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_亚洲素人一区二区_久久久91精品国产_成人小视频在线

武則天用五年時間當上皇后,她是如何做到的?

  武曌[zhào],即武則天,唐朝至武周時期政治家,武周開國君主,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即位年齡最大(67歲)及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下面趣歷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655年,唐朝永徽六年。這一年,隨著皇帝李治頒下一紙詔書,李治的原配皇后王氏被廢。同時,李治不顧群臣反對,強行立武則天為皇后。

  這件事,在史書上被稱之為‘廢王立武’事件。

  廢王立武事件,在唐朝歷史上,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自此之后,武則天成了唐朝的皇后,并且開始逐漸掌權,為后來的女皇登基,埋下了伏筆。但有趣的是,僅僅五年之前,武則天還只是寺廟里的一個尼姑而已!

  短短五年時間內,武則天為什么能夠完成如此華麗的逆轉,從一個尼姑,逆襲成皇后呢?

  實際上,武則天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后,最重要的原因,其實并不在于武則天本人,而是在于皇帝李治!整個事件背后,真正的幕后操縱者,其實一直都是李治本人。而這次事件,也不單純是簡單的后宮斗爭,而是一場完完全全的政治斗爭。

  要想說清楚這件事,我們還得從李治剛當上皇帝那會兒說起。

  公元649年,隨著一代雄主李世民去世,作為太子的李治,順利登基,成了唐朝的第三任皇帝。

  因為李世民去世之前,曾留下了非常完整的布置,所以這次皇位變更,沒有出現任何意外,順利的超乎想象。在李世民的安排下,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一群老臣,各司其職,全心全意輔佐李治。大唐帝國雖然換了皇帝,但帝國運轉并沒有出任何問題。

  所有的一起,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完美。

  但從李治的角度來看,情況可能就有點不太一樣了。

  李治登基之后,很快發現,自己雖然是皇帝,但是自己的權力卻十分有限。身為皇帝,李治根本沒辦法乾綱獨斷,他的很多旨意,如果不符合朝臣們的期望,圣旨到了門下省之后,也會被很快給退回來,根本不會被執行。

  所謂的九五之尊,所謂的天下共主,這時在李治看來,實在是一個很可笑的說法。身為皇帝,而且是合法繼承皇位的皇帝,登基之后自己的圣旨竟然不管用!大臣們可以隨意把自己的圣旨給退回來!這還算什么皇帝?

  問題到底出在哪里了呢?

  這個時候的李治,就開始尋找問題的所在。很快,隨著李治逐漸熟悉朝政運轉之后,李治終于發現了他真正的敵人。

  這個敵人,不是某一個人,而是李世民留給他的一整套制度,以及作為這套制度生存土壤的關隴集團。

  李治當時面對的問題,其實比想象的要復雜得多。首先說制度,為什么當時李治的圣旨發下去以后,大臣們可以退回來?而且李治還挑不出毛病來?因為李世民在位期間,設計了一套后世照抄千年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出現于隋朝,完善于李世民的時代。按照這套制度,唐朝的中央政府,分為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按照李世民設計的制度,正常情況下,一套圣旨想要頒布,首先他表明自己的意思,由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然后將詔書送到門下省,交由門下省負責審核。如果門下省的官員,覺得詔書沒問題,那就可以直接送到尚書省,由尚書省管轄的六部去執行。

  但如果門下省的官員,覺得有問題的話,按照當時的法律,可以直接合法地將詔書退回去。被門下省退回詔書后,皇帝有兩個選擇,一是聽大臣們的建議,停止這項命令。二是不顧門下省的反對,強行下旨。

  想要強行下旨,也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直接罷免門下省所有官員,換一批聽話的官員上來,然后再下旨。另一個,則是不通過門下省,在中書省寫完圣旨之后,直接發到尚書省,強行讓尚書省的官員去執行。因為是中書省直接發下的圣旨,所以這種圣旨也被稱之為中旨。

