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浮云遮住眼睛,在最高層自命不凡”是流傳至今的名句。作者王安石是北宋政壇的杰出人物。在北宋長期存在弊端,文武薄弱的時候,他以千百萬人的氣魄進行了改革,給北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然而,他的改革備受爭議。
有人說,雖然王安石盡了最大努力實施改革,但他還是失敗了。更重要的是,他甚至把北宋滅亡的原因歸咎于他的改革。雖然王安石受到批評,但許多外國學者認為他是“11世紀中國偉大的改革家”。北宋的一位風云人物受到了如此不同的評價,這真是令人費解。
事實上,王安石的變法過程非常復雜,不能簡單地用成功或失敗來評價。如果他的計劃根本沒有實施,或者在實施過程中被迫停止,這可以被稱為失敗。但事實并非如此。
西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參與政治事務,并在朝廷吹響了變法的號角。雖然朝廷中的頑固派非常不滿,但在神宗皇權的壓制下,他們不得不保持沉默。變法持續了十多年,直到元豐八年(1058年)神宗死亡。
當時,哲宗即位,高太后控制了政府。在一朝一朝的情況下,新法律被停止。雖然新發展沒有長期實施,但王安石在過去十年的變革過程中也取得了許多成就。即使結果沒有達到驚人的水平,也不能簡單地評價為失敗。王安石改革的目的是富國強兵,所以從這兩個方面開始。
富國:變法前,北宋國庫可謂窮叮當響。在封建社會,祭天儀式可以說是一件大事,千萬不要馬虎。但是北宋太尷尬了,連儀式上給官員的獎勵都拿不出來,真的很可笑很大方。變法后就不一樣了,國庫的收入明顯增加了很多。
雖然與前朝繁榮時期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庫銀5000萬元以上的余額足以使北宋朝廷挺直腰板。此外,該國的可耕地面積大幅增加,甚至達到7億畝。在封建社會以農業為主的經濟下,耕地面積增加的好處不言而喻。
強兵:雖然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出身行軍,但北宋的軍事實力真的很難上臺。宋太宗登基后兩次北上攻遼,但都失敗了。從那以后,北宋屢戰屢敗,連一個小小的西夏都拿不下來。新法實施后,軍隊在王安石的策劃下增加了禁軍裁員,逐漸有了新的氛圍。
軍隊實力增強后,與西夏發生了幾次試探性的激戰。雖然這些戰斗有贏有輸,但西夏卻相當害怕北宋。特別是西寧六年(1073年),北宋將軍王韶率領軍隊直接殺死數千名敵兵,收復河黃地區(今青海東部)失地,擴大了北宋邊界2000多英里。這場戰斗打出了北宋軍隊的赫赫軍威,讓周邊國家收起了對北宋的低估。

那么,既然改革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為什么很多人說它失敗了呢?這還談到了王安石和司馬光在當時朝廷之間的矛盾。他們都是神宗皇帝的大臣,他們都支持改革和振興國家的主張。然而,盡管他們都支持新政策,但他們對新政策的具體問題有相反的看法:
王安石的重點是新政的作用。只要新政能富國強兵,他就會不顧一切地實施;司馬光考慮了新政的實施。在他看來,新政再好,也要循序漸進地實施。若過于急功近利,則難免與民爭利,讓朝中小人鉆空子。假如宋神宗能在兩人之間調和,使兩人能夠齊心協力為國效力,兩人之間的矛盾就不會過于激化。因為,兩個人雖然政見不同,但都有一顆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之心。不幸的是,宋神宗年少輕狂,根本不懂和氣為重的道理。
在表示支持王安石后,他將持反對意見的大臣全部降級。這樣做,雖然明面上的阻力降低了很多,但卻讓新法更不受歡迎。這使得神宗死后,新法全面罷撤,王安石的苦心付諸東流。神宗死后,哲宗即位,司馬光再次啟用。也正是在他重登相位的那一年,他的政敵王安石去世了。雖然他廢除了所有的新政,但他仍然欽佩王安石。王安石去世后,他竟然出人意料地向朝廷上奏,請求對王安石從厚撫恤,以示敬意。
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只是有不同的政治觀點,沒有私人的怨恨。令人遺憾的是,神宗皇帝必須使用如此罕見的兩個人才。雖然新法律被廢除了,但國家事務并沒有改變。司馬光和王安石相繼去世后,北宋從未有過像他們這樣的人才。哲宗死后,由于哲宗沒有孩子,他不得不立哲宗的弟弟趙吉為皇帝。趙吉是臭名昭著的書畫皇帝宋徽宗。
當王安石實施改革時,反對他的人暗中喊道,新政實施后,世界將陷入混亂。然而,從新政實施之日起,趙吉就位已經31年了。在過去的31年里,更不用說沒有外敵入侵了,甚至更大的國內農民起義也沒有發生。
然而,宋徽宗趙霽上臺后就不一樣了。即使新政被廢除,他也只用了27年就把祖先美麗的國家交給了金國。這樣,問題就很清楚了。雖然王安石的改革有得有失,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的國內矛盾,增強了北宋的國力。

趙霽就不一樣了。為了他的藝術追求,他忽視了公眾,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當時人們把北宋的滅亡歸咎于王安石,其實是為了掩蓋惠宗趙霽的錯誤。那時候,為皇帝贊美美德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把敬業的英雄當成皇帝的擋箭牌,那就太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