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禁錮、知識窒息——文字獄,這個令人不寒而栗的詞匯在歷史課本中屢見不鮮。簡單來說,就是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事件。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都曾發生過文字獄,但清朝時期最為嚴重。其中乾隆年間的文字獄規模之大,殘害程度之慘,讓人無法想象。文字獄的興起是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導致的,卻也扭曲了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它變得扭曲而畸形。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的國家所傳承下來的文化書籍數不勝數,優秀的思想文化也是得到了很好的繼承,這就讓現代的我們有了學習的機會,閱讀體會古代文言文所帶來的魅力。清朝之前的文字獄可以說如同九牛一毛,到了清朝的文字獄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今天小編來列舉四件事,讓大家來體會一下文字獄的形象之大、危害程度之深。
鄭板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高水平的畫家,他一生只畫蘭、竹、石,是揚州八怪之一。除了畫畫他也是自己寫書印書,文字獄時期他每次印書畫之后,都要立即毀掉刻版。當時刻印的畫作多數采用刻版印刷,每次印刷時都會仔細檢查書本,生怕出現違禁的字或者詞語。當時的刻板可以隨意更改,他為了防止別人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添加違禁文字而毀壞印版。而且懲罰很可能危及到子孫后代的安危,只要隨便添加文字,鄭板橋都可能面臨被鞭尸的悲慘下場。

除了皇帝,其他無論是什么人都懼怕文字獄,就算貴為太子也都心有余悸不敢肆意妄為,當時朝廷中有一個皇子名為弘武,當時他聽旁人說曹雪芹寫的《紅樓夢》十分的吸引人,他十分想看一看,但是卻始終沒有看到,原因就是怕里面有文字是禁忌,因為沒有皇帝的允許,其他人都不敢隨意閱讀瀏覽。由此可見,除了皇帝,再無第二個人敢對文字隨意的當做玩笑。

在明史中我們是總沒有見到過這么一個詞,那就是“千鈞一發”或“一發千鈞”,這個詞的本意是形容非常緊急的時刻。為什么這么一個普普通通的詞語卻不敢在明史中出現呢?大家都知道在清朝實行了剃發令,人人留著一根辮子,就像我們在電視劇上看到的一樣。因為一發千鈞字面的意思是一根頭發有千斤重。這讓統治者很不滿意,認為用這個詞的是對剃頭令的反對和污蔑。因此在當時各種書籍中都不允許出現這個詞語。

在清朝時還有一件事是非常忌諱的,那就是談論漢人滿人的差別,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皇帝是滿人,但是普通的農民百姓卻鮮有人知,同樣這也是朝廷所希望的,至少不會引起天下的輿論。清末年間錢穆上學堂時,老師講到皇帝是滿洲人而我們是漢人。這句話讓學堂的人大吃一驚,知道的人甚少,了解此事的人多數是文人,人們不敢提及,當時處于康熙乾隆時期文字獄盛行的時候,因此更沒人敢說出這件事了。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字獄”比較盛行,但是制度和程度卻大相徑庭,但是實行文字獄的目的卻都是一樣的,就是他們都熱衷于皇權專制,加強鞏固皇帝的權力和地位。清代的皇帝們對觸犯文字禁忌的人實行殘酷暴虐的刑罰,為了用文字獄來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雖然樹立了清朝統治的權威,加強了中央專制集權,但是卻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