  中旨,在很多朝代,已經有點不符合規則了。如果尚書省以及地方官員聽話,或許還會執行。但如果碰上兩個‘二桿子’,收到中旨之后,非但不會執行,還會直接上書,說皇帝這樣做不對。如此一來,皇帝不但無法執行命令,連自己的權威都會受到嚴重打擊。

  時間長了,這個皇帝也就廢了。

  李世民設計這套制度的時候,初衷也是好的。因為李世民很清楚,就算他是皇帝,也不可能所有命令都是正確的,所以需要大臣們給他挑錯。李世民在位的時候,門下省的老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那位以直言敢諫聞名的魏征。正是因為魏征當時是門下省的老大,所以他經常會合法地給李世民挑錯,跟李世民吵架,最后成了千古留名的大唐第一杠精。

  但是,到了李治時代,這套制度卻成了李治的絆腳石。

  要知道,李世民的皇位,那是靠著他南征北戰,一路打下來的。所以,李世民在朝堂上就是絕對的權威,這一點,不會因為魏征和他吵架就有所改變。但是李治不行,李治的皇位是繼承來的,他沒有李世民的那種權威性。

  如此一來,這套制度,就成了束縛李治的枷鎖。如果李治的圣旨,不符合官員們的心意,官員們完全可以直接退回圣旨。門下省不通過,就算李治強行下發中旨,尚書省也可以拒不執行。一旦這種情況出現,李治的圣旨價值,就連上廁所用的手紙都不如。

  最要命的是,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合法的。

  說到這里,有些對唐朝歷史不是特別了解的朋友,可能會說:這有什么難的?直接換上一群聽話的官員不就得了?門下省敢退回圣旨,那就把門下省的官員全都換掉!尚書省的官員不執行,那就把尚書省也全都換了,換上聽話的大臣,那不就得了?!

  對于古代皇帝來說,這個辦法,理論上來說,確實是可行的。但從實際角度來看,這個辦法根本沒法執行。

  大家其實可以想一下,任何一個朝代,能夠做到中樞重臣的,都一定是這個時代真正的精英。如果貿然把這批人都擼了,全都換上一批新人,那接下來的工作誰做?而且,李治當時面對的情況更糟。擔任中樞重臣的人,基本上都是他爹留下來的貞觀老臣。這些人基本上都出身于關隴集團,而且功勛卓著。

  出身關隴集團,就意味著他們的立場是基本一致的。就算李治換了一批人,新上去的那批人,還是出自關隴集團,他們還是會拒不執行命令。至于說從關隴集團外選人,不好意思,當時掌權的基本上都是關隴集團。如果李治想大范圍換人的話,圣旨到了門下省,肯定會被退回來。

  而且,老臣黨基本上都有開國之功,位高權重。比如當時負責輔政的長孫無忌,不但是李治的親舅舅,更是凌煙閣第一功臣。一旦李治站到了所有老臣的對面,這些老臣和勛貴們聯手的話,完全可以直接廢了李治。

  這就是李治當時面對的情況。

  所有的一起,看上去都在完美運轉。李世民留下的那些貞觀老臣們,對李治也是極為忠心,全力輔佐李治。這樣看上去,李治只要做個甩手掌柜,把朝堂上的事情,都交給大臣們,自己吃喝玩樂就可以了。

  李治不傻,他很清楚,如果自己真這么干,估計用不了多久,就會大權旁落,徹底被架空。一旦到了那個地步,自己的皇位還能不能保得住,都是個問題。

  所以,李治必須得從老臣們手里爭權。

  但要想從這群勛貴老臣們手里奪權,顯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管是資歷還是心機,李治顯然都不如這群老臣。所以,李治當時唯一的辦法,就是以時間換勝利。李治最大的優勢,就在于他比較年輕。而那些老臣們,遲早有退休的那一天。在這個過程當中,李治只要不斷培植自己的手下,緩緩取代這些老臣。若干年之后,李治自然會取得勝利。

