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三國時期曹操是一個杰出的人物,他非常擅長音律、漢賦并精通軍事與政治,因此曹氏的領軍人物都非常出色。
此外,曹操還懂得珍惜人才,總是為了吸納更多人才而想方設法。在曹魏進入穩定期之后,他身邊聚集了許多謀士。本來,擁有這么多人才的曹魏應該繁榮多時,然而司馬家在魏國皇位傳承的問題上成功奪取了控制權。這讓曹氏感到惋惜與悲憤。
因此,現在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是曹操沒有選擇合適的繼承人,才導致家族的沒落嗎?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要解決這個疑問,我們首先來看看曹操最看重的幾個兒子。長子曹昂、幼子曹丕,曹植曹丕其實都是曹操的心頭肉,但是繼承是要講究尊貴之分以及先來后到的原則,所以曹昂應該是魏國的最佳接班人。但是已有的魏國歷史告訴我們,曹丕才是所謂的魏文帝,而曹昂甚至都沒有幾個人認的他。這其中是出現了兄弟相爭的慘案,還是曹操的偏心?其實這些猜測都是不對的。雖說曹昂雖是曹家的接班人,但是可惜的是卻為父戰死在沙場,也就是說他少了那一點成為魏王的命。

不過這個重情義曹昂也不是一個只圖名利的人,因為他與大將軍典韋,是為了解救遭到叛軍圍攻的曹操,而死守宛城之地,最終沒擋住叛軍的攻擊,兩人英勇犧牲。而這也正好證實了曹昂才是個合格的繼承人,只是因為被戰勝所累,才失去了屬于自己的王位。就連自己的弟弟曹丕都說過如果曹昂還在的話,他就沒有資格做魏王了。這說明在曹丕的心中,與自己相爭曹植等人根部不算是狠角色,反倒是逝去曹昂才是曹丕應該記住的英雄。只是可惜的是,不是每一個人都理解曹昂的做法的。
他的養母丁夫人就是因為兒子犧牲的事,痛斥曹操,之后便離開了曹操,畢竟她始終接受不了曹昂已死的事實。所以通過曹魏的歷史,我們知道了這位英勇犧牲的長子,也看出了并不是曹操不會選繼承人,而是因為曹昂已經戰死沙場,所以按照古時的繼承制,曹操的繼承人就只能是曹丕這個次子。事實上也并不是因為曹丕無能才讓司馬家奪走皇位的,只是因為司馬加的人都是非常厲害的人,而且他們計劃了很多年,所以曹家的帝位才會被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