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砼瑺柟嘀赖墓适隆OM@段歷史能為大家?guī)硪恍﹩⑹竞蛶椭?/p>
明朝末年,明朝朝廷黨爭愈演愈烈,而且士紳官員們從上到下日益腐敗墮落,導致民間怨聲載道。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皇帝承繼大位之后,他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勵精圖治,振興朝綱,但崇禎皇帝繼位的時候,明朝已經存在長達近二百五十年了,各種政治問題、社會問題、農民問題、經濟問題、制度問題都積重難返,加上崇禎皇帝自身資質在皇帝中只能算中人之姿,何況他剛愎自用,不善用人,無端猜忌大臣,濫殺大臣,因此雖然崇禎皇帝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儉樸勤勉,對國家政務兢兢業(yè)業(yè),但依然無力回天,挽回不了日益敗壞的局勢,也拯救不了明朝,反而進一步把明朝推向滅亡的深淵。

與此同時,東北地區(qū)的女真部族卻在一代梟雄努爾哈赤的帶領下日漸強大。
建州女真出身的努爾哈赤雖然是富不知道多少代,他祖父,父親都是明朝冊封的女真部族世襲將官,但是由于明朝誤殺他祖父,父親,他一直懷恨在心,后來明朝再次將世襲的女真部族將官授予給了努爾哈赤,他暗地里發(fā)展自身實力,等待時機成熟,反叛明朝。
后來找準時機,將建州女真慢慢壯大(建州女真后改名滿洲女真),還開疆拓土,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族,并先后在薩爾滸戰(zhàn)役,沈遼戰(zhàn)役中擊敗明軍,建立后金國,建都沈陽,登基為大汗,并開始對關內的中原大地虎視眈眈。
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瞅準時機成熟,親自率領滿洲八旗精銳大軍進行西征,兵貴神速,在駐守明軍還沒充分備戰(zhàn)的情況下,連續(xù)突襲攻克明朝遼東地區(qū)錦州、大小凌河、杏山、連山、塔山等軍事要塞,所到之處,所向披靡,勢不可擋,明軍大敗,這更使努爾哈赤雄心勃勃。
然而在后金八旗兵節(jié)節(jié)勝利的同時,努爾哈赤開始被勝利沖昏頭腦,開始瞧不起明軍和明將。
但是明軍的戰(zhàn)術也一直在變化,特別是袁崇煥針對明軍戰(zhàn)斗素質遠不如后金八旗兵的弱點,樂意接受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并引進新型戰(zhàn)術,采取“大炮戰(zhàn)術”,將紅夷大炮投入與后金八旗軍的實戰(zhàn)中,并創(chuàng)造性地將火炮融入明軍整體戰(zhàn)術中,形成明軍新的戰(zhàn)斗體系,一個努爾哈赤和后金八旗兵不熟悉的戰(zhàn)斗體系。
同一年二月,后金八旗兵攻到了明朝在遼東地區(qū)的軍事重鎮(zhèn)寧遠城下。
當時負責守衛(wèi)這座軍事重鎮(zhèn)的是就是袁崇煥,當時他手下的守兵只有不到二萬人。
二十日,努爾哈赤命令后金八旗兵攻城,袁崇煥命令家丁將領羅立施連發(fā)紅夷大炮,擊退后金八旗兵。