  這其實也是最理想的狀態。

  從李治登基之初的表現來看,李治當時所采用的,也正是這種策略。李治登基之后,唐朝對外戰爭,幾乎全部停止。因為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對外戰爭打贏了,功勞反倒得給那些老臣,李治更難從老臣黨手里奪權。另外,李治也在積極找各種理由,提拔聽自己話的官員。比如那些出身寒門的普通官員,再比如皇后那邊的親戚。總之,只要能從老臣們手里,爭奪更多的權力,李治基本上都愿意去做。

  但問題是,接下來的幾年里,有三件事的發生,徹底打破了這個平衡。

  第一件事,是李治的后宮爭寵。

  李治在被立為太子之前,就娶了一個太原王氏的女子做正妻。后來,隨著李治步步高升,王氏也逐漸從王妃變成了太子妃,最后又成了皇后。而當上太子之后,李治自然要納妾,所以就娶了一個蕭姑娘。在李治登基后,蕭姑娘也被冊立為蕭淑妃。

  從此之后,李治的后宮就不安生了。

  作為皇后,王皇后自然是想爭寵。但相比那位蕭淑妃,王皇后有個劣勢,那就是不能生孩子。而蕭淑妃雖然不是正宮皇后,但卻給李治生了好幾個孩子,而且還有兒子。再加上蕭淑妃本人確實長得好看,所以更受李治的寵愛。

  為了和蕭淑妃爭寵,穩固自己的地位,王皇后想盡了辦法。但從后來的歷史發展來看,王皇后爭寵的手段,真的是蠢得不能更蠢了。

  王皇后為了爭寵,竟然主動去聯系老臣黨,希望通過老臣黨的支持,穩固自己的皇后之位。這個想法從道理上來說,其實也沒錯,畢竟作為一個皇后,也確實需要一些朝堂上的政治力量,來支持自己。但問題是,王皇后得到了老臣們的支持后,等于是和老臣黨聯手了!

  原本李治大力扶持皇后的家人,就是希望扶持起一個外戚黨,和老臣黨打擂臺。但經過王皇后這么一搞,外戚黨反倒是和老臣黨站到一起了!這下子,李治反倒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自己努力提拔,反倒是強化了老臣黨的力量。

  這樣一來,李治就更不喜歡王皇后了。

  除了和老臣黨聯手之外,王皇后還做了一件蠢事。這件蠢事,就是接武則天入宮。

  武則天入宮這件事,就是第二個意外。對于李治來說,最開始的時候,這其實只是一件小事。武則天原本是李世民的才人,在李世民病重期間,一直侍奉李世民。這期間,李治經常和武則天接觸,所以便有了私情。

  等到李世民去世之后,按照慣例,武則天被送到了感業寺出家。然而一年之后,在李世民去世一周年的時候,李治按照慣例,要去感業寺上香祈福,所以就在感業寺再次遇到了武則天。

  兩人再次見面之后,很快舊情復燃。當時李治剛剛登基,既需要熟悉各種業務,也需要和老臣黨爭權,自然壓力很大。再加上李治此時只有23歲,各方面……大家懂得。所以,這次見面之后,兩人很快就有了私情。

  對李治而言,這段私情,其實更像是一次隨意的放松,估計李治當時也沒想太多。但在這之后,李治又去了幾次,和武則天又私會了幾次。幾次私會之后,那位主掌后宮的王皇后,自然發現了。

  此時的王皇后,正發愁如何打擊蕭淑妃。得知此事后,王皇后便覺得這是一個機會。既然李治喜歡尼姑,那就直接讓尼姑進宮好了。反正只要能夠惡心一下蕭淑妃,從蕭淑妃那里分得一部分寵愛,王皇后就算是成功了。恰好在此時,李治和武則天偷情幾次之后,武則天竟然還恰好懷孕了!

