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_亚洲素人一区二区_久久久91精品国产_成人小视频在线

踏莎行·情似游絲

作者: 宋代    周紫芝
【踏莎行】

情似游絲,人如飛絮。
淚珠閣定空相覷。
一溪煙柳萬絲垂,
無因系得蘭舟住。

雁過斜陽,草迷煙渚。
如今已是愁無數。
明朝且做莫思量,
如何過得今宵去?

【tà shā háng 】 【踏莎行】
qíng sì yóu sī ,rén rú fēi xù 。情似游絲,人如飛絮。
lèi zhū gé dìng kōng xiàng qù 。淚珠閣定空相覷。
yī xī yān liǔ wàn sī chuí ,一溪煙柳萬絲垂,
wú yīn xì dé lán zhōu zhù 。無因系得蘭舟住。
yàn guò xié yáng ,cǎo mí yān zhǔ 。雁過斜陽,草迷煙渚。
rú jīn yǐ shì chóu wú shù 。如今已是愁無數。
míng cháo qiě zuò mò sī liàng ,明朝且做莫思量,
rú hé guò dé jīn xiāo qù ?如何過得今宵去?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踏莎行·情似游絲作者: 周紫芝

簡介 詩詞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學家。字少隱,號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州市)人。紹興進士。高宗紹興十五年,為禮、兵部架閣文字。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為右迪功郎敕令所刪定官。歷任樞密院編修官、右司員外郎。紹興二十一年(1151)出知興國軍(治今湖北陽新),后退隱廬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儀、呂好問呂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檜等,曾向秦檜父子獻諛詩。約卒于紹興末年。著有《太倉稊米集》、《竹坡詩話》、《竹坡詞》。有子周疇。

踏莎行·情似游絲譯文

情似游絲,人如飛絮。淚珠閣定空相覷。一溪煙柳萬絲垂,無因系得蘭舟住。
離情繚亂似漫空漂浮的游絲,離人漂泊如隨風飛舞的柳絮。離別時凝定了淚眼空自相覷。整條河溪煙霧彌漫楊柳樹萬絲千縷,卻無法將那木蘭舟維系。

雁過斜陽,草迷煙渚。如今已是愁無數。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過得今宵去。
夕陽斜照下大雁向遠方遷徙,煙霧覆蓋了沙洲草樹迷離。到如今離愁郁積,多得不可勝計。明天姑且不去思量他,可是今夜如何熬得過去?

踏莎行·情似游絲注釋

情似游絲,人如飛絮(xù)
淚珠閣定空相覷(qù)
一溪煙柳萬絲垂,無因系得蘭舟住。

游絲:蜘蛛等昆蟲所吐的飄蕩在空中的絲。
閣:同“擱”。
空:空自,枉自。
覷:細看。
指離別前兩人眼中含淚空自對面相看。
無因:沒有法子。
蘭舟:木蘭舟,船的美稱。

雁過斜陽,草迷煙渚(zhǔ)
如今已是愁無數。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過得今宵去。

渚:水中小洲。

譯賞內容整理自網絡(或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踏莎行·情似游絲賞析

情似游絲,人如飛絮。淚珠閣定空相覷。一溪煙柳萬絲垂,無因系得蘭舟住。
雁過斜陽,草迷煙渚。如今已是愁無數。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過得今宵去。

  上片開頭兩句,連用兩個比喻。“情似游絲”,喻情之牽惹:“人如飛絮”,喻人之飄泊也。兩句寫出與情人分別時的特定心境。游絲、飛絮,古代詩詞中是常常聯用的,一以喻情,一以喻人,使之構成一對內涵相關的意象,并借以不露痕跡地點出了季節,交代了情事,其比喻之新穎,筆墨之經濟,都顯示了作者的想象和創造的才能。

  雖然如此,這兩句畢竟還是屬于總體上的概括、形容。所以接著便用一個特寫鏡頭給予具體的細致的刻畫——“淚珠閣定空相覷”。兩雙滿含著淚珠的眼睛,一動不動地彼此相覷。句中的“空”字意味著兩人的這種難舍、傷情,都是徒然無用的,無限惆悵、無限凄愴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溪煙柳萬絲垂,無因系得蘭舟住”兩句把“空”字寫足、寫實。一溪煙柳,千萬條垂絲,卻無法系轉去的蘭舟,所以前面才說“淚珠閣定空相覷”。一派天真,滿腔癡情,把本不相涉的景與事勾聯起來,傳達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無可奈何之苦。借此,又將兩人分別的地點巧妙地暗示出來了。這種即景生情的刻畫抒寫,怨柳絲未曾系住行舟,含蘊著居者徊徨凄惻的傷別意緒。

  下片寫離別之后心情。過片仍寫居者行人走后的凄愴情懷。“雁過斜陽,草迷煙渚”,這是“蘭舟”去后所見之景,正是為了引出、烘托“如今已是愁無數”。這里景物所起的作用與上文又略不相同了。上片寫傷別,下片寫愁思,其間又能留下一些讓人想象、咀嚼的空白,可謂不斷不粘、意緒相貫。

  句中的“如今”,連系下文來看,即指眼前日落黃昏的時刻。黃昏時刻已經被無窮無盡的離愁所苦,主人公便就擔心,今晚將怎樣度過。詞人并不逕把此意說出,而是先蕩開說一句“明朝”,然后再說“今宵”:明朝如何過且莫思量,先思量如何過得今宵去。

  “思量如何過”這五個字的意思實為兩句中的“明朝”、“今宵”所共有,詞筆巧妙地分屬上下句,各有部分省略。上句所“思量”者是“如何過”,下句“如何過”即是所“思量”者,均可按尋而知。這種手法,詩論家謂之“互體”。

相關推薦

  • 周紫芝
  • 踏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