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詩歌中,畫與禪常常相得益彰。他巧妙地融合了繪畫藝術和禪宗思想,將空靈之美娓娓道來。在他的詩作中,畫面寧靜如禪意般深邃,空靈之美盈然流淌。通過筆墨間的流暢和意境的超脫,王維展現(xiàn)了一種超越塵世騷動的意境,讓人們領略到一種超凡脫俗的心靈之美。
大家好,我是載月君,正在參加頭條萬粉計劃。文章開始前,請您花2秒鐘的時間,給作者點個關注,如果您覺得我寫的尚可,請您給我點個贊,分享一下文章。如果您不同意我的觀點,或者給我提批評、意見和建議,也歡迎您留言或者私信我。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上,王維絕對是一顆清亮耀眼如寶石一般的恒星。
他和李白同年出生,卻和李白如同是兩個世界的人。
他和孟浩然共同代表著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的最高成就,但后世都公認他的成就更高。
在道教盛行的唐代,他卻在母親的影響之下,篤志信佛,修禪悟道,從頭到尾,都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甚至在死后,都被譽為是“詩佛”。
他精通音樂、繪畫,并能夠很好的將詩、畫、禪、樂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的意境,在詩壇樹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幟。
他的詩,總是那么的美,那么的清新淡遠,自然脫俗,每每讀起,都如賞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讓人心靜。
今天我們分享16首王維最美的五言絕句,詩參禪意,流動空靈,靜享恬靜而不落俗套的美好。
01
竹里館
王維〔唐代〕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月色之下,幽林之中,詩人獨坐于古琴之前,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只有一輪明月靜靜與他相伴。
王維工于書畫、精于音樂,在詩詞之中能把三種元素完美融合,使得詩如畫卷,美不可言。在這首詩中,“幽篁”、“深林”、“明月”是靜態(tài)的畫、“彈琴”、“長嘯”是動態(tài)的樂,動靜結合、詩畫樂結合,傳遞出“清幽絕俗”的感受,讓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
02
鳥鳴澗
王維〔唐代〕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春季的夜晚,寂靜的山谷之中,只有春桂花在無聲地飄落,月亮升起,皎潔的月光照耀驚動了棲息于山林之中溪澗之畔的鳥兒,它們不時地發(fā)出鳴叫聲。
王維寫詩,善于使用以動襯靜的手法,用動態(tài)的景物來反襯靜態(tài)的景象,從而烘托出一種更靜謐的氛圍,這一首詩即描繪了山間春夜中幽靜而美麗的景色,側重于表現(xiàn)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全詩旨在寫靜,卻以動景處理,這種反襯的手法極見詩人的禪心與禪趣。
03
鹿柴
王維〔唐代〕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傍晚時分,行走在幽靜的山谷中,看不見人影,卻能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落日把余暉灑在深林之中,斑駁的陽光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這一首詩,可謂是完美體現(xiàn)了王維的“詩中有音、詩中有畫”的高超技藝和善用對比的寫作手法,前兩句是“詩中有音”,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后兩句是“詩中有畫”,一抹余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駁駁的樹影照映在樹下的青苔上時,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強烈對比,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04
山中
王維〔唐代〕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初冬,行走在山間的小路上,路旁覆蓋著荊棘,小溪流潺潺流過,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天氣變得寒冷,紅葉也變得稀稀落落。沒有下雨,但蒼翠的山色卻濃得仿佛要潤濕了人的衣裳。
這是一幅由小溪、白石、鮮艷的紅葉、山間小路、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圖,色澤斑斕鮮明,富于詩情畫意,沒有一絲一毫的蕭瑟枯寂。全詩意境空蒙,如夢如幻,寫法從一般見特殊,達到新穎獨特的效果,詩風清新明快。
05
送別
王維〔唐代〕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夕陽西墜之時,我在深山之中送別好友,柴門關閉的時候又開始想念起他來。待到明年春草又綠的時候,親愛的朋友你還能回來相聚嗎?
王維善于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不直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以“送罷”落筆,寫冀望別后重聚,中間鋪陳的是別后回家濃稠的寂寞之情。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06
辛夷塢
王維〔唐代〕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初秋時節(jié),山谷之中,木芙蓉綻放著鮮紅的花萼。花紅白相間,團簇如火,十分絢麗。澗口一片寂