  武則天懷孕這事,史書上并沒有明確記載。畢竟,作為前朝皇帝的才人,以一個尼姑的身份懷孕,實在是不好聽。但就在武則天入宮不足一年之后,武則天就替李治生下了一個孩子。從時間上來判斷,武則天應該就是在做尼姑期間懷孕的。

  既然武則天有了身孕,王皇后就更有借口,接武則天入宮了。于是,在王皇后的安排下,永徽二年五月,在李治服喪期滿之后,武則天正式入宮。幾個月之后,在永徽三年年初的時候,武則天為李治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李弘。

  武則天再次入宮的經歷,大致就是這樣的。

  武則天再次入宮這件事,對于唐朝歷史而言,無疑是一次重要轉折點。但當時的文武百官們,其實也沒誰會真的在意這件事。在大家看來,這事最多算是一樁皇室丑聞,無傷大雅。而那幾位老臣黨的領袖,此時也都忙著爭權,沒誰會真的把這件事放在心里。

  不過,武則天入宮之后,確實也很快帶來了一些改變。相比王皇后和蕭淑妃,武則天顯然更具有女人的魅力。再加上武則天剛剛給李治生了個兒子,所以李治自然要寵愛武則天更多一些。如此,蕭淑妃得到的寵愛,自然也就少了。

  公元652年五月,永徽三年,在武則天入宮一年之后,武則天被冊立為昭儀。

  后宮的這些變化,雖然也有一些影響,但其實并不算大。前兩件事,雖然算是意外,但其實還不足以從根本上,改變朝堂格局。

  真正打破平衡的,是武則天入宮兩年之后,也就是永徽四年發生的一件事。

  這件事,叫做房遺愛謀反案。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的發生,徹底改變了朝堂格局。

  房遺愛謀反案,說起來其實很復雜。簡單來說,其實是這樣的:李世民的女兒高陽公主,嫁給了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不過,房遺愛并非長子,所以房玄齡死后,房玄齡的爵位,被其長子繼承。然而高陽公主對此十分不滿,希望自己的丈夫房遺愛,能夠繼承爵位。

  于是,永徽四年的時候,高陽公主誣告,說自己的那個大伯哥,對自己無力,請求李治徹查此事。此后,李治派長孫無忌去查證,結果長孫無忌查案后卻意外發現,房遺愛和高陽公主夫婦,竟然打算陰謀造反!

  這下,事情大條了。

  原本這只是一樁無關輕重的家產爭奪案,此時卻變成了一樁謀反案。被定性為謀反案之后,自然就要徹查了。經過長孫無忌查證后,很快又有一大批人卷了進來。這些人包括薛萬徹、丹陽公主、柴令武、巴陵公主、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蜀王李愔、江夏王李道宗、宰相宇文節、左驍衛大將軍執失思力、安西都護柴哲威……

  這些人的身份,各有不同,但他們卻都是李唐宗室成員,而且算是核心成員。這里面有公主有駙馬,有李家的實權王爺,有當朝宰相,也有地方實權大將。此時李唐皇族內部,真正掌有實權的人,幾乎大半都在這個名單里面了。

  最后,長孫無忌借這件事,殺了一批人,流放了一批人。經過此事之后,李唐宗室成員在朝堂上的力量,迅速衰弱,就此一蹶不振。

  在這場謀反案發生的時候,從始至終,李治一直冷眼旁觀,只是靜靜地看著。

  作為皇帝,發現自己的親戚們要謀反,本來應該是憤怒的。但問題是,此時的李治,其實很難判斷,自己的這些親戚到底是不是真的要謀反。

  不光李治無法判斷,就連后世史學家,也無法判斷。目前公認的是,這里面的很多人,比如宰相宇文節、江夏王李道宗、安西都護柴哲威等人,確實是冤枉被株連的,他們應該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沒參與。而作為謀反核心的高陽公主夫婦,以及薛萬徹等人,是否真的打算謀反,其實也無從得知。

