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王世充的勢力范圍有限,缺乏足夠的糧草支持。而李密則擁有廣大的糧倉,儲備豐富。于是王世充提議用布匹和李密交換糧草。如果您對這段歷史感興趣,可以跟隨小編一起了解更詳細的情況。
之前,東都洛陽缺糧,許多人都失去了信心,不斷有人歸降李密。每天都有數(shù)百人逃出洛陽,投奔瓦崗軍。現(xiàn)在,洛陽源源不斷獲得糧草,人心穩(wěn)定了下來。李密見每天來歸降的人越來越少,后悔死了,隨即又下令禁止賣糧食給洛陽。
李密也有李密的困難。他的地盤內(nèi)沒有武器庫,士兵們的裝備得不到及時補充與更新。同時李密下達的戰(zhàn)斗命令越來越多,賦予的恩賜越來越少。為了招降納叛,李密對前來歸降的人很重視,待遇很高,相對冷落了老部下。漸漸地,李密在瓦崗軍內(nèi)的聲望下降了。許多將十開始抱怨李密。
618年九月,王世充覺得時機成熟,傾城而出,招李密來決戰(zhàn)。
李密倉皇應(yīng)戰(zhàn),遭到大敗,從金墉城只率萬余人逃向洛口倉。李密部將裴行儼在沖殺之中中流矢墜馬。程咬金已經(jīng)跑遠,見狀返身前去營救。他連殺數(shù)人,逼退了追兵,抱起裴行儼上馬撤退。程咬金的戰(zhàn)馬載不動兩個人,跑得特別慢,很快就被王世充軍追上。程咬金不忍將裴行儼丟下,遲疑間被一槍刺中,長槍穿胸而過。程咬金忍住劇痛,回身折斷長槍,一把將執(zhí)槍之人斬于馬下。如此壯舉,嚇得追兵紛紛勒馬遠看,不敢繼續(xù)追趕。程咬金兩人終于安全返回本軍。
李密逃入洛口倉,與守軍邴元真合兵一處,要和王世充再戰(zhàn)。李密與眾人商議后,決定等王世充的部隊渡洛河之時,半道截擊。上天不保佑瓦崗軍,李密派出去的偵察騎兵不稱職,沒有把握住時機通知李密。等瓦崗軍整軍出戰(zhàn)的時候,王世充已經(jīng)全軍安然渡過洛河了。

李密了解打不過,主動帶軍逃跑。邴元真投降,將洛口倉獻給了王世充。
在李密陣營中的蘇威也跟著投降了王世充。蘇威回到了洛陽,這里本來就是他的家。蘇威位極人臣的時候,就把府邸安在了洛陽,妻子和兒子的墓穴也在洛陽。
李密連連慘敗,部眾越走越少。他想逃往黎陽據(jù)守。鎮(zhèn)守黎陽的人
是徐世績。有人就對李密說∶"當初殺翟讓之際,徐世績差點被砍死。聽說內(nèi)傷在現(xiàn)在還沒有治好,內(nèi)心不安。您率領(lǐng)敗軍去黎陽,萬一徐世績居心不良,您就很危險了。"
李密一聽有理,放棄了北奔黎陽的打算。
當時王伯當駐守河陽,李密就渡過黃河來到河陽。
李密此時的情緒很差,對王伯當說∶"兵敗了! 這么多年來,辛苦諸君了。我今日自刎,以謝眾人。"部下都哭成一團,不敢正視李密。
李密提不起自殺的勇氣,說∶"感謝諸君一直跟隨我,我這就去關(guān)中。雖然我沒有尺寸之功,心懷愧疚,但投降李淵。諸君還能保住宣貴。"
部下府掾柳燮表示贊同,說∶"昔日劉盆子投降東漢,安享晚年。明公與唐代皇室宗族有關(guān)聯(lián),雖然不是唐代起義人員,但是在東都洛陽纏住了隋朝的主力部隊,為唐公李淵不戰(zhàn)而據(jù)京師建立了大功。"眾人也都表示同意。
李密于是西入長安,投降唐代。
李密入關(guān)之后,周邊尚聚集了兩萬精兵和文臣武將。李淵對李密主動投降,大喜過望,親自率領(lǐng)唐代百官出城相迎,慰勞再三,封李密為邢國公,拜光祿卿。
李密降唐后,黎陽的徐世績成為關(guān)東瓦崗軍殘余勢力的首領(lǐng)。瓦崗軍的殘部還控制著南起淮河,北到河北,東起黃河,西至洛陽的廣大地盤,部隊不下十萬人。這些領(lǐng)土和大軍都聽從徐世績的指揮。
徐世績面i臨著重大選擇,既可以取代李密成為二方梟雄,也可以將地盤和大軍作為籌碼投靠唐代換取富貴。他對部下說∶"這些人口土地都是魏國公(李密)的,我奉命把守而已。魏國公現(xiàn)已降唐了,我們也應(yīng)該降唐。"
有部下就建議徐世績以自己名義把土地和部隊獻給李淵,換取更大的榮華富貴。
徐世績拒絕說;"如果我直接給李淵上表納土歸降,就是利用魏國公落敗之機為自己邀功。如此行為令君子不齒。我應(yīng)該先把土地、戶籍交給魏國公,由他獻上。"
于是,徐世績派人向長安方向投降。李淵聽說徐世績派人來了,以為是向自己投降來了,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徐世績依然是以臣禮向李密上表,李密再拿著徐世績控制的大軍和土地投降。
李淵不禁感嘆道∶"徐世績真是千古罕見的忠臣與君子!"李淵感動之余,封徐世績?yōu)槿R國公,依然掌管東方瓦崗軍的殘部;并特別賜姓"李"。徐世績從此改名為"李績"(避秦王李世民的名諱,去掉了"世"字)。
李淵對留在長安的李密開始很友好,很厚待,把表妹獨孤氏嫁給了他。后來禮數(shù)就慢慢淡薄了下去。李密當?shù)墓獾撉溆质莻€虛職,沒什么實權(quán),平日里遭遇其他實權(quán)官員的刁難和"吃拿卡要"。
李密比較在山東的風光,內(nèi)心不平起來。他私下對王伯當說:"我占據(jù)洛口的時候,曾經(jīng)想任命崔君賢為光祿卿,不想現(xiàn)在自己當了光祿卿。"此時山東瓦崗軍I部出現(xiàn)了不穩(wěn)跡象,李密便與王伯當商量謀劃逃出關(guān)中,自立為王,從頭開始。王伯當不同意,但擰不過李密。

于是李密借口要去收撫山東舊部歸降李淵,得到李淵同意后,和王伯當?shù)热藴蕚鋿|出潼關(guān),回歸關(guān)東。武德元年十二月(619 年1 月)李密與王伯當行至途中的熊耳山遭到唐軍埋伏,雙雙被殺。
李密之死成為隋末唐初歷史的一大疑案。有人認為是李密等人中途造反自立的行跡非常明顯, 被唐代地方官府殺死的,有人認為是李淵一直暗中提防李密。聽說李密要回山東,將計就計,在途中安排了伏兵,一舉殺掉李密及其親信。
當時李績還握有重兵據(jù)守黎陽。 李淵派人帶著李密的腦袋去向李績說明情況。李績奏請收葬李密,讓舊主子頭身合一全尸安葬。李淵同意了,李績操辦了李密的喪事,三軍縞素,辦得很風光。李績將李密用君禮安葬在黎陽山西南五里,墳高七仞。
李密在關(guān)東地區(qū)影響很大,有一批鐵桿粉絲。在李密的葬禮上,有許多人悲傷哭泣,直至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