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_亚洲素人一区二区_久久久91精品国产_成人小视频在线

滿清的“黃馬褂”到底有多“黃”?

  很多清宮戲里,都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制服道具,稱之為“黃馬褂”,官員見之,如見到皇帝一般,都得跪地行禮,而且擁有“黃馬褂”的人,似乎都有一些特權(quán),如同欽差一般,可先斬后奏,那么,究竟什么是“黃馬褂”?它到底有哪些特殊功能呢?

  列位看官應(yīng)該清楚,清朝官吏的制服與明朝等漢族王朝的服飾大不相同,分為禮服、常服、行服、雨服四種,“馬褂”就是清朝服飾的代表,屬于清朝官吏制服中的“行服”,即行軍和旅行的服飾,由于滿人以游獵為生,善于騎射,所以為了方便騎馬的時候穿著,服飾都顯得比較短,《清會典圖》曾言:“長與坐齊,袖長及肘?!?/p>

?黃馬褂亦作“黃馬袿”。清代的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nèi)大臣、內(nèi)廷王大臣、侍衛(wèi)什長等,皆例準穿黃馬褂。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衣短是為了方便騎馬,袖短則是為了方便射箭,所以這種服飾又被稱之為“馬褂”,可見,一切都是生存條件的需要,入關(guān)后,為了表示不忘根本,歷代皇帝也保持著游獵、騎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馬褂”除了是一種服飾,更代表這一種習(xí)俗延續(xù)下來。

  在皇帝周圍,有一群侍衛(wèi)和“內(nèi)大臣”,這群人就必須穿“馬褂”,而且還規(guī)定了特殊的顏色,必須是明黃色的綢緞,以示皇權(quán)的威嚴,這種明黃色的“馬褂”,就被稱之為“黃馬褂”,須知,明黃色是帝王專用的顏色,一般的貴族也只能使用金黃色,老百姓只能使用杏黃色,如果不小心穿錯了,那可就犯了“僭越”大罪了,可見,在等級制度森嚴的清朝,老百姓穿衣服都得小心啊!

  舉個例子,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二次被廢,大臣提議再次立儲的時侯,康熙皇帝表示拒絕,他對于太子胤礽已經(jīng)心灰意冷,失望透頂,對于太子的外叔祖父,康熙王朝的第一重臣索額圖,康熙皇帝大罵道:“索額圖私懷倡議,凡皇太子服御諸物,俱用黃色,所定一切儀注,幾與朕相似,驕縱之漸,實由于此,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北疚臑樵瓌?chuàng),未經(jīng)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zhuǎn)載。

  可能列位看官還沒弄明白,不就是太子用了皇帝的服飾,特別是用了皇帝的特定顏色嗎?有必要這么生氣嗎?這在那個時代可是死罪,這充分說明了你有奪位之心啊!就算是有父子之親,但太子的行為違背了君臣之禮。

  當然這只是表面現(xiàn)象,康熙看到了深層次的危機。索額圖作為太子的外叔祖父,朝廷重臣,卻沒有做到提點太子,相反利用太子,使其成為與明珠黨爭的棋子,使太子越發(fā)驕縱,越發(fā)忘乎所以,一心想著搶班奪權(quán),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康熙皇帝稱“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

  顏色不能弄錯,衣服也不能穿錯,那么“黃馬褂”究竟是哪些人可以穿的呢?侍衛(wèi)和內(nèi)大臣是必須穿的,以示威嚴,但如果他們的職務(wù)被解除,“黃馬褂”就不能再穿了,這種“黃馬褂”稱之為“職任褂子”。

?清代,皇帝出門有許多“內(nèi)大臣”和“御前侍衛(wèi)”隨從,這些人全要穿“行褂”,帽后戴孔雀翎,還要佩刀。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由于“黃馬褂”代表著皇權(quán)的威嚴,因此,皇帝會將“黃馬褂”作為恩典,賞賜給一些特殊的人,這種情形被稱為“賞穿黃馬褂”,與“職任褂子”是不一樣的概念,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職任褂子”是制服,而“賞穿黃馬褂”是榮譽。