  后世史學界,對這件事基本上認定為,是長孫無忌借謀反為名,打壓自己的政敵。反正經過這件事之后,長孫無忌領銜的老臣黨,在朝堂上基本就一家獨大了。

  最終,這場謀反案的結果,既是李治愿意看到的,也是他不愿意看到的。李治愿意看到的是,借老臣黨的手,清理掉了不少實權宗室成員,替他省了很多功夫。但同時,李治不愿看到的,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老臣黨,自此一家獨大。

  原本在李世民去世之前,李世民其實留下了很多制衡手段,保證朝堂各方勢力的平衡。宗室黨很強,老臣黨很強,軍方也很強……幾方制衡之下,自然可以保證李治的皇位無憂。但如今,隨著宗室實權派被徹底打壓,原來的朝堂平衡,徹底失效了。

  到了這個時候,作為舅舅的長孫無忌,已經成了李治的頭號敵人。

  那么接下來,該如何解決長孫無忌呢?

  面對長孫無忌帶來的威脅,李治其實十分慎重。一方面,長孫無忌是他的親舅舅,同時還是凌煙閣第一功臣。這樣的身份,讓李治處理他的時候,會有很多顧忌。另一方面,長孫無忌在朝堂上立足多年,背后的勢力根深蒂固。只要動他,就勢必會影響整個朝堂。稍有不慎,甚至有可能會讓李治反噬自身。

  恰好在這個時候,武則天給李治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

  當長孫無忌在朝堂上,打擊政敵的時候,武則天其實也沒閑著。當上昭儀之后,接下來武則天的目標,就成了王皇后和蕭淑妃兩人。以武則天的野心,自然不滿足于做一個昭儀,肯定想當皇后。

  但如何才能當上皇后呢?

  相比那位王皇后,武則天顯然更精通于政治。武則天很清楚,僅僅靠李治對自己的寵愛,是遠遠不夠的。在武則天背后,沒有任何政治力量可以依托。想要當上皇后,首先需要保證,自己在朝堂上也有很多人支持。

  于是,在這個時候,武則天開始努力去結交朝臣。

  不過,隨著武則天開始結交朝臣,武則天發現,自己似乎很難爭取到那些出身關隴世家的大臣。這其實也不奇怪,因為當時關隴世家一脈的官員,主要是支持王皇后。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自然不會搭理武則天這樣一個小小的昭儀。

  既然關隴世家一系的官員,無法拉攏,那就拉攏那些寒門官員好了。

  武則天很快發現,相比關隴世家的官員,寒門官員無疑是更好的選擇。因為在唐朝的時候,經過整個貞觀之治,科舉制已經被徹底確立起來。那些出身底層,沒有家世背景的讀書人,也能通過科舉考試,入朝為官。但同時這些寒門官員入仕之后,會受到那些世家官員的打壓,官職很難升上去。

  所以,當武則天主動向這些寒門官員示好的時候,這些寒門官員,很快就有了回應,愿意站到武則天這邊。

  不過,就算能夠得到一些寒門官員的支持,還是遠遠不夠的。這些寒門官員,在朝堂上的話語權有限,無法起到決定作用。這個時候,武則天也很清楚,想要做皇后,最關鍵的影響,還是在于李治。

  于是,永徽五年,武則天做了一件‘聳人聽聞’的事情,徹底得到了李治的支持。

  這一年,武則天替李治生下了一個女兒。此后,王皇后過去探望,探望過之后,武則天很快發現,這個女兒被悶死了。

  這件事,后來成了一個千古謎題。

  沒有人知道,當時到底是武則天親手殺了自己的女兒,還是王皇后確實下了黑手。但這件事發生后,李治顯然更愿意相信,是王皇后下的手。

  一個皇后,非但不支持自己,反倒還聯合大臣們和自己爭權,甚至還殺了自己的女兒!這樣的皇后,要她何用?

