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騎冠軍,勇敢不同,長驅六舉,電擊雷震,喝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這是班固對霍去病的評價。“失我祁連山,讓我六畜不藏息;失我焉支山,讓我的婚婦無色。這是匈奴當時廣為流傳的悲歌。從這些后代和對手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霍去病的勇敢和可怕,那么霍去病在真實歷史上有多強大,它是什么樣的存在呢?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有趣的歷史小編往下看。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17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校長(所以霍去病也叫霍),隨衛青擊敗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與輕勇騎800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獲首俘過當“過當”,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和當戶官員。全軍勇冠,以1600戶獲得冠軍侯。

漢武帝任命19歲的霍去病為將軍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于春、夏兩次率兵占領河西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余人。5名匈奴國王和王母被俘虜,單于賈斯汀、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同年秋天,他們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一些降眾變亂的緊急情況下,他們帶領部隊進入匈奴軍隊,殺死變亂者,穩定局勢。渾邪王帶領4萬多人回到漢朝。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開辟西域道路奠定了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讓我六畜不藏息;失我焉支山,讓我嫁婦無色。”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22歲)各率騎兵5萬人,“幾十萬步兵隨軍”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2000多里,穿越侯山,穿越弓鹿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匈奴在漠南被漢軍沖走,匈奴獨自逃到漠北,“匈奴遠逃,漠南沒有王庭”。他與衛青發起的對匈奴的進攻性戰爭改變了漢朝對匈奴的長期防御,一舉擊敗了匈奴。因此,西漢北部的長城,即漠南地區的邊境安全,長期保障了這場戰爭對漢朝的攻擊 匈奴最遠的一次。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設立了大司馬位,將軍衛青和霍去病加官為大司馬。與此同時,他命令將軍秩祿(即工資)與將軍相同。漢武帝在建元二年(前139年)擔任罷太尉,直到設立了大司馬位,以取代太尉的職務。由于大司馬的加官稱號,衛青和霍去病能夠正確管理日常軍事行政事務。
霍去病與匈奴作戰了六次,無疑贏得了所有的勝利。22歲的霍去病取得了如此令人欽佩的成就,眾所周知,漢朝開國功勛韓信被稱為“戰神”,值得戰神,在我看來,霍去病在漢四百年歷史上僅次于韓信,是人民心中的英雄,雖然只有23年,但足以出名,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