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220-280年)是中國歷史上漢朝以后晉朝以前的歷史時期。在此期間,曹魏、蜀漢、東吳三大政權相繼出現。那么下面有趣的歷史編輯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為什么諸葛亮執政后蜀漢政權不再攻擊上庸的金城千里。讓我們看看!
上庸是劉封的滑鐵盧。漢中戰后,劉備指派的劉封奪取了位于三國交界處的邊城。當時劉封手下還有孟達、申延、申儀等兵馬,實力相當雄厚。但美好的時光并沒有持續多久。隨著關羽的敗亡,孟達也向曹魏投降。劉封被孟達帶來的曹軍打敗,逃回成都被劉備殺害,上庸落入曹魏之手。但從那以后,蜀漢再也沒有奪取上庸,這是因為什么?

一、上庸的戰略意義。
上庸不在三國的交界處。它只與蜀魏交界。直到荊州落入東吳之手,上庸才成為三國的交界處。上庸四面環山,中間有一條綿水,易守難攻。孟達占領上庸時,曾評價上庸是“金城千里”。
上庸的戰略意義主要體現在其地理位置上。流經上庸的綿水注入漢江,通過襄樊進入長江。如果你從上庸開始,你很快就會來到襄樊。這將對曹魏防御江南的重要據點襄樊構成巨大威脅。因此,上庸的得失直接影響到曹魏襄樊防線的穩定性。
在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最后階段的戰略計劃是兩次北伐。然而,荊州和漢中的蜀軍相距數千英里,如何協調合作已成為首要任務。獨特的地理位置可以承擔這一責任。它不僅可以溝通兩支軍隊之間的聯系,還可以主動應對兩支軍隊的進攻。
在關羽的襄樊戰役中,上庸的重要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果關羽能贏得襄樊,他可以通過漢水聯系上庸。這樣,關羽不僅有了漢水和長江環繞的500英里戰略深度,而且還有一條與蜀中相連的漢水交通線。關羽守衛的荊州將立于不敗之地,不再需要擔心曹魏和東吳的進攻。

當時,劉峰在上庸有成千上萬的軍隊。由于缺乏軍隊,關羽多次寫信給劉峰,要求他帶領軍隊增援。然而,盡管劉峰的整體情況如此,上述平庸剛剛被擊敗,但不可動搖的理由拒絕了關羽的要求。如果劉峰知道自己的戰略任務,并派兵幫助關羽,關羽就不會那么容易被打敗。
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使關羽被襲擊,前線被徐震擊退,他仍然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水軍和漢水撤退到平庸。這樣,關羽和他的精銳部隊就不會輕易失去。正是因為劉峰的冷漠,關羽才被殺。戰后,劉備追究責任,以此為由強迫劉峰自殺。雖然劉峰的死有點冤枉,但他不顧大局坐視關羽的敗亡也是不可原諒的。
二、上庸的地理特征。
上庸的地理特征也很有特色,就是這個地方群山環抱,讓敵人想要從陸路進攻中突破無數陡峭的山口。但在上庸,還有一條綿水穿過中間。如果利用水路交通,軍事行動會事半功倍。而且漢中是綿水的上游,從漢中攻擊上庸比從上庸攻擊漢中容易得多。
這一點在實際的軍事行動中得到了驗證。漢中戰爭結束后,劉備派孟達奪取房陵,并派他奪取上庸。由于擔心陸路進攻困難,劉備派劉峰從漢中出發,從水路到上庸,統一指揮孟達。因此,蜀軍的行動非常順利,劉峰和孟達迅速奪取了上庸。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曹魏對蜀漢進行了報復性進攻。駐守上庸的司馬懿率領軍隊進攻漢中。在這次進攻中,司馬懿的軍隊遇到了許多困難,行動非常緩慢。在行動中,司馬懿的軍隊遇到了惡劣的天氣、連續的暴雨和山洪。在遭受巨大損失后,曹魏被迫下令撤軍,司馬懿的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
正是因為上庸的地理特點,曹魏占領這一地區后,很少以這一地區為出發點進攻漢中。曹魏把這一地區變成了掩護襄樊地區的屏障,防止蜀軍以漢水為后勤線,出兵襄樊地區。在上庸地區的掩護下,曹魏的襄樊據點消除了后顧之憂。
三、蜀漢不奪取上庸的原因。
從上庸的地理特點可以看出,蜀漢從漢中出兵,更容易奪取上庸。但奇怪的是,蜀漢北伐時沒有攻擊上庸。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在蜀漢失去荊州的同時,上庸也失去了戰略意義。上庸對蜀漢的意義在于在完成《龍中對》計劃時,溝通漢中與荊州的聯系,應對襄樊的進攻。然而,隨著荊州戰爭的失敗,整個荊州都消失了。襄樊已成為曹魏與東吳的交界處。如果蜀軍從上庸出兵攻打襄樊,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希望。
這樣,即使上庸掌握在蜀漢手中,也不會有任何用處。上庸已經成為蜀漢的雞肋,幾乎沒用。占領上庸地區,必須將不足的蜀軍分散在無用的地方進行防御。這樣,占領上庸大于利,蜀漢自然不會占領。
其次,上庸的損失對蜀漢沒有威脅。由于上庸的地理特點,上庸只適合蜀漢從漢中進攻,不適合曹魏從漢中進攻。由于司馬懿的失敗進攻,曹魏放棄了從上庸進攻蜀漢的想法。因此,上庸控制在曹魏手中,對蜀漢沒有太大威脅,蜀漢可以忽略它。