  恰在此時,李治又發現,武則天顯然比王皇后更適合做皇后。除了武則天確實很招人喜歡之外,武則天更是堅決站在他這邊的。而且,武則天籠絡了不少寒族子弟,一旦把這些寒門官員提拔上了,一樣可以起到和老臣黨爭權的目的。

  從這時開始,李治開始生出了廢王立武的念頭。

  但顯然,想要達成這個目標,并不容易。

  自房遺愛謀反案結束后,長孫無忌在朝堂上,幾乎是一家獨大。除了軍方暫時還插不進手之外,三省六部幾乎都是他的地盤。如果李治想要強行下旨廢后,門下省馬上就會把他的圣旨退回去,尚書省也會拒不執行。

  所以,李治如果想要廢后的話,就只能先得到長孫無忌的同意。

  繞來繞去,結果又回到了原點。

  雖然知道長孫無忌不大可能同意,但李治還是決定,硬著頭皮去試一試。永徽五年,某一天,李治帶著武則天,親自來到長孫家吃飯。在來的同時,李治還帶了整整十車財寶,以賞賜的名義,送給了長孫家。吃飯期間,李治還給長孫無忌的三個兒子,紛紛加官進爵,并且暗示長孫無忌支持廢后。

  李治的這個行為,如果換一種環境,換一個身份的話,其實有另一個詞可以來形容。

  這個行為,叫做行賄。

  可一個皇帝,給一個大臣行賄,這種事情,也算是千古未有了。

  然而面對李治的行賄,長孫無忌卻表現得十分清醒。長孫無忌很清楚,一旦自己在廢后這件事上松了口,自己在朝堂上就將會直接潰敗。那些寒門官員,會迅速崛起,成為他的政敵,奪走他的權力。為了自身的權位,長孫無忌是萬萬不敢答應此事的。

  最后,對于李治的賞賜,長孫無忌照單全收。但第二天,當李治在朝堂上再次問起此事的時候,長孫無忌卻依然不肯松口,堅決反對李治廢后。

  到了這個時候,廢后與否,其實已經不再是問題的關鍵。真正的關鍵在于,如果李治可以廢后的話,就意味著老臣黨無法阻止他施行政令,此后李治將徹底掌握朝堂主動權。而如果李治無法廢后,那以后老臣黨將徹底把他架空。他這個皇帝,將會成為一個傀儡。

  事情到了這一步,其實已經注定無法善了了。

  此后,各方都開始紛紛發力,武則天開始加大力度,籠絡朝臣。李治也開始對老臣黨分化打壓,希望能夠取得一部分老臣的支持。而長孫無忌這邊,同樣死咬著不松口。不斷打壓異己,強化老臣黨的權威。

  在各方逐漸發力之下,到了永徽六年,朝堂上的局勢,已經變得十分微妙。

  偏偏直到這個時候,那位王皇后依然沒有任何察覺,還是在后宮繼續玩單純的爭寵。不得不說,這位皇后被廢,真的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就在各方逐漸發力,朝堂上開始暗流涌動的時候。某個深夜,隨著一個男人深夜入宮,徹底挑明了這場斗爭。

  這個男人,名叫李義府。

  雖然在后世史書上,李義府是一個出了名的大奸臣。但在永徽六年的時候,李義府其實算是個好人。出身寒門,靠著寫一手好文章,被提拔進京。而后在官場上摸爬滾打了十年時間,好不容易躋身中樞,當上了中書舍人,負責記錄唐朝歷史。

  李義府的情況,其實也是很多寒門官員的處境。出身寒門,就算僥幸進入中樞,往往也無法掌握實權,只能負責一些邊邊角角的工作,無法影響大局。在這場皇帝和老臣們的斗爭當中,像李義府這樣的官員,往往都很有自知之明,根本不敢卷入這場斗爭。

