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遠古時代的恐龍擁有獨特的捕獵技巧。它們不僅是捕食者,還有可能成為被捕食的對象。為了避開天敵的注意,恐龍們進化出了一套獨特的偽裝技巧。最近發現的恐龍就是偽裝的高手。
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保存完好的化石重建了一種鸚鵡嘴龍的顏色樣式,揭示出類似現生動物的偽裝圖案。
網絡配圖
對化石的研究表明,這種恐龍的腹部顏色較淺,而背部顏色較深,這樣的效果被稱為“反蔭蔽”(counter-shading)。這也表明該物種生活在光線漫射的環境(比如森林)中。作為研究的一部分,科學家與一位藝術家合作,制作出了該恐龍的三維模型。相關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
共同作者、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雅各布·溫瑟爾(Jakob Vinther)稱,這種鸚鵡嘴龍的偽裝圖案“使身體顯示出反蔭蔽的效果,從而在旁觀者的眼中不那么引起注意。”通過“反蔭蔽”,它們或許能躲過利用物體陰影形狀來尋找獵物的掠食者。
網絡配圖
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在希臘文中意為“鸚鵡蜥蜴”,顧名思義,它們具有類似鸚鵡的喙狀嘴。它們屬于鳥臀目(Ornithischia),是較晚的角龍類(如三角龍)的早期親戚。此前,科學家發現一些恐龍化石中保存著黑色素體。在許多動物的皮膚和羽毛中都可以發現這種含有黑色素的結構。
在一些鸚鵡嘴龍屬物種的化石中,甚至可以不借助顯微鏡就能觀察到黑色素組成的圖案。研究者將化石中發現的顏色圖案投射到一個實際大小的模型上,以了解這些圖案是否能幫助恐龍隱藏自己。古生物藝術家鮑勃·尼科爾斯(Bob Nicholls)幫助研究團隊重建了三維模型。 “我們的鸚鵡嘴龍模型是從內到外進行重建的。數以千計的鱗片,形狀和大小各有不同,而且其中很多只有部分存在色素,” 尼科爾斯說,“這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但我們最終獲得了其真正外形的最好展示。”
研究團隊將此描述為目前科學上最準確的實際大小恐龍模型,并且具有真實的顏色圖案。他們還分析了模型在陰影條件下呈現的效果,并將數據與偽裝模式進行比較,從而確定哪種光線下恐龍的隱蔽效果最好。
網絡配圖
溫瑟爾博士說:“我們推測鸚鵡嘴龍應該是生活在森林里。這些化石呈現出來的顏色圖案不僅讓我們更深入了解這些滅絕動物的外觀,而且能為滅絕動物的生態環境和棲息地研究提供新的線索。我們感到非常驚奇,這些顏色圖案居然能為這種小恐龍提供如此良好的偽裝。”
這件鸚鵡嘴龍化石標本是熱河生物群的一部分,而熱河生物群是位于中國東北部的古生物化石寶庫,保存的動植物化石異常豐富,可以追溯到1.33億至1.2億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