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_亚洲素人一区二区_久久久91精品国产_成人小视频在线

前出師表文言文及翻譯

作者: 魏晉    諸葛亮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chén liàng yán :xiān dì chuàng yè wèi bàn ér zhōng dào bēng cú ,jīn tiān xià sān fèn ,yì zhōu pí bì ,cǐ chéng wēi jí cún wáng zhī qiū yě 。rán shì wèi zhī chén bú xiè yú nèi ,zhōng zhì zhī shì wàng shēn yú wài zhě ,gài zhuī xiān dì zhī shū yù ,yù bào zhī yú bì xià yě 。chéng yí kāi zhāng shèng tīng ,yǐ guāng xiān dì yí dé ,huī hóng zhì shì zhī qì ,bú yí wàng zì fēi báo ,yǐn yù shī yì ,yǐ sāi zhōng jiàn zhī lù yě 。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gōng zhōng fǔ zhōng ,jù wéi yī tǐ ;zhì fá zāng fǒu ,bú yí yì tóng :ruò yǒu zuò jiān fàn kē jí wéi zhōng shàn zhě ,yí fù yǒu sī lùn qí xíng shǎng ,yǐ zhāo bì xià píng míng zhī lǐ ;bú yí piān sī ,shǐ nèi wài yì fǎ yě 。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shì zhōng 、shì láng guō yōu zhī 、fèi yī 、dǒng yǔn děng ,cǐ jiē liáng shí ,zhì lǜ zhōng chún ,shì yǐ xiān dì jiǎn bá yǐ yí bì xià :yú yǐ wéi gōng zhōng zhī shì ,shì wú dà xiǎo ,xī yǐ zī zhī ,rán hòu shī háng ,bì néng bì bǔ què lòu ,yǒu suǒ guǎng yì 。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jiāng jun1 xiàng chǒng ,xìng háng shū jun1 ,xiǎo chàng jun1 shì ,shì yòng yú xī rì ,xiān dì chēng zhī yuē “néng ”,shì yǐ zhòng yì jǔ chǒng wéi dū :yú yǐ wéi yíng zhōng zhī shì ,xī yǐ zī zhī ,bì néng shǐ háng zhèn hé mù ,yōu liè dé suǒ 。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qīn xián chén ,yuǎn xiǎo rén ,cǐ xiān hàn suǒ yǐ xìng lóng yě ;qīn xiǎo rén ,yuǎn xián chén ,cǐ hòu hàn suǒ yǐ qīng tuí yě 。xiān dì zài shí ,měi yǔ chén lùn cǐ shì ,wèi cháng bú tàn xī tòng hèn yú huán 、líng yě 。shì zhōng 、shàng shū 、zhǎng shǐ 、cān jun1 ,cǐ xī zhēn liáng sǐ jiē zhī chén ,yuàn bì xià qīn zhī 、xìn zhī ,zé hàn shì zhī lóng ,kě jì rì ér dài yě 。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chén běn bù yī ,gōng gēng yú nán yáng ,gǒu quán xìng mìng yú luàn shì ,bú qiú wén dá yú zhū hóu 。xiān dì bú yǐ chén bēi bǐ ,wěi zì wǎng qū ,sān gù chén yú cǎo lú zhī zhōng ,zī chén yǐ dāng shì zhī shì ,yóu shì gǎn jī ,suí xǔ xiān dì yǐ qū chí 。hòu zhí qīng fù ,shòu rèn yú bài jun1 zhī jì ,fèng mìng yú wēi nán zhī jiān :ěr lái èr shí yǒu yī nián yǐ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xiān dì zhī chén jǐn shèn ,gù lín bēng jì chén yǐ dà shì yě 。shòu mìng yǐ lái ,sù yè yōu tàn ,kǒng tuō fù bú xiào ,yǐ shāng xiān dì zhī míng ;gù wǔ yuè dù lú ,shēn rù bú máo 。jīn nán fāng yǐ dìng ,bīng jiǎ yǐ zú ,dāng jiǎng lǜ sān jun1 ,běi dìng zhōng yuán ,shù jié nú dùn ,rǎng chú jiān xiōng ,xìng fù hàn shì ,hái yú jiù dōu 。cǐ chén suǒ yǐ bào xiān dì ér zhōng bì xià zhī zhí fèn yě 。zhì yú zhēn zhuó sǔn yì ,jìn jìn zhōng yán ,zé yōu zhī 、yī 、yǔn zhī rèn yě 。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yuàn bì xià tuō chén yǐ tǎo zéi xìng fù zhī xiào ,bú xiào ,zé zhì chén zhī zuì ,yǐ gào xiān dì zhī líng 。ruò wú xìng dé zhī yán ,zé zé yōu zhī 、yī 、yǔn děng zhī màn ,yǐ zhāng qí jiù ;bì xià yì yí zì móu ,yǐ zī zōu shàn dào ,chá nà yǎ yán ,shēn zhuī xiān dì yí zhào 。chén bú shèng shòu ēn gǎn jī 。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jīn dāng yuǎn lí ,lín biǎo tì líng ,bú zhī suǒ yán 。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前出師表文言文及翻譯作者: 諸葛亮