  不過,當武則天表現出招攬之意的時候,李義府還是笑呵呵地接下了這份招攬。因為以他的家世,靠巴結后宮升官,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但同時,李義府也不敢直接跳出來,和老臣黨作對,暫時只是冷眼旁觀。

  但在這之后不久,長孫無忌逐漸發現了這一點。而后,長孫無忌大筆一揮,直接選擇將李義府外放四川做官。

  長孫無忌這么做,其實也無可厚非。畢竟,一旦他對這些寒門官員的打壓力度不夠,這些人很快就會站到李治那邊去,這是長孫無忌無法接受的。但長孫無忌怎么都不會想到,正是因為他逼得太緊,反倒弄巧成拙了。

  李義府很清楚,一旦自己被外放到四川,這輩子就再沒有回來的希望了。所以,在長孫無忌寫完調任命令,從中書省發往門下省,然后再調往尚書省執行的那個夜晚。李義府用自己畢生的才華,寫了一份奏疏,支持武則天做皇后。然后,李義府深夜入宮,將這份奏疏交給了李治。

  正所謂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一條大壩,只要開一個口子,就注定了潰敗的命運。

  收到這份奏疏的李治,大喜過望。此后,李治當夜追回詔書,收回了外調李義府的命令。第二天,當滿朝文武都知道,李義府得罪了長孫無忌,即將被外調四川的時候,卻遲遲沒有聽到相應詔書,李義府反倒是好端端的繼續站在朝堂上。

  這一下,大家都懂了。

  在這之后,大量的寒門官員,開始投身到武則天這邊,全力支持武則天做皇后。一個寒門黨派,在極短時間內,迅速成型。此后,李治開始大力扶持寒門官員,作為寒門黨核心成員的李義府、許敬宗等人,在極短時間內,直接躋身中樞高層,到了可以直接和長孫無忌打擂臺的地步。

  此時的李治,其實已經有了一定的廢后把握。畢竟,他所需要的,只是自己的詔書可以順利通過三省。如今三省內部,都有寒門官員,這些寒門官員都聽從李治的吩咐,李治的目的自然也就達到了。但此時的李治,卻還是沒敢輕易下達廢后的命令。

  此時的李治,還需要另外一個人的表態。

  這個人,就是當時唐朝的絕世名將,李績。

  李績就是演義小說里面那個大名鼎鼎的徐茂公,在整個貞觀年間,李績立下戰功無數。到了李治登基之后,李績已經成了軍方的代表。在這個關鍵的時候,軍方的態度,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軍方也支持老臣黨,就算李治的詔書通過三省,也很容易引發軍方的叛亂。那個結果,顯然同樣是李治不愿意看到的。

  在李治找來這位大唐名將,詢問李績對此事的看法的時候,李績卻給出了一個很簡單的回答。

  “這是陛下的家事。”

  顯然,李績的意思是,廢后與否是你的家事,我們軍方不會插手。

  這就足夠了。

  李治從來都沒指望過,軍方能夠全力支持自己廢后。他只要保證,軍方不會插手這件事,就足夠了。在得到李績的明確回答后,永徽六年,十月十三日,李治正式頒下詔書,宣布廢后。

  在李治宣布廢后之后,軍方沒反應,寒門官員全力支持,詔書很順利地就通過了三省,順利執行。到了這個時候,老臣黨已經是一敗涂地,再也無法阻止了。

  就這樣,短短數年之后,武則天從一個尼姑,搖身一變,成了大唐的新任皇后。

  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后,以長孫無忌為首的老臣黨,開始全面崩潰。兩年之后,李治正式宣布,遷都洛陽。長安是關隴集團的老窩,遷都洛陽之后,李治就可以進一步擺脫關隴集團的控制。此后,武則天又暗中指使官員,誣告長孫無忌等老臣謀反。最后,長孫無忌等人,全部被流放。昔日顯赫一時的老臣黨,徹底煙消云散。

  至于李治,隨著這一系列操作的完成,則是徹底掌握了實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大唐主宰。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