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不了解古代將軍打仗的情形,那么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在古代雙方軍隊交戰時,你有沒有好奇:雙方將軍是否會先進行單挑呢?歷史上是否有過這種情況發生呢?

拿大家熟悉的《三國演義》溫酒斬華雄舉例,先來個不知名的俞涉挑戰華雄,結果被斬;然后上一個潘鳳,結果也被華雄斬了;這時關羽坐不住了,自告奮勇前去戰華雄,結果溫熱的酒還沒涼,華雄就被關羽殺了。
華雄被殺了之后他身后的隊伍都傻眼了,接下來是沖上去還是不沖上去?反正關羽自己提著華雄的頭回去了。
問題來了,打仗打就打唄,有必要先單挑下再開打嗎?
如果單挑一方失敗就撤退的話,打仗要這么多兵干啥?湊人數嗎?本期就來扒一扒古代打仗前是不是先單挑。
首先,“古代”是個很模糊的時間概念,從先秦到清代都叫古代。在先秦的時候的確有雙方將領先單挑的這種打法,這叫“致師”,其實就是挑戰,也是先秦時期作戰的一種“禮法”(規矩)
《周禮·夏官·環人》:“環人,掌致師?!编嵭ⅲ骸爸聨熣?,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薄断墓佟⒐佟罚骸?環人,下士六人, 史二人,徒十有二人”。鄭注:“環猶卻也, 以勇力卻敵”。
這段話說明了前去挑戰的不是主將甚至連將領也不會,是叫“環人”手下的勇士們。主將畢竟是統帥,他是不會上去單挑的,如果主將單挑死了那后面的仗真的不用打了對吧。當然選勇士還是將領去“致師”,都是主將說了算。
挑戰人數可以是1人也可以派一個小隊雙方一起混戰,最后贏的一方都會因初勝增加士氣。雙方主帥在前面的混戰中也可判斷對方士兵的武力值,一旦覺得自己實力不如人那就收兵不打,減少損失。至于派多少人前去“致師”,那要看戰爭的規模了。
所以“致師”就是先秦時候的一種軍禮。

舉個例子《逸周書·克殷》:“ 周車三百五十乘,陳于牧野,帝辛從。武王使尚父與伯夫致師?!辈蚴侵赴賮砣说男£?,牧野之戰,周武王派的是姜子牙帶領百來人的小隊前來致師。
前去致師打法也不一定只有肉搏,我們看這段史料《左傳.魯宣公十二年》:楚子又使求成于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楚許伯御樂伯(許伯,御者。樂伯,車左),攝叔為右(車右),以致晉師(致師,挑戰),許伯曰:吾聞致師者,御靡旌(疾驅戰車),摩壘(挑戰)而還。樂伯曰:吾聞致師者,左射以菆(音鄒,利箭),代御執轡,御下兩馬,掉鞅而還。攝叔曰:吾聞致師者,右入壘,折馘(音國,割下死者左耳),執俘而還。皆行其所聞而復。晉人逐之。左右角之、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
這段是晉楚邲之戰中多人協同“致師”的作戰方式,有御者、車右、車左并都有分工:御者要將戰車駛得飛快;充當車右的勇士要沖入敵方營中,殺死敵人取其左耳,還需生擒一個俘虜;充當車左的的射手則要發射利箭并代替御者把持疆繩。

從有史料的“致師”記載看來,這個致師其實就是先遣隊或者先鋒隊,自然后朝開始向這方面開始演變,秦之后“致師”的記載就少了。
那么既然“致師”少了,作戰打法演變了,怎么到《三國演義》以及其他的演義中又出現了呢?
其實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晚唐之后全國又淪為軍閥割據的局面,在這樣的亂世里,武將的個人武力被推崇到了一個極高的地步,出現了大量“個人英雄主義”的將領。他們極高的武力值在戰爭往往會先單挑,或者直接沖入地方陣營大開殺戒。
《梁書》:柳仲禮在青塘,與侯景戰,槊將及景,為支伯仁斫肩,遂遁。
《隋書》:竇榮定征突厥阿波可汗,遣人謂突厥曰:"士卒何罪,但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耳。"突厥乃遣一騎挑戰,榮定遣史萬歲出應之,萬歲斬其首而還。
《北史》:魏宗室可悉陵從征涼州,沮渠茂虔令一驍將與陵斗,兩槊皆折,陵抽箭射之墜馬,恐其救至,不及拔劍,以刃戾其頸斷之。

這些武將的故事成了后代小說的素材 ,不僅武器,連作戰方式也從漢代不流行而晚唐五代卻流行都寫入了小說。隨著小說的普及,這種打斗方式也傳開了,這就是我們常見的交戰前先大將單挑,單挑后再決定后續還打不打的模式。在后來的《兵籌類要》中也記錄著,“兩陣既立,各以其將出斗,謂之挑戰?!?/p>
最后總結下,戰前單挑在冷兵器時代還是存在的。至于接不接受單挑,那就不一定了,這是根據戰爭規模,戰爭形式不同所決定的,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我個人觀點是大規模戰爭是不可能讓個人將領的單挑情況來決定后續還打不打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