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開國君主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也是唐代罕見的出色統治者。在他統治的時期,唐太宗善于識人任用,并傾聽明智的建議;他實施公正的執法,重視農業發展,同情民眾,使國家達到了被后人廣為稱道的“貞觀之治”的輝煌時期。他的高才智和勤政精神受到了后代的贊譽。然而,即使是這樣一位非凡的領袖,他的一生仍然存在很多缺點。歷史上一直對“玄武門兵變”的真相心存疑慮,而他后來修改國史的行為也引發了人們的持續爭議。
網絡配圖
那么,李世民為什么要修改國史呢?對此,史學家們有不同的說法。《新編中國歷朝紀事本末·隋唐卷》是這么寫官修正史的——設史館修前朝史制度的確立是在唐初李世民統治的貞觀時期。貞觀君臣為唐皇朝的“長治久安”,十分注意“以古為鏡”,總結歷史成敗的經驗教訓,尤其注重隋亡的教訓。鑒于武德年間蕭等人尚未修成前朝著史,唐太宗深感改組舊史館、建立一套新制度的必要。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太宗下令在中書省特置秘書內省專門負責修撰前五代史。同年閏十二月,太宗又下令將史館移入禁中,設于門下內省北面,由宰相監修。從此以后,原著作局不再具有修史職責,史館成為皇帝直接控制的門下省的一個常設機構,專門負責修撰當朝國史。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唐太宗的皇位并不是由合法繼承得到的,而是其殺兄逼父的結果。這一行為不合乎封建法統和封建倫理,在封建統治者看來,也就不能貽示子孫,垂為法誡。因此,唐太宗奪得皇位之后,就著手修改國史,為自己辯護。這種說法認為貞觀史臣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時錄》時,大肆鋪陳太宗在武德時的功勞,竭力抹煞太子建成在唐朝創建過程中的功績并極力貶低高祖的作用。
網絡配圖
但是這樣仍不足以說明太宗繼承皇位的合法性,于是他們又把修改國史的著眼點放在晉陽起兵的密謀上面。他們把晉陽起兵的密謀杜撰為太宗的精心策劃,而高祖則完全處于被動地位,其目的在于把太宗說成是李唐王業的真正奠基人,使其皇位的獲得近似于漢高祖自為皇帝而尊其父為太上皇那樣的合法性。
唐太宗究竟出于何種動機要修改國史?這個問題迄今為止仍未有確定的答案,給歷史留下了一樁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