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劉聯盟由孫權和劉備組成,以對抗強大的敵人曹操。今天有趣的歷史小邊給您帶來了相關內容,與您分享。
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第一次見到諸葛亮,諸葛亮以《隆中對》為劉備規劃了“復興漢朝”的路線圖。
建議劉備以“跨有荊、益”為基礎,再“外結孫權”,等待“天下有變”,然后“命一將荊州之軍以萬、洛為基礎,將軍以益州之眾出秦川”。
在《隆中對》的結尾,諸葛亮斷定“如果是這樣的話,霸業可成,漢朝可興。”
諸葛亮苦心設計的“復興漢室”路線圖,當然還沒有完成,毀在“孫權沒有結好”之外。
赤壁戰爭結束后,吳棟出于戰略考慮,將曹操將軍曹仁奪得的荊州南郡暫時借給劉備。此后,雙方為歸還南郡進行了十多年的博弈。
建安24年(公元219年)結束時,東吳將軍呂蒙、魯迅在襄陽、樊城與曹軍作戰時偷襲荊州,關羽被殺,隆中對策劃戰略破滅。
在關羽對荊州的粗心損失中,三國愛好者的傾向分為兩方,包括支持蘇州(我個人支持蘇州)和支持蜀漢。相對而言,支持蜀漢的人數更多。
我之前也寫過關于荊州和關羽的文章。從文章發表后收到的評論來看,大多數支持蜀漢的讀者都是從東吳背盟無義的角度譴責東吳的。
這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似乎沒有絕對的答案。
本文將從東吳國防安全的角度闡述我對荊州的看法,供讀者參考。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外結好孫權”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名字,那就是“東與孫權”。
這是諸葛亮提出的,劉備也認識到曹操太強大了。要殺了他,他必須與孫權合作。
更不用說孫權幫劉備打曹操了,至少蜀漢和曹魏單挑的時候,孫權不能站出來搗亂。
“東孫權”的想法可能是正確的,但諸葛亮和劉備顯然沒有考慮到東吳的核心安全需求。這一核心需求是荊州。赤壁之戰后,主要是指南縣。
現在懂軍事的讀者都知道,歷史上在江南建國的政權,要想防御外敵,有兩個地方是不能丟的,一個是兩淮,一個是荊襄。
此外,荊、襄的重要性大于兩淮,即所謂“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南宋叛軍劉整為忽必烈提出建議,為南宋滅亡開辟了大門)。
從三國時期,歷史時間線向后延伸,從東晉到南陳,再到南宋、南明等政權在荊襄地區喪失后迅速亡國。
東吳,包括本文的主角之一,也是如此。西晉滅東吳時,共有六路大軍,其中三條是從荊襄地區出發的。
這足以說明荊、襄在江南地區建國的重要性。
當然,也不例外。著名的有兩次。一次是元末明初,陳友諒從荊襄順江攻打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中被朱元璋打敗。
另一次,諸葛亮親自參加了赤壁之戰。
除了這兩個例外,基本上沒有荊襄在手的江南政權都會被摧毀。
因此,三國時期東吳政權中有識之士雖然沒有后人的經驗可供借鑒,但并不妨礙他們從東吳外部安全的角度看待荊襄地區對東吳安全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諸葛亮為劉備制作《隆中對》時,孫權正在攻打荊州所屬的江夏郡,并已連續幾年進攻,主要是為了謀奪荊州。
也就是說,當諸葛亮建議劉備以“跨荊益”為基礎,“外結孫權”時,這個建議已經有點尷尬了。如果你想帶荊州,你不僅要面對曹操和劉彪,還要面對孫權。
如果曹操沒有突然帶領軍隊南下,劉備想贏得荊州,他可能不得不先和孫權翻臉,因為荊州江夏縣一半以上的地區在赤壁之戰之前就被孫權搶走了。
曹操南下打斷了孫權謀奪荊州之路。也正是因為曹操南下,才有了“東孫權”的基礎,而不是“東孫權”,這是隆中對的一廂情愿。
孫權一直在向北攻打合肥,屢敗屢戰。從東吳安全的角度考慮向西要求劉備歸還南郡。沒關系。聯盟不是聯盟。這是孫權的核心訴求,不可改變。
“赤壁之戰”后,襄陽在曹操手中,南郡借給劉備,孫權暫時控制了半個江夏,相當于把東吳的西線安全放在曹操和劉備手中。
對東吳來說,無論是爭霸天下,還是退而偏安一角,沒有關羽守衛的南郡,都是不可取的。
南宋初期,大臣呂志曾在宋高宗趙構的《東南防守便利》中說:“如果你不守江陵,你就不能回到襄陽,如果你不守江陵,你就不能畫巴蜀,如果你不守江陵,你就不能保護武昌,如果你不守江陵,你就不能固定長沙。”(注:南宋初期,岳家軍收復襄陽,重兵駐扎在這條防線上。)
江陵是南郡的郡治所在地,也是關羽出兵北伐前的駐地。呂志的書說明了孫權借給劉備的南郡的戰略地位。
有南縣。從防御的角度來看,東吳可以監視襄陽,防止曹魏從襄陽進攻。從進攻的角度來看,只有南縣才能試圖恢復襄陽,形成完整的荊、襄防線,確保江東腹地的安全。
再進一步,有了南郡,東吳就有機會計劃益州,誰說孫權不能打劉備?如果有機會統一南方,孫權就不會放棄。
孫權曾兩次有謀劃益州的想法,甚至做出決定,但兩次都很不幸。要么周瑜突然死亡,要么呂蒙突然死亡(當時荊州疫情嚴重,耽誤了孫權的后腿),只能放棄。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孫權借給劉備的南郡是蜀漢政權不可替代的北伐前進基地之一,但對東吳政權來說,也是江東腹地安全不可替代的戰略要地。
對雙方來說都是不可替代的,任何一方都不愿意放棄,所以,所謂的“東與孫權”真的沒有“和”的基礎。
戰爭是必要的,無非是被人詬病的偷襲還是正面攻擊。
當關羽攻打襄樊時,東吳從后面偷襲成功,可能沒那么光明正大,但考慮到東吳的國家利益和國防安全,他不得不采取行動。
關羽可以北伐曹魏,也可以東征東吳。對于東吳來說,最好把南郡放在自己手里。
諸葛亮和劉備都忽視了南郡對東吳安全的重要性。要想“東孫權”,就不能“跨荊益”,而“跨荊益”根本不能“東孫權”。
蜀漢政權無處不在。即使有雍州、涼州、司隸(中原),也有“東孫權”的基礎。只有占領荊州,才能成為東吳的敵人。
孫權能夠堅持不懈地攻打合肥,就能堅持不懈地與劉備搶奪南郡。
用明末大儒顧炎武的話來說,“厚荊襄,阻兩淮”是東南立國之本。
早在《榻上策》中,魯肅也對孫權說:“進攻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皇帝以圖天下,這高帝之業也是如此。”
關羽占領了南郡。除了威脅江東腹地的安全外,他還阻止了孫權稱帝的方式。人們能不著急嗎?他們能不翻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