第三,蜀漢沒有以上庸為目標。自諸葛亮成立以來,蜀漢就把北伐定在了關中平原。諸葛亮在五次北伐中翻越秦嶺,進出秦川,從未把進攻定在上庸。當然,這里的原因是從上庸出兵,只能順流而下進攻襄樊。如果我們朝這個方向發動進攻,不僅會遭到曹魏的抵抗,還會刺激東吳的神經。
東吳把長江上游作為保障自身安全的必要場所。為了奪取荊州,他們毫不猶豫地摧毀了聯盟,攻打了關羽。雖然兩國后來重新結盟,但雙方不信任,在峽口部署了大量軍隊。如果蜀軍進出襄樊,很可能會造成蜀吳之間的沖突。這樣,蜀漢北伐成功的希望就更渺茫了。
因此,在諸葛亮時期,他在聯系上庸的孟達時,對他沒有太大的希望,而是簡單地利用了他。為了配合自己的北伐,諸葛亮特意按照自己出師的時間,用反間計逼孟達。但諸葛亮對司馬懿的性格了解不多,使司馬懿迅速平息了孟達的叛亂,沒有達到最佳效果。但即便如此,能夠把司馬懿牽制在上庸,也達到了諸葛亮的一部分目標。
蔣婉執政期間,蔣婉認為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沒有達到目的,主要是因為地形不利,無法奪取敵人的土地,所以蔣婉把目光轉向了上庸。蔣婉肆意造船,試圖從水路進軍,一舉奪得上庸。這樣,蔣婉至少占領了他任期內敵人的領土,這是當之無愧的。
然而,蔣婉的計劃遭到了蜀漢大多數人的反對。這是因為諸葛亮制定了休養政策,不僅破壞了諸葛亮的政策,而且為了毫無價值地利用武力,得不償失。因此,以上平庸的進步很容易退出困難。如果戰爭不利,很難撤回,他們質疑蔣婉的計劃。蔣婉此時病了,再加上大家的反對,取消了對平庸進攻的決定。
當姜偉繼續發動北伐時,他制定了自己的戰斗計劃。也就是說,利用他對關龍地區的熟悉,出兵切斷敵人的聯系,吞并關龍地區。然后收集關龍地區的少數民族騎兵,對曹魏發動更大的進攻。因此,上庸抹去了姜偉的進攻目標。直到蜀漢滅亡,上庸一直在戰爭之外,沒有人關心它。
結語:
上庸位于魏、蜀、吳之間,應該是兵家必爭之地。然而,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特點,它已經成為三家公司的雞肋,沒有人關注它。這是因為上庸群山環抱,陸路交通困難,但綿水流過,水路交通發達。這使得位于綿水上游的漢中有機會,更容易贏得上庸,而從上庸進攻漢中則很困難。
然而,對蜀漢來說,上庸唯一的戰略意義就是應對荊州北伐,奪取襄樊。荊州戰爭失敗,荊州失敗后,蜀漢失去了從荊州北伐的局面,上庸失去了戰略意義。上庸掌握在曹魏手中,對蜀漢沒有實質性威脅。因此,蜀漢不再以上庸為目標,讓他留在曹魏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