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于孟子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當下的80后,90后,00后都會深深地記得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課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課文出自《孟子》。從古至今,這篇文章不知激發了多少人,身處逆境卻堅韌不拔地抗爭的熱血與豪情。尤其是這篇文章開篇就這樣寫道: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這是孟子在引出自己論點:”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等等“的一個鋪墊和論據。然而,當我們深入這些歷史之后,發現其實根本不想孟夫子說得那么回事兒!
別的不說,就說管夷吾舉于士,翻譯過來就是管仲在牢獄中被齊桓公啟用。似乎管仲在被齊桓公重用前,做了多少年牢,受了多少年苦一樣。其實是這樣嗎?
我們都知道,齊桓公姜小白同志當年與哥哥姜糾爭奪齊國國君之位,當時齊國的國君,也就是姜小白和姜糾的哥哥齊襄公,齊襄公后來被手下大臣公孫無知殺害,齊國內亂。姜小白在師父鮑叔牙的陪同下跑到莒國,而姜糾在師父管仲陪同下跑到魯國。
注意,管仲輔佐的是姜糾!后來公孫無知又被雍凜殺害,姜小白和姜糾此時見有機會回國繼承哥哥國君之位,鮑叔牙保護著姜小白,管仲保護著姜糾就開始回國。為了保證姜糾先到齊國繼承王位,管仲當年帶人半路截殺姜小白,還射了姜小白一箭,這就是歷史上的一箭之仇。
后來姜小白繼承了齊國國君之位,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齊桓公。此時,管仲又逃回了魯國,魯莊公和齊桓公都知道管仲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輔佐誰誰就能稱霸諸侯。鮑叔牙舉薦管仲為相,齊桓公假借報”一箭之仇“的名義向魯國索要管仲,說是要殺管仲報仇。
魯莊公也不傻,想留管仲為己所用。為了爭奪管仲,齊軍還大兵壓境魯國,魯國不得已放回了管仲。管仲回到齊國之后,齊桓公聽從鮑叔牙的建議,特地選擇吉利的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禮節,親自去迎接管仲。還親自齋戒三日,拜管仲為相,稱管仲為“仲父”。從此,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所以,管仲的被啟用于他曾經有沒有做過牢沒有直接的關系,即使管仲不回齊國,在魯國也照樣會被啟用!所以,孟子的“管夷吾舉于士”就是孟子老人家為了自己的理論在斷章取義罷了。正如我們寫作文想引用一段典故的一個側面來強加說明自己的論點是一個道理的!

孟子
我們再說太史公司馬遷,當年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被漢武帝處以腐刑,后來自己忍辱負重堅持寫完史記,自己度過了一生中最不被人理解,最痛苦的時光,他曾在“報任安書”這樣寫到: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我們說左丘明作《國語》與失明有直接關系嗎?人家寫完《左傳》后累的眼睛出了問題,后來失明了,但堅持不懈繼續完成了歷史著作《國語》,這跟失明沒有直接的關系吧?難不成,他不失明就不會寫《國語》了嗎?
還有句中的“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這句話說得更是讓人糊涂,據司馬遷自己的寫的《史記》仲記載:秦莊襄王元年,拜呂不韋為相國,封為文信侯。后來秦王嬴政繼位,稱呂不韋為“仲父”,可以說當時呂不韋早已是權傾天下。
后來呂不韋自己門下養了三千多人,讓他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見聞寫下來,綜合成《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多萬字,認為可以總攬天地萬物古今的事情,便稱作《呂氏春秋》,亦稱《呂覽》。
書成之后,呂不韋為自己主持完成的《呂氏春秋》很得意,曾便刊布在咸陽城門上,請各諸侯國的賓客,辯士觀看,寫明誰能增減一個字的賞他千金。 秦王十年十月,呂不韋被免去丞相職務,流放到蜀地。呂不韋受不了這巨大的打擊,便服毒自盡了。所以,從歷史順序看,呂覽完成后,呂不韋才被秦王流放蜀地的。這兩者沒什么關系啊!
那么,看了以上的內容,我們不禁要問:孟子和司馬遷比我們更熟知當時的歷史,他們在自己的文中為什么又要這樣引用呢?

在此,我們再引用一則心理測試:我記得美國有過這樣一次特別的心理測試,測試的內容是,一個心理學家來到一個班級,在不知道這個班級任何一個人學生真實學習成績的前提下,開始問卷測試,測試后,心理學家也并沒有評判試卷,而是隨機抽出幾份試卷,記住了這幾個學生名字,然后就告訴老師,這幾個學生將來一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老師記住了心理學家的話,以后有意無意地總會特殊提點這幾個學生,后來,這幾個學生果然都成為行業精英。
人無論活著還是奮斗,其實都要找到存在的理由和價值的定位。司馬遷受了腐刑之后,可以說整個人身心遭遇了巨大的痛苦,自己曾回憶說:“腸一日而九回,漢亦發背粘衣”。
在遭遇身體和精神尊嚴多重打擊后,司馬遷為了完成祖上幾代人的愿望,還要繼續寫《史記》,但他對未來也是迷茫的,他需要找到自己奮斗的價值和存在的依據。所以,在《報任安書》仲強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勵,實際就是在強烈鼓勵自己完成任務,并暗示自己一定能成功!
孟子亦是如此,盡管孟子被稱為儒家亞圣,與孔子并稱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可是當時在戰國他也不得煙抽啊,沒有一個國家拜他為相,沒有國家愿意采用他的儒家思想治理國家。他也是在強烈暗示自己,鼓勵自己啊。
其實,這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對于一個人意義是很大的,在我國歷史上,多少人的成功得益于這種心理暗示。老子的母親懷老子幾十年而得老子,某某出生時,天降祥瑞,要么彩虹橫空,要么佛光普照,要么星辰降落等等。
多少孩子在小的時候,只因為父母編造的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或者認為奇怪的偶然現象與孩子出生聯系起來,從小告訴孩子與眾不同,產生強烈的心理暗示。
所以,從孟子和司馬遷的文章,還有這次特別的心理測試來看,人生要想成功,首先是要自己相信自己,首先就要看得起自己,首先就要自命不凡,首先就要覺得自己與眾不同!自己強烈地暗示自己。這也許就是成功者的秘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