后來后金八旗兵進抵寧遠城下,袁崇煥一方面命令士兵扔下棉油火把等易燃物焚燒敵軍戰(zhàn)的攻城器具,一方面讓自己的家丁親兵組織沖鋒隊出城殺敵,連續(xù)幾次擊退后金八旗兵。
努爾哈赤為此震怒。
二十一日,努爾哈赤決定讓后金八旗兵乘著夜色出擊,但仍以失敗告終。
二十六日,無可奈何的努爾哈赤被迫退兵。
就在這一年的八月,努爾哈赤病逝于距離自己所創(chuàng)建的后金國都城——沈陽40公里外的璦雞堡,終年68歲。
從此關于努爾哈赤之死就和袁崇煥指揮的寧遠戰(zhàn)役和紅夷大炮緊緊聯(lián)結合在一起,成為一樁歷史懸案。
根據一些明末筆記記載,努爾哈赤在寧遠戰(zhàn)役中中被紅夷大炮擊傷,最后不治而亡。
明末清初作家張岱寫的《袁崇煥列傳》就這樣記載:“大炮擊中敵虜的黃龍幕,傷一裨王。”
《中國皇帝要錄》、《歷代帝王傳記》等均持這種說法,認為努爾哈赤在此寧遠戰(zhàn)役中身負重傷,無奈之下才撤回沈陽,不久后病死。
但是正統(tǒng)史料比如《明熹宗實錄》中的確寫出明軍紅夷大炮擊斃后金八旗兵一大頭目,看見后金將領用紅布包裹將其抬走,然后后金八旗兵營中傳出哭聲。
具體是誰,《明熹宗實錄》中并沒有明文記載。
只不過很多人想當然的推測,被擊中者就是努爾哈赤。
日本學者稻葉君山寫的《清朝全史》則引用一位朝鮮人的記載,這位叫韓璦的翻譯官,被袁崇煥請到了寧遠城,親眼見到后金八旗兵被誘入外城。明軍守城將士先從城墻往下投擲矢石,后組織沖鋒隊,殺得后金八旗兵人仰馬翻,于是努爾哈赤只能撤退。
第二天,袁崇煥派使者獻禮物給努爾哈赤,說:“老將久橫天下,今日敗于小子,豈非數耶?”
努爾哈赤已經身負重傷,見到禮物,又聽到這些譏諷之語,于是憂憤交加而崩。
依據《清實錄》記載,寧遠之役的確讓努爾哈赤惱恨不已,但隨后幾個月,努爾哈赤依然在繼續(xù)征戰(zhàn)。
六月,蒙古科爾沁部落的臺吉奧巴晉見的時候,努爾哈赤還親自率領后金國諸貝勒大臣,出郊相迎十里,并對其說:“今爾我無恙,得相會足矣!”
以此來說明寧遠之役后,努爾哈赤并未受到重傷。

當然,還有些史書文獻比如《三朝遼事實錄》比如《清代皇帝傳略》則說努爾哈赤是疽癰發(fā)背病逝。
寧遠兵敗使努爾哈赤精神上大受創(chuàng)傷。他對后金國諸貝勒大臣說:“朕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獨寧遠一城不能下耶!”
于是在寧遠之戰(zhàn)后,他的心情始終處于郁忿難平的狀態(tài)。又因為長期的戎馬生涯,鞍馬勞累,加上自己年事已高,導致積勞成疾。這一年七月,身患毒疽,二十三日前往清河湯泉進行療養(yǎng)。八月初七,病情突然加重。十一日,乘船順著太子河而下,本來打算返回沈陽,走到璦雞堡病逝。
并認為努爾哈赤患的疽病為“肉毒瘤”,也就是俗稱的“搭背瘡”,屬于典型的老年人危難大癥,極難治愈。
其實上述幾種說法都有問題:
比如朝鮮人韓瑗都能站在寧遠城上看到努爾哈赤被紅夷大炮擊傷,那么問題來了,同樣站在寧遠城上的袁崇煥或其他明軍將士為什么在奏折里面沒有提到擊傷努爾哈赤這件事?要知道打傷滿洲女真軍事最高指揮官兼后金國大汗努爾哈赤對于明朝朝廷來說是件多大的功勞?比如努爾哈赤的確在寧遠之戰(zhàn)后還活了幾個月,處理了后金國一系列的政務。被紅夷大炮擊傷,還能活蹦亂跳幾個月,這不太現(xiàn)實。為什么傳聞都是紅夷大炮擊傷了努爾哈赤,而不是其他什么因素呢?

綜合明清史料文獻的記載,可以大致推測出努爾哈赤的真正病逝原因。
第一、不管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zhàn)中有無受傷,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后金國的確有一位重要頭目被紅夷大炮擊傷,至于是誰,那就很難說得清楚。閻崇年教授編寫的《努爾哈赤傳》就是采取這種說法。第二,雖然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zhàn)中沒有被紅夷大炮擊傷,但是他手下的某位高級將領被紅夷大炮擊傷或者擊斃,肯定給努爾哈赤造成極大的驚嚇。第三、勝敗乃兵家常事,作為一代梟雄,努爾哈赤對勝敗看得很是平淡,不可能因為一次失利而大受刺激。但是后金女真兵在寧遠之戰(zhàn)中的失利,偏偏給努爾哈赤造成嚴重的驚嚇,可能是就是袁崇煥的“大炮戰(zhàn)術”和紅夷大炮的威力引起的。

因為袁崇煥的新型戰(zhàn)術,導致后金八旗兵百戰(zhàn)百勝的神話被打破;因為紅夷大炮的威力超出努爾哈赤的想象,導致努爾哈赤憂心忡忡,最終幾個月后急火攻心,癰疽并發(fā),最終病逝。
也就是說寧遠兵敗和紅夷大炮依然是努爾哈赤發(fā)病病逝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