子李亨,其地位將更加鞏固,甚至在通向皇位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李亨事后分兵北上,順應民意主持進剿事宜,進而于靈武稱帝。不過史料記載,在陳玄禮發動馬嵬驛事變時,并沒有得到太子李亨的支持。

是高力士嗎?答案依舊是否定的。

高力士與楊國忠積怨很深,但就其秉性來看,其奴性很強,完全是一個忠于玄宗的家奴。開元四十二年玄宗寵愛的武惠妃過世,玄宗自此抑郁寡歡,此后正是高力士向玄宗舉薦了當時的壽王妃———日后的楊貴妃。這使玄宗精神大振,自此高力士一心服侍玄宗和楊貴妃。因此,高力士在涉及玄宗問題時,不會做出絲毫不利于玄宗的事情,更不可能陰謀策劃馬嵬驛事變。

綜上所述,楊國忠誤國誤民,早已為自己掘好了墳墓,雖然眾多政敵均想要將其置于死地而后快,但一直也沒有恰當的時機。而唐玄宗避難之際,禁軍失控,陳玄禮趁機將眾人怒火轉向楊國忠,以楊國忠等人之死換得玄宗安全。因此,馬嵬驛事變并無主謀。而陳玄禮此舉一方面保護了玄宗,另一方面迎合了楊國忠政敵之心意,故而未受到任何懲處。

然而這場突發性偶然事件對整個唐王朝的歷史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禁軍圍攻行宮,殺死了權相楊國忠,進而逼迫唐玄宗下令縊死了楊貴妃,使皇帝威嚴掃地,令皇權受到重大打擊;另一方面經過此次事變,長期危害唐王朝中央決策的楊氏一族被鏟除,而李亨分兵北上平叛,并很快于靈武稱帝,實際上結束了唐玄宗晚年動蕩的政治局面,對于順利平定安史之亂具有積極作用。同時,由于李輔國在馬嵬驛事變后積極為李亨出謀劃策,使得其成為繼高力士之后的另一個專權宦官,而且無論地位還是權勢都大大超過了高力士,可以說,在唐王朝內部出現了以宦官李輔國為首的“內朝”。自此,宦官專權的現象變成了唐朝政治的一個常態,對唐朝中樞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因此,發生于安史之亂過程中的馬嵬驛事變,改寫了整個唐王朝的發展歷史。它一方面將唐王朝從奸相誤國的漩渦中拉出,另一方面又使唐朝政治陷入宦官專權的困境。從某種意義上說,馬嵬驛既是唐代得以“中興”的一個轉折點,又是加速整個唐王朝衰敗的致命一擊。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