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準噶爾部在占據貧瘠的西北地區時,所使用的武器裝備性能比清朝軍隊還要先進呢?這個問題非常有趣,但也需要花費一些篇幅來解答。準噶爾部確實存在于西北地區,但其核心控制區并非荒涼的貧瘠之地,而是一片水草豐美、物產豐饒的膏腴之地,擁有發達的游牧經濟和農耕業、工商業。
準部極盛時期,疆域北至西伯利亞、東抵河西走廊、西起巴爾喀什湖、南到青藏高原,整個汗國幅員遼闊近500萬平方公里。準部不僅占據了天山南北及中亞腹地的大片牧場,還控制了葉爾羌、喀什噶爾、塔什干、安集延、撒馬爾罕等文明古城與商貿樞紐,治下人口最多時近1000萬之眾。
在征服中亞和南疆的過程中,準部受到當地先進文明影響,逐漸擺脫了以往裝備簡陋、戰法陳舊的落后狀態,不僅在軍中推廣了制作精良、質量上乘的中亞風格鎖子甲、長矛和彎刀,還通過仿造、采購(來源是奧斯曼帝國、沙俄等)新式火器,組建起一支規模龐大的火槍騎兵部隊。
史載,18世紀上半葉準部在策妄阿拉布坦統治時期進入全盛時代,汗國的農牧業、手工業、對外貿易空前繁榮,境內專門從事冶金和打造兵器的工匠多達上千人,能自制火槍、銅炮和火藥。甚至有個名叫約翰·古斯塔夫·雷納特(Johan Gustaf Renat)的瑞典人,在這一時期“鬼使神差”地當上了準噶爾軍的鑄炮師兼炮兵教官。

雷納特原系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麾下一名炮兵準尉,卻不幸在瑞典與沙俄的北方大戰中被俘。沙俄方面覺得他是個人(炮)才(灰),將之編入俄軍派往東方服役。雷納特先是為沙俄政府勘測、繪制了西伯利亞地圖,后于1716年加入“探險隊”(實為遠征軍)開赴額爾齊斯河流域尋找金礦。
同年,這支3000多人的沙俄侵略軍在額爾齊斯河中游左岸的亞梅什湖遭1萬多準噶爾騎兵包圍,幾乎全軍覆沒,倒霉的雷納特再次當了俘虜。準噶爾汗策妄阿拉布坦(一代梟雄噶爾丹的侄子)同樣慧眼識珠,把他當做“外籍專家”好吃好喝好招待供養起來。

雷納特在準噶爾汗國一待就是17年,不僅娶了先于他被俘的瑞典妹子布瑞吉塔·克里斯蒂娜(Brigitta Christina Scherzenfeldt)為妻,還幫助準部開礦冶鑄,組建起一支裝備約40門輕型火炮的炮兵部隊,并手把手訓練出數千名炮手(世襲軍戶)。
據瑞典出版的《堅強的女性》一書介紹,雷納特的妻子克里斯蒂娜也很厲害,她不但是策妄阿拉布坦最喜歡的女兒賽罕公主的“閨蜜”,而且將先進的北歐毛紡織技術(制作呢絨)傳授給當地人。1733年,雷納特夫婦被獲準返回瑞典。

書歸正傳。隨著部隊裝備大大改善,準噶爾軍的技戰術水平有了長足進步。其不僅擅長在野戰中將火力與機動性相結合,還學會了通過構筑堅固堡寨并屯駐配備足夠軍械、火藥、糧草的精兵,來扼控具有軍事意義和經濟價值的戰略要地,以此作為鞏固新占領區、統治當地百姓的殖民要塞。準部曾用這一“筑壘戰術”對付哈薩克各部,蠶食、侵占了前者大片土地,連哈薩克首領之子都被掠作人質。
作為準噶爾汗國統治支柱的厄魯特蒙古4部總人口約60萬(一說上百萬),能動員參戰的精銳力量(青壯年)有12萬至15萬人。早在噶爾丹統治時期(公元1644至1697年),前者就一次性出動12萬騎兵橫掃中亞,前鋒直抵黑海沿岸。
按照西方學者的說法,巔峰階段的準噶爾汗國所擁有的各式火器數量之大,不遜于號稱亞洲3大火藥帝國之一的莫臥兒王朝(另外2個是奧斯曼帝國和波斯薩菲王朝)。1716年準部突襲藏區時,6000人的準噶爾遠征軍中就包含有700名火槍手,占比近12%。而在長達近70年(1688至1757年)的清準戰爭中,準部更是多次發揮自身火器優勢重創清軍,給對手造成很大損失。
以1690年的烏蘭布通之戰為例,噶爾丹率2萬人馬對陣康熙帝統領的10萬清軍(配有70門火炮,其中8門重炮、5至6門臼炮,剩下的都是用馬匹馱運的輕型火炮)。別看兵力對比懸殊,但噶爾丹麾下集中了當時準部的精銳火槍手,后者數量多達8000至1.2萬人,裝備有俄式滑膛槍和中亞贊巴拉鳥銃(重型火槍),正是他們讓清軍付出了慘重代價。
據英國歷史學家杰克·沃特金斯(Jack Watkins)所著《經典戰爭百科全書》(2011年版)記述,戰斗打響前,噶爾丹搶先占據制高點(一連串綿延起伏、植被繁茂的山丘),并將1萬頭背負輜重的駱駝組成野戰工事,構筑起一道依托駝陣、圍欄、森林、河沼、峰崖等人工與天然屏障的防線。噶爾丹又下令火槍手排成2行沿防線延伸部署,外圍則有己方長矛兵和輕騎兵擔負警衛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早年與鄭成功軍隊交手以及在東北反擊小股沙俄哥薩克,清軍還從未遇見過近戰火力如此強悍的勁敵。按照《經典戰爭百科全書》的說法,清軍裝備的弓箭、輕型火繩槍在射程、威力上都不及對手,準部火槍手的密集攢射給前者以重創,使得“清軍傷亡比準噶爾軍還大”,連鑲黃旗漢軍都統、康熙舅舅佟國綱都死于俄制滑膛槍的槍口之下。
最終清軍靠著人多勢眾并發揮火炮威力“慘勝”,但好歹擊潰了噶爾丹主力,基本消除了準噶爾軍從北方對清廷京畿重地構成的巨大威脅。然而,清軍并未從此役中汲取經驗教訓,結果40年后爆發的和通泊之戰期間,2.4萬清軍遭6萬配備大量火器的準噶爾騎兵伏擊、包圍,被打得僅剩2000余人逃回。
和通泊之戰中,準噶爾軍再次充分發揚己方火器優勢,一舉將清軍最精銳的2000名鳥槍騎兵殲滅。當時準部火力有多可怕呢?史載,冒死突圍生還的清軍將領崔寶柱全身5處受傷,其中就有4處是敵方火槍造成的。粗略統計,近70年的清準戰爭中,清軍至少有3萬至4萬官兵被準部火器所殺。
因為這場“19世紀以前最大的敗仗”(美國中亞史學家斯塔爾),清廷總算警醒過來,不敢再輕舉妄動,轉而通過“筑城進逼”戰術壓縮準部回旋空間,同時在西北大規模屯田以養精蓄銳(也是為了減輕后勤運輸壓力)。
就這樣經過雍正、乾隆兩代帝王20多年臥薪嘗膽,已做好戰備工作的清廷,終于在1754年等到了準噶爾汗國遭遇高層內訌及天災侵襲的良機,遂于當年底發兵西域,經2年多戰斗徹底終結了蒙古貴族及其后裔在天山南北超過5個世紀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