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對明朝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為大家準備了詳細的文章,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隆慶六年(1572年)春,明穆宗駕崩于紫禁城乾清宮中,太子朱翊鈞即位,改年號萬歷,是為明神宗,由此開始了他對中國長達四十八年的統治。神宗初立王氏為皇后,但王氏僅育有一女,后因屢次流產而未能產下子嗣。中宮無子也讓萬歷皇帝苦惱不已,萬歷九年(1581年),神宗在其生母李太后的慈寧宮中私幸宮女王氏,后來王氏有孕,產下了神宗的長子朱常洛(即后來的明光宗),但神宗對這個兒子卻并不喜愛。而此時美人鄭氏被選入宮中為嬪,鄭氏入宮后很快得到神宗的寵愛并從此寵冠后宮,萬歷十四年(1586年)正月,鄭氏為神宗生下皇子朱常洵(即福王),神宗大喜之下冊封鄭氏為皇貴妃并統攝六宮事宜。
而當上皇貴妃的鄭氏此時最想要的就是讓神宗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她不能容忍一個宮女所生之子日后成為大明的天子。神宗雖然非常喜愛朱常洵,但大明祖制立嫡以長(中宮無子則只能立長子為太子),他知道一旦立朱常洵為太子,勢必引發朝臣的激烈反對。果然不久后就有流言從宮中傳出:“說神宗與鄭貴妃曾到大高玄殿禱神盟誓,相約立朱常洵為太子,并且將密誓御書封緘在玉匣內,由鄭貴妃保管?!贝搜砸怀?,舉國大嘩,朝廷之中議論紛紛,由此也引發了歷時十多年的“國本之爭”(明神宗冊立太子的問題)。

萬歷十四年(1586年)冬,“國本之爭”以內閣首輔申時行上疏請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而拉開序幕。申時行上書后,朝中大小官員紛紛上疏請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面對群臣的進言,神宗使用了拖延戰術,他對群臣說皇長子年齡尚小,等過幾年再說。然而從神宗對兩位皇子生母的態度中朝臣們紛紛懷疑皇帝想要廢長立幼(朱常洛生母僅被冊封為妃,而朱常洵生母卻是皇貴妃)。他們絕不愿因對此事讓步而被記入史冊,讓后世覺得朝中無忠君愛國之人。緊接著戶科給事中姜應麟、吏部員外郎沈璟等人紛紛殊請冊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神宗對此的回應是將二人貶斥邊遠之地。接著又有南北兩京數十人上疏申求,明神宗對此雖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此后朝中大臣們仍然要求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并于萬歷十八年(1590年)集體要求冊立,三百多名大小官員杜門請辭,向神宗施加壓力。神宗大怒之下將上疏的一百多名官員或罷職、或廷杖、或流放,禮部尚書洪乃春被廷杖后憤郁而死,首輔申時行辭官。這以后廷杖幾乎成了萬歷皇帝對付那些對他和鄭貴妃之間的關系敢于置喙的大臣們最主要的手段,但這樣的手段卻擋不住大明的官員們,他們依然前赴后繼,不顧生死向皇帝上疏早立東宮。

就這樣這場萬歷年間最激烈復雜的皇儲爭議政治事件,在歷時十五年的時間,四位首輔辭官以歸,上百名六部官員及六科給事中、御史等被廷杖、罷職及流放后,神宗皇帝終于在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讓步,立虛齡已二十的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洵為福王。但皇太子的地位卻并不穩固,一直到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梃擊案發生之后,在大學士葉向高、禮部右侍郎孫慎行等眾多朝臣的壓力下,福王終于之封國,皇太子的地位才算穩固,這場國本之爭才真正的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