  “賞穿黃馬褂”也有兩種情形,第一種是在打獵的時候,賞給“行圍”的官員,清朝皇帝為了表示不忘根本,有著狩獵的習(xí)慣,一般都會到木蘭圍場狩獵,此時便將“黃馬褂”作為獎品,獎賞給狩獵成績最佳的官員,有點“射箭冠軍金牌”的味道,行圍褂子只能在行圍時穿著,平時是不能穿的。

  第二種情形,就是將“黃馬褂”作為朝廷的恩典,賞給立有戰(zhàn)功的大臣,通常是賞給高級武將,這種“黃馬褂”也稱“武功褂子”,是用戰(zhàn)功換來的,可以隨時穿,當然,這種“黃馬褂”除了象征著榮譽和戰(zhàn)功,也代表著權(quán)力。本文為原創(chuàng),未經(jīng)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zhuǎn)載。

  比如說,雍正皇帝上臺后,年羹堯平定西北,剿滅羅卜藏丹津,雍正皇帝在給年羹堯的賞賜中,就有“賞穿黃馬褂”的恩典,與此同時,還賞賜了官職、爵位、“賞戴花翎”,加封號(如“巴圖魯”勇號等)等,可見,“賞穿黃馬褂”是一種較高級別的賞賜,而且是各種賞賜中的一種,不是孤立的獎品。

  也許列位看官還記得,在《雍正王朝》中有這樣一幕,年羹堯被雍正皇帝貶為看守城門的衛(wèi)士,結(jié)果他卻穿著雍正皇帝欽賜的“黃馬褂”去守城門,地方官員見年羹堯這么做,還必須行跪拜之禮,因為“黃馬褂”象征著皇權(quán)啊!年羹堯此舉,是向世人暗示雍正皇帝對他的舉措是“鳥盡弓藏”的行為,最終,雍正皇帝賜死年羹堯,“黃馬褂”也救不了他,相反害了他。

?清朝,內(nèi)大臣和御前侍衛(wèi)所穿的行褂全部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制成,沒有花紋和彩袖。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還有一類“黃馬褂”,是給予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員,以示皇權(quán)的威嚴,整個清朝最出風(fēng)頭的“黃馬褂”應(yīng)該當屬李鴻章穿著的那一件,一八九五年,李鴻章赴日本進行馬關(guān)條約的談判,返回驛館的時候,被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行刺,臉部中槍,血染黃馬褂,李鴻章迷糊中不忘叮囑隨員,將換下來帶有自己鮮血的黃馬褂保存好,不要洗掉血跡,囑咐后他長嘆一聲:“此血可以報國矣!”

  “黃馬褂”作為皇權(quán)的象征,是清朝皇帝用來統(tǒng)治群臣的一種方式,由于清初滿漢之別還很嚴重,因此,漢族官員得到“黃馬褂”的遠遠不及滿族官員,至康熙、雍正皇帝之后,逐漸消除滿漢之別,漢族的一些武將也得到了“黃馬褂”,比如雍正時期的年羹堯、岳鐘琪等,特別是岳鐘琪,還擔(dān)任過“撫遠大將軍”一職,漢族官員擔(dān)任這個職務(wù)掌握兵權(quán),整個清朝可以說只有他一人。

  至咸豐后,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中,大量手握重兵的漢族大臣紛紛崛起,比如赫赫有名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成為了鎮(zhèn)壓的主要力量,朝廷只得“賞賜黃馬褂”,以示嘉獎,其根本目的在于拉攏和利用他們,鞏固清朝的統(tǒng)治。

  可是,到了王朝后期,這種手段也漸漸失去了作用,大清王朝的覆滅,封建專制制度的覆滅,是歷史潮流,大勢所趨,不是通過拉攏和利用一些人就能阻擋的,一九一二年,宣統(tǒng)皇帝宣布退位,中國兩千余年的封建制度終于劃上了句號。本文為原創(chuàng),未經(jīng)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zhuǎn)載。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