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平之戰中,如果李牧換趙括,趙國能贏秦嗎?
公元前262年,秦趙因搶奪韓國上黨高地而發生沖突。令所有國家驚訝的是,這場戰爭持續了三年。最后,秦獲勝占長平,趙軍死亡45萬。
長平之戰不僅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大的殲滅戰,也是影響戰國格局的戰役。戰后,秦國統一世界的趨勢不可逆轉。長平之敗的原因有很多,趙軍主將趙括也是其中之一。如果用李牧代替趙括,趙還能贏秦嗎?
一、趙國輸在哪里?
長平之戰不是一場普通的戰斗。起初,這只是一場小規模的沖突。雙方不斷增加兵力和后勤物質,第三年成為秦趙之戰。從軍事角度來看,秦軍可以在戰術上擊敗趙軍,但不能在戰略上擊敗廉頗領導的趙軍。
秦國之所以能贏,是因為透支國力,迫使趙軍正面作戰,充分發揮野戰優勢。趙國輸在國力弱于秦國,沒有得到其他諸侯國的外交支持。

為什么趙國得不到其他諸侯國的支持?當時,大臣余青提出,趙國應該先與魏楚談判,讓秦國認為趙國得到了諸侯的支持,放棄了與趙國的決戰。然而,趙孝成王拒絕了余青的意見。不僅如此,他還首先與秦國談判。諸侯國看到趙國沒有聯系他們,就單獨與秦國談判。他們認為秦國提出了趙國不能拒絕的條件,所以他們觀望了。
同時,如果秦國是“虎”,趙國就是“狼”,虎狼之戰也符合其他諸侯國的利益。因此,趙國并沒有輸給廉頗和趙括,而是輸給了趙孝成王。

二、趙孝成王的能力如何?
后來,在邯鄲的防御戰中,趙軍擊退了秦軍。相反,趙孝成王準備親自去咸陽見秦昭襄王。你知道,楚懷王30年前就是這樣被殺的,他打算把六座城市割給秦國。余清看到這不瘋嗎?秦軍來搶了嗎?事后,你主動把它給了他。因此,你問趙孝成王,秦軍的撤退是因為他打不過還是可憐?
顯然,秦軍撤軍是因為他們無法與聯軍作戰。在這種情況下,秦軍為什么要在失敗后把它們送到城里?如果你真的想割地,最好把它交給齊國,因為自從五國伐齊以來,齊國和秦國已經是死敵,他們肯定會聯手攻擊秦國。
看到這種情況后,秦國肯定會主動和談,所以兩個被秦國害怕的國家,韓國和魏國,一見到秦朝,就會和趙國和談,勢必會來討論,趙國肯定會翻身。
趙孝成王認為這是有道理的,同意了,于是派余青出使齊國。正如余青所料,秦國主動派人與趙國和談,魏國也來派趙國馬屁。不幸的是,趙孝成王拒絕了。
李牧來了會怎么樣?
在長平之戰中,如果李牧是趙軍的將軍,他的作戰方法就會和廉頗一樣。他不能堅持下去,然后被趙孝成王撤走,換上趙括。為什么李牧不能像廉頗一樣堅持下去?因為他們都是著名的將軍,他們知道什么時候可以玩,什么時候不能玩。這就是英雄們所看到的。
趙孝成王為什么要撤回廉頗?因為長平之戰花了太長時間,趙國即將被拖垮。趙孝成王很擔心,渴望改變現狀。因此,他取代了不能堅持的廉頗和主動主機的趙括。
事實上,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長平之戰的問題在于趙國的決策層,這與將軍無關。即使用李牧換趙括,秦國仍然孤立趙國。除非李牧剛出現就能重擊秦軍,迫使秦昭向王撤軍,否則結果仍然是一樣的。即使長平之戰被視為一項純粹的軍事活動,李牧當時也未必能贏得白起。
所以,即使李牧換趙括,趙國還是會輸掉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