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想知道,杜甫是在徽縣李川鄉的“杜公祠”里供奉的嗎?的確,祠堂里供奉的“杜公”就是杜甫。背后有一個凄涼的故事。今天,我將詳細介紹有趣的歷史。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是震撼唐朝統治的“安史之亂”爆發后的第五年。當時在華州(陜西華縣)參軍的杜甫,不愿意在老板郭面前破眉折腰,于是立秋后,他毅然棄官,帶著妻子和孩子,和千萬難民一起開始了“萬里饑驅”的流亡生活。
杜甫一家七口先搬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在秦州住了不到四個月,生活艱難,于是流落到同谷(今甘肅成縣),一家人的生活更加絕望。
這時,杜甫想起了著名的福地——栗亭,何不去那里呢?也許去栗亭才有全家人的活路。
栗亭當時只是同谷縣管轄的一個小鎮。山川秀美,物產豐富,地肥水美,民俗淳樸;橫川水和栗川河交匯在這里,堪稱魚米之鄉。
杜甫一家來到栗亭,擔心無處落腳,卻意外遇到了一位養獼猴的老人,全家人終于有了休息的地方。經過交談,才知道老人也是河南鞏縣人,三年前,為了避安史之亂,背井離鄉。在逃跑的路上,妻子不幸去世,長子被叛軍沖走,老人不得不和次子一起玩猴子,一路乞討,來到同谷栗亭謀生。誰知禍從天降,前不久,次子又被縣衙強行抓去守京城,現在只有老人一個人空守柴門,生活十分悲慘。
當地人看到他擅長養獼猴,就叫他“公公”。當你在異國他鄉相遇時,你自然特別熱情。老人幾乎把家里的食物都拿出來了:薯干、蘿卜干、酸白菜;他還特意向村紳借了幾斤栗亭大米,做成美味的米飯,拿出栗亭侯家壩燒鍋里珍藏的陳年徽酒,一邊吃一邊和杜甫一家一起敘述家鄉。
杜甫的弟弟、兒子和女兒在逃跑時第一次吃了這樣一頓“豐盛”的飯菜,他們不在乎太多的禮儀和謙遜。過了一會兒,風卷殘云,盤子空無一人。杜甫和老人談了談他們的酒。說到他們的不幸經歷,他們忍不住哭了起來。話又長又短。不知不覺中,已經是半夜了。他的妻子和孩子已經躺在草地上睡著了。杜甫仍然想要更多。
第二天早上,杜甫起床后,看到老人腰部系著麻繩,手里拿著一把長長的鏟子,正要出去。杜甫急忙問老人去哪里,老人說要去木皮嶺撿栗子,挖芋頭,以滿足饑餓。杜甫說:“讓我們一起上山吧!也許你還能挖點藥!”老人猶豫了一下,和杜甫一起走出了柴門。
木皮嶺被雪緊緊地包裹著,所有的植物都淹沒在雪地里,原本干燥的芋頭幼苗更難找到。他們在幾個山上呆了很長時間,沒有得到任何芋頭和藥材。看到沒有希望,天氣陰沉沉地飄著雪花,不得不空手下山,一路上沒有人說一句話。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杜甫和老人一起進入了山區。這里的山很高,很冷,杜甫穿著一件單布襯衫,手腳凍僵了,為了生活也不得不咬緊牙關忍受。偶爾挖一點芋頭,拿一些橡木栗子野果,但最終不能維持家庭生活,孩子們經常餓哭,楊夫人只是偷偷哭。
幸運的是,杜甫精于岐黃醫道,早年在長安賣藥,半年前在秦州采集的一些藥材,都帶在身邊。村民們頭痛腦熱,腰腿痛都來找他診治。杜甫從不收錢看病。村民們很抱歉,不時送一些粗米、土豆干、蔬菜和其他食物來表達他們的想法。雖然杜甫一家得到了鄰居的不斷幫助,但他們的生活仍然貧窮和沮喪。有時他輾轉反側,徹夜難眠。
他想,他餓死在溝壑里,被嘲笑沒什么,但膝下還沒有成年的孩子呢?雖然李亭很好,但畢竟,它不是一個長期的地方啊!或者去成都,位于西南部,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此外,還有一些親戚和朋友,他們可能更容易得到生活中的實際幫助,這樣整個家庭就可以擺脫困境。
那天晚上,杜甫在昏暗的油燈下向建公解釋了自己的想法。老人看到杜甫已經下定決心要去,不再留著,就起身從墻上摘下裝滿徽酒的酒葫蘆,雙手遞給杜甫說:“這里去成都,千里蜀道,一路上風寒露冷,帶著它勇敢御寒,消除疲勞,也是我老人的心。杜甫忍住心中的悲痛,緊緊抓住老人的手:“感謝老人幫助窮人,杜甫將永遠懷念,真誠地希望更加照顧,直到平靜的胡俘,河清海燕,我會來看望你的老人!”
然后他轉身從包里拿出《栗亭十韻》的詩,交給了和,感傷地說:“我覺得我杜甫是儒生,半輩子窮,身無長物。只有詩是為了家庭傳承。如果你離開時不能給對方,就用它作為紀念品。”老人接過詩,緊緊地貼在胸前。
12月1日凌晨,天一變白,杜甫一家就準備出發。村民們聽說杜甫一家要離開栗亭,去成都送行。有的送了幾斤炒面,有的送了一些山芋干,有的送了徽酒和崖蜜。杜甫不得不一一接受,一再表示感謝。
建公送別杜甫回家,突然覺得房子空無一人,失望如有所失。杜甫一家住在他家的日子里,雖然生活清苦,但畢竟可以相對而坐,談古今,也算苦中作樂,別有趣。現在人們去空房子,老人感到孤獨,忍不住嘆了口氣。這時,他拿起杜甫贈送的《栗亭十韻》詩稿,恭恭敬敬地把詩稿貼在堂屋正墻上,看著它直發呆,仿佛杜甫還住在他家里。
杜甫送給大家的詩的消息一傳開,人們就一個接一個地看著和抄襲,時間廣為流傳,讀者被視為榜樣。不幸的是,由于頻繁的戰爭,《栗亭十韻》在唐朝最晚消失了,這真是一件可惜的事情!
幾年后,他病得很重。臨終時,他讓鄰居們把他的兩間小屋作為供奉杜甫的祠堂。他的遺愿很快得到了當地士紳和村民的支持,人們踴躍捐款。幾天后,一座雕梁畫棟、氣勢磅礴的祠堂建成。祠堂周圍種植著翠柏青竹、黃菊紅梅,寄托著人們對詩圣杜甫的懷念。而這座杜公祠正好面對著云霧繚繞、莽莽蒼蒼的木皮嶺,更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物換星移,干旋坤轉,世間風雨滄桑;春去秋來,栗亭杜公祠幾經興廢,現已成為農民的房屋。但古樹和紀念碑依然存在;更令人欣慰的是,杜甫居住的村莊仍然以“杜公”的名義標注在徽縣的區劃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