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裝劇中經常可以看到遇到緊急事件時,人們會將文件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傳送到宮中供皇帝查看。很多觀眾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即使馬跑八百里,一天下來也會疲憊不堪,難以再繼續前行。此外,騎馬行進的顛簸也會讓人不堪其擾。然而,這并不否定史書中對八百里加急文件的描述。那么,為何當時人們不使用飛鴿傳書呢?畢竟鴿子也是一種傳遞信息的方式。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
其實在唐朝的時期,驛站就已經非常的完善了,基本上都是每隔幾十里都會有一個驛站。就好比我們現在送信一樣,不過那個時候的驛站基本都是帝王建造的,用來傳遞信息的。古代的交通與通訊并不像現在這么快捷,因此想要傳達一些信息,就只能靠寫信的方式,而且交通工具有非常的單一,只有馬和船。但是相比于船來說,馬是比較快捷的,因此一般的情況下都是使用馬來傳遞信息的。古代的驛站傳遞信息的緊急情況一般分為四種,300里加急,400里、600里和800里加急,一般的情況下都是300里的,因為太急的話對于馬和人都會有很大的傷害。

而且驛站的管理非常嚴格,如果傳達信息的馬受到了傷害,那么驛站的人都是會要受罰的。而800里基本上都是用來傳達國家大事的,而且都是一些非常著急的一些大事,比如前方戰事的匯報等等。唐朝的驛站又2000多個,而從事驛站事務的人高達2萬多人,這么一個龐大的機構,都是為了傳遞信息,尤其是在戰爭期間,就更加的體現出驛站的作用了。因為情報對于戰爭是非常的重要的。而這時有人肯定會疑惑,為什不用鴿子來傳書呢?飛鴿傳書肯定要比騎馬快的。

其實在我看來,飛鴿傳書有一定的局限性。畢竟鴿子是動物,如果真到傳遞緊急情報時,鴿子飛走了,那么就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再則就是鴿子在飛行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因素,例如在中途被拿著彈弓的孩子打了下來,亦或者被敵人劫去掉包。而這種事情古代經常的發生。而且個子還要訓練一段時間,訓練之后鴿子就只能在特定的地點飛行,所以相比下來靠驛站來傳遞信息是非常的方便,安全快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