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四鎮是指唐初在西北地區設立的四個軍鎮,由安西都保護政府管轄。唐安西四鎮在歷史上已經存在了一個半世紀。它們在安慰西突厥、保護中西陸地交通要道、鞏固唐朝西北邊防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有趣的歷史小邊將為您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我們來看看!

簡介
貞觀14年(640)8月唐滅高昌國,9月置安西都護府位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交河故城遺址),管理西域軍政事務。22年,唐軍入駐龜茲國后,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國都(今新疆庫車),同時在龜茲、雁棲(今新疆雁棲西南)、和田(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建城堡,建設軍鎮,由安西都保護,故稱安西四鎮。
貞觀過后,安西四鎮時不時,軍鎮也發生了變化。調露元年(679),唐安撫大使裴行儉平定行延都督阿斯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后,用碎葉水旁的碎葉鎮代代雁棲。從那以后,安西四鎮就是碎葉、龜茲、于和、疏勒。
開元六年(718),唐玄宗任命唐嘉慧為四鎮節度經略使,從此四鎮由專門的節度使統領。四鎮節度使或歧西節度使。節度使常駐安西府城龜茲,由安西都護兼領,又稱安西節度使。
在過去的七年里,湯嘉惠建議用焉邈鎮代替碎葉鎮,所以開元七年后的安西四鎮是龜茲、于、焉、疏勒。安史之亂后,安西、北庭、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分內部調整,吐蕃先后占領隴右、河西諸州。安西四鎮和朝廷之間的通道中斷了。然而,四鎮的留守軍隊仍然堅守著各個城鎮。北庭和安西四鎮相繼陷入吐蕃。9世紀中葉,據報道,天山南北和安西四鎮。
歷史進程
貞觀年間
貞觀14年(640)8月唐滅高昌國,9月置安西都護府位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交河故城地址),管理西域軍政事務(見都都護府)。20年6月,西突厥乙毗射稀可汗,請親吻,唐使其下屬割龜茲﹑于闐﹑疏勒﹑朱俱婆﹑蔥嶺五國作為聘禮。22年,唐軍入駐龜茲國后,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國都(今新疆庫車)﹑雁棲(今新疆雁棲西南)﹑和田(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建城堡,建設軍鎮,由安西都保護,故稱“安西四鎮”。
安史之亂后
安史之亂后,安西﹑北庭和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分內調,吐蕃乘虛陸續占領隴右﹑河西諸州,安西四鎮與朝廷之間的通道中斷,但四鎮留守軍仍堅守各鎮。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四鎮留守郭欣的表演抵達長安,朝廷任命郭欣保護安西大都市﹑四鎮節度使,并命令四鎮將士全部遷入七資,作為獎勵他們堅守四鎮之功。貞元五年(789),中國高僧悟空回國,途經疏勒鎮,會見鎮守使魯陽;去于田鎮,看到鎮守使鄭據;去龜茲,看到四鎮的節奏使者﹑安西副大都保護郭欣;到雁棲鎮,會見鎮守使楊日佑,說明此時安西四鎮仍是唐守。
貞元六年(790年),吐蕃占領北庭(公元792年,吐蕃占領西州,完全占領北庭),占領安西四鎮之一于和。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吐蕃占領了安西的其他三個城鎮,沒有信息表明吐蕃開始占領安西其他三個城鎮的確切時間。經歷了與維吾爾人的激烈競爭。9世紀中葉,維吾爾族先后占領了天山南北和安西四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