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小寒嗎?接下來,有趣的歷史編輯將向您解釋。
小寒是中國傳統的24個節氣之一,也是第23個節氣。小寒過后,還有大寒。大寒過后,一年就結束了,第二年的第一個節氣開始了:立春。雖然小寒和大寒都意味著寒冷的冬天,但在人們看來,“小寒勝大寒”比大寒冷更冷。

這是什么原因?讓我們從氣象學的角度進行分析。
每年冬至,對于北半球來說,是一年中陽光斜射最嚴重的時候,白天最短,夜晚最長。冬至過后,雖然陽光直射點會向北移動,但長期以來,陽光直射點仍位于南半球。中國大部分地區白天的熱收入無法抗拒夜間散熱,導致溫度繼續下降,直到小寒冷和大寒冷。俗話說:“三九冷。""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叭拧倍嘣?月9日至17日,也恰好在小寒和大寒前后。
因此,小寒和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至于小寒和大寒,誰更冷取決于他們的位置。
對北方來說,小寒不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雖然與南方相比,北方在小寒期零下10或20攝氏度的溫度足夠低,但在大寒期,北方真的迎來了一年中最冷的一天。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區的平均氣溫可達-30℃左右,部分地區甚至可達-50℃以下。這意味著北方人必須繼續在北風中忍受一段時間。

對南方來說,小寒確實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雖然與北方相比,南方在小寒期間的最低溫度很難達到-5℃,尤其是在華南南部,連雪花都不會飄起來,但已經讓沒有暖氣的南方人感到寒冷和不安,所以他們不得不搖搖腳取暖。幸運的是,在小寒過后,受反溫效應的影響,南方地區將逐漸恢復,南方人民的“苦日子”基本上已經過去了。
當然,不管節氣有多冷,我們都必須快樂地生活。中國有一個優良的傳統,所有的節氣都被視為“美食家節”。在小寒冷中,我們自然會討論吃什么。
北方人的小寒節有豐富多彩的食物,比如羊肉燉白蘿卜、牛肉燉胡蘿卜、雞燉蘑菇。北方人有吃燉菜的傳統。天氣冷了,家家戶戶都喜歡做燉菜。不管是豬肉、牛肉、羊肉、雞肉等肉菜,還是豆腐、土豆、腐竹、青菜等素菜,都是用大鐵鍋燉的。這種簡單的方法可以用于北方燉菜,只要是可以燉的食材。全家人圍坐在大鐵鍋旁,很開心,特別有過年的味道。

南方人還為小寒節準備了特色食品。南京人有吃飯的傳統。最傳統的做法是用矮腳黃青菜、咸肉片、香腸片(板鴨丁)和糯米、生姜粒一起煮,類似“臘八粥”。廣州人習慣于在寒冷的早晨吃一碗美味的糯米。廣州糯米以臘肉、香腸、排骨、蘑菇、蓮藕、糯米為食材,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老少咸宜的食物。
從養生的角度來看,有句話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其中,冬藏的本質在于“養精蓄銳,休息”。因此,寒冷過后,你不妨在周末早上睡覺,偶爾懶惰,以飽滿的精神迎接春節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