簡介 詩詞 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后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前出師表文言文及翻譯譯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益州地區民力匱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不過宮廷里侍從護衛的官員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圣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于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皇宮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我認為(所有的)宮中的事情,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這樣以后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贊說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們的位置。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只怕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兇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于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托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圣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征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采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么。

1、蘇教版九下語文書十七課
2、人教版初中九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前出師表文言文及翻譯注釋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bì),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fěi)薄,引喻失義,以塞(sè)忠諫(jiàn)之路也。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出:出征。師:軍隊。先帝:這里指劉備。創:開創,創立。業:統一中原的大業。而:表轉折。賞:受賞。刑:受罰。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稱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益州疲弊:指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益州,這里指蜀漢。疲弊,人力疲憊,民生凋敝,困苦窮乏。三分:天下分為三個國家(即魏、蜀、吳三國)。此:這。誠:確實,實在。之:結構助詞,的。秋:時候。然:但是侍:侍奉。衛:守衛懈:懈怠,放松。于:在。忠:忠誠。內:朝廷上。外:朝廷外,指戰場上。士:將士。忘身:奮不顧身。蓋:連詞。連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追:追念。殊遇:特殊的對待,即優待、厚遇。欲:想要。報:報答。之:代詞。于:向,對。誠:實在,確實。宜,應該。開張圣聽:擴大圣明的聽聞,意思是要后主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開張:擴大。圣:圣明以:來。光:發揚光大。遺德:遺留的美德。恢弘:這里是動詞,形作動,意思是發揚擴大。也作“恢宏”。恢:大。弘:大、寬。氣:志氣。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妄:隨便,胡亂,輕率。菲薄:微薄。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引喻:引用、比喻。這里是說話的意思。義:適宜,恰當。以:因而。塞;阻塞。忠:忠誠。諫:直言規勸,使改正錯誤。這里指進諫。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罰臧(zāng)(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俱:全,都。宮中:指皇宮中。府中:指朝廷中。體:整體。陟:提升,提拔。罰:懲罰。臧否():善惡,這里形容詞用作動詞。意思是“評論人物的好壞”。臧否:善惡。異同:這里偏重在異。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作奸:為非作歹。科:科條,法令。及:和。為:做。付:交給。有司:職有專司,就是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論:憑定。刑:罰。以:來。昭:彰顯,顯揚。平:公平。明:嚴明。理:治。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內外異法:宮內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內外:指宮內和朝廷。異法:刑賞之法不同。法: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補闕(quē)漏,有所廣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郭攸之、費祎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此皆良實,志慮忠純: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良實:善良誠實,這里形容詞做名詞,指善良誠實的人。志:志向。慮:思想,心思。忠純:忠誠純正。簡拔:選拔。簡:挑選。拔:選拔。遺:給予。悉以咨之:都拿來問問他們。悉:副詞,都,全。咨:詢問,征求意見。之:指郭攸之等人。必能裨補闕漏: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裨:彌補,補救。闕,通“缺”, 缺點。有所廣益:得到更多的好處。廣益:很多的益處。益:好處、益處。

  將軍向寵,性行(xíng)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陣和睦,優劣得所。
  性行:性情品德。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公平,平均。曉暢:諳熟,精通。試用:任用。能:能干,有才能。是以:因為這,因此。眾:大家。舉:推舉。督:武職,向寵曾為中部督。營:軍營、軍隊。行陣:指部隊。和睦:團結和諧。優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親:親近。信:信任。得所:得到恰當的位置。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tuí)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先漢:西漢。 興隆:興盛。后漢:東漢。 傾頹:衰敗。每:常常。桓、靈:東漢末年的桓帝和靈帝。他們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敗。嘆息:感嘆惋惜。痛恨:感到痛心遺憾。恨:遺憾,不滿意。尚書、長史、參軍:都是官名。尚書指陳震,長史指張裔,參軍指蔣琬。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悉:全、都。貞:堅貞。良:善良可靠。死節:能夠以死報國。死:為……而死。隆:興盛。計日:計算著日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fù),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布衣:平民百姓。躬:親自,自身。耕:耕種。躬耕:親自耕種,實指隱居農村。南陽:東漢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陽市。茍:茍且。全:保全。于:在。求:謀求。聞達:聞名顯達。以:認為。卑鄙: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卑,身份低下。鄙,見識短淺。與今義不同。猥(wěi):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顧:拜訪,探望。咨:詢問。由是:因此。感激:感動奮激。許:答應。驅馳:驅車追趕。這里是奔走效勞的意思。后值傾覆:后來遇到兵敗。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大敗劉軍;諸葛亮奉命出使東吳,聯合孫權打敗曹操于赤壁才轉危為安。值:遇到。傾覆:指兵敗。爾來:那時以來。二十有一年:從劉備訪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師北伐已經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數詞后面表示約數。

