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和大家見面啦!今天小編準備了一篇關于孫權稱帝的文章,希望大家會喜歡哦。
220年,曹丕代漢稱帝,次年劉備宣布稱帝。而孫權自211年起,一直使用曹氏所封吳王的身份統(tǒng)治江東,直到229年,孫權才稱帝。當時,劉備已死6年,曹丕也死了3年。為什么孫權要遲遲稱帝呢?
要知道,孫權可是三國時期的一代英主,他禮賢下士、知人善任,鞏固和發(fā)展了東吳基業(yè)。吳國使者趙咨出使曹魏稱其為聰明、仁智、雄略之主:“納魯肅于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于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jù)三州虎視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三國志》)而《吳主傳》曹操曾評價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孫權認為稱帝的時間還沒有到,最主要原因是江東地區(qū)發(fā)展還不成熟,假如過早稱帝則會導致腹背受敵的情況,聰明的孫權選擇依靠曹魏政權,被封為吳王。
公元219年7月,關羽發(fā)動襄樊戰(zhàn)役,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其不擋之勢以致曹操有遷都之念,威震華夏。
就在此時,孫權一邊利用呂蒙、陸遜兩個新人,自己也“裝孫子”來麻痹關羽;一邊則寫信給曹操“乞以討羽自效”,“稱臣于操,稱說天命”,還囑咐再三請求保守機密,等到關羽大量抽調荊州守兵前往樊城前線作戰(zhàn)時,竟暗地里發(fā)動“白衣渡江”一舉收復荊州。
依靠這一招韜光養(yǎng)晦之計,孫權斬殺了關羽,奪回荊州。之后,他繼續(xù)推行“外交牌”轉移曹魏政權的視線。
次年10月,曹丕篡漢稱帝,孫權卻是向曹魏政權“使命稱藩”,送回俘將于禁,并接受曹丕冊封的“吳王”稱號。
因為孫權心里十分清楚:劉備一定會為兄弟報仇。

實際上,孫權真正擔心的是:劉備與曹丕兩路大軍攻吳,孫吳兩面受敵。
公元221年4月,劉備在成都稱帝。三個月后,他就以“替二弟關羽,三弟張飛報仇”為由,冒然發(fā)動了“夷陵戰(zhàn)爭”。
在做好曹魏政權外交工作的同時,孫權也在調兵遣將,積極備戰(zhàn),設置“三道防線”。接著,孫吳軍隊采用“主動后撤,誘敵深入,拖垮敵人,尋機殲滅”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最終在十三個月后讓盛氣凌人的“劉皇叔”悲嘆“吾乃為陸遜所折,豈非天邪?”
曹丕、劉備先后稱帝,孫權卻選擇隱忍,韜光養(yǎng)晦,討好曹魏政權,智敗劉備,將第一次稱帝的機會放棄了。
223年4月,群臣以為東吳發(fā)展著想,勸諫孫權進帝位、尊帝號,但是被孫權拒絕了。
此時,孫權是選擇了一條不同于曹操,也不同于劉備的道路:只是將曹丕的年號“黃初”,劉備的年號“章武”各摘取一字即“黃武”,當作自己吳國的年號,等于第二次稱帝的機會也放棄了。

孫權能做到如此,確實不易。要知道,孫氏父子均有強烈的“皇帝情結”。當年孫堅一得到傳國玉璽,就興高采烈地返回東吳老家“順應天命”之舉。而孫策,在聽了張纮對漢末國家大勢,以及為孫氏軍閥謀劃的政治前景以后,十分賞識他的才干,希望與其“同符合契”。孫權接替父兄“產業(yè)”后,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局勢,在二十九年內,將“聯(lián)蜀抗魏”、“通魏弱蜀”導演得得心應手,不僅智敗劉備,還“忽悠”了曹魏政權。
最終,公元229年4月13日,孫權成功稱帝,年號由“黃武”改為“黃龍”,國旗則為“黃龍大牙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