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號是一個國家對外的稱號,我國古代歷史上重要朝代的國號對現在的我們依然有著很多影響。下面趣歷史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五代十國時期的兩個割據政權南唐和后唐,其建立者其實并不是唐朝皇室的后裔。可他們為什么卻取國號為“唐”呢?他們取國號為“唐”,他們又是通過什么辦法,與唐朝扯上關系的呢?
后唐建立者其實是沙陀人。這是一個北方游牧民族。不過,這個游牧民族和當時的突厥、吐蕃、柔然這些少數民族不一樣,屬于小眾民族。正因為是小眾民族,因此并不強勢。他們一直和唐朝的關系比較好,經常派兵幫助唐朝打仗,因此,唐朝也比較護著他們,把他們當成“藩屬國”看待。
沙陀發展到朱邪赤心的時候,由于幫助唐朝有功,唐朝皇帝唐懿宗給朱邪赤心賜姓李,叫做“李國昌”。從此后,這樣一個沙陀人,就成了唐朝皇室的“后代”。
李國昌的兒子叫做李克用。那時候,他已經不只是在邊關發展,而是進駐了中原,并且占據了中原核心的區域晉陽。當時唐朝已經完全沒落,諸侯在各地紛紛擁兵自立。朱溫甚至已經控制不住欲望,殺掉唐朝皇帝,把唐朝的江山,變成他的江山,建立了“梁”,歷史上叫做“后梁”。
朱溫這種赤裸裸的行為,顯然是各地那些擁兵自重的諸侯們不能接受的。當時就有很多諸侯站起來和朱溫戰斗。戰斗到最后,能夠和朱溫抗衡的,也就只剩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后來,李存孝看見時機成熟,建國“唐”,歷史上稱為“后唐”。再接著,李存勖打敗了后梁,實現了中原地區的統一(不是全國性的統一)。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事實上,后唐與唐朝皇室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僅僅因為被賜姓“李”,因此他們就給自己建立的政權取名為“唐”。那么,他們為什么不取個別的國號呢?這一點,我們一會兒再說。
南唐的建立者叫徐知誥。他叫徐知誥,其實不姓徐,姓李。因為當了徐溫的養子,所以改姓徐。徐溫是楊行密的得力大將。楊行密是在唐朝解體以后,最早建立割據政權“吳國”的諸侯之一。不過,那是一個強權政治的時代。吳國發展到后來,吳國朝廷就被徐溫掌控起來了。
徐溫去世后,徐知誥接著掌權。
徐知誥掌權以后,迅速就奪取了吳國的政權,根據他自己的分封,建立了“齊國”。
不過,很顯然,這個“齊國”有些名不副實。而且關鍵是,這個齊國在當時并沒有足夠的影響力。也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因此,徐知誥決定恢復他自己的本姓,取名為“李昪”。同時把國號改為“唐”,歷史上叫做“南唐”。同時,他還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自稱是李恪四世孫。
李恪是唐太宗的兒子,當年唐太宗的兩個兒子李承乾和李泰因為爭奪皇位繼承人,結果,唐太宗差點把李恪立為皇位繼承人。要不是長孫無忌反對,李恪就被立為繼承人了。后來,長孫無忌因為忌憚李恪,把他陷害致死。
唐中宗李顯上臺后,立刻恢復李恪的爵位。可以說,李恪是有非常大的影響力的。他的后代在唐憲宗的時候,還當了宰相。
至于李恪是不是李昪的祖先,這個已經無法考證。但因為李昪做自認是李恪的四世孫,李昪就成為唐朝皇室的后代,因而也就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國家也變得很穩定了。
那么,為什么后唐和南唐都沒有唐皇室的血脈,他們卻一定要把自己的國號立為“唐”呢?
很顯然,他們這樣做,是想向時人傳遞一個信息,他們所建立的政權,是代表唐朝的。他們所要做的事情,是要復興唐朝。畢竟當時的人們,對舊有的大唐盛世是相當懷念的。這樣的遺老情節,在每個朝代都是具備的,更何況唐朝還是一個輝煌的朝代,因此更加讓人懷念。如果唐皇室的后人能夠復興唐朝,自然是讓人非常高興的事情。因此,他們所建立的政權,能夠得到大家的積極擁護。
而最終的結果,也正如他們所預料的那樣,后唐和南唐都是五代十國時期非常受擁戴的政權,這與他們姓“李”,以及國號為“唐”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