  先帝知臣謹(jǐn)(shèn),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lú),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jié)(nú)鈍,攘(rǎng)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故:所以。寄:托付。以:把。臨崩寄臣以大事: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諸葛亮,并且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臨:將要。夙夜憂嘆:早晚/整天擔憂嘆息。夙,清晨。憂,憂愁焦慮。夙夜:早晚。瀘:水名,即金沙江。不毛:不長草。這里指人煙稀少的地方。毛,莊稼,苗。兵:武器。甲:裝備。獎率:激勵率領,獎勵統帥。獎,鼓勵。庶:希望。竭:竭盡。駑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駑 ,劣馬,走不快的馬,指才能低劣。鈍,刀刃不鋒利,指頭腦不靈活,做事遲鈍。攘除:排除,鏟除。奸兇:奸邪兇惡之人,此指曹魏政權。還:回。于:到。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或西漢都城長安。所以:用來……的。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職責本分。斟酌:考慮,權衡。損:除去。益:興辦,增加。損益:增減,興革。斟酌損益:斟情酌理、有所興辦。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把討伐曹魏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托,委托,交給。效,效命的任務。不效則治臣之罪:沒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取得成效。告:告慰,告祭。興:發揚。德:道德。言:言論。興德之言:發揚圣德的言論。慢:怠慢,疏忽,指不盡職。彰其咎:揭示他們的過失。彰:表明,顯揚。咎:過失,罪。咨諏(zōu)善道:詢問(治國的)好道理。諏,詢問。察納:認識采納。察:明察。雅言:正確的言論,正言,合理的意見。深追:深切追念。先帝遺詔:劉備給后主的遺詔,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遺詔:皇帝在臨終時所發的詔令。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當:在……時候。臨:面對涕:眼淚。零:落下。不知所言:不知道該說些什么話。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謙詞。

1、蘇教版九下語文書十七課
2、人教版初中九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前出師表文言文及翻譯賞析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復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圣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三國時期,曹魏國力最強,孫吳次之,而蜀漢最為弱小。當劉備病卒于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東)時,他留給諸葛亮的是內外交困的局面和一個年幼無知、扶不起來的接班人。在這種危難關頭,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義承擔了蜀漢的全部實際責任,對內嚴明法紀,獎勵耕戰;對外安撫戎羌,東聯孫吳,積極準備北伐曹魏。經過幾年的努力。蜀國力量有所加強,呈現“國以富饒”“風化肅然”的局面,于是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今陜西省漢中市),以圖中原。就當時形勢分析,且不說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僅“勞師以襲遠”這種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諸葛亮仍堅持鋌而走險,(先后六次統兵伐魏)并表現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是先主劉備的遺愿。后主劉禪盡管昏庸無志,諸葛亮還要竭忠盡智地輔佐他,盡管劉備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詔,他也不存半點僭越之心,因為后主是先主的遺孤。“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讀葛亮出師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動的精神力量。《出師表》正是在淋漓盡致地解剖了這種精神的實質從而表現出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這一點上,顯示了它獨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諸葛亮的忠肝義膽,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會里被視為臣子的大節,普遍受到推崇:而當國家處于危難關頭,這種精神更煥發出強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贊頌的“時窮節乃現”,“鬼神泣壯烈”,一封奏疏能千百年被視為“至文”而流傳不朽,主要原因在這里。

由于此文是奏章,內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由于諸葛亮要讓劉禪知道創業的艱難,激勵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因而文中兼敘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過。又由于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無限忠誠,披肝瀝膽相待,因而言詞充滿著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具體地說,前部分重在曉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動之以情。總的是以議論為主,融以敘事和抒情。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前人特別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后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全文既不借助于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清朝丘維屏說“武侯在國,目睹后主聽用嬖昵小人,或難于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嚀痛切言之,明白剴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隱詭幻之跡而得其情。”屈原是在遭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采取幽隱詭幻的表現手法。諸葛亮處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統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詞,是出于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諸葛亮的提煉,后來都用為成語,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茍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1、《出師表》賞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1-5]

相關推薦

  • 諸葛亮
  • 古文觀止
  • 勵志
  • 初中文言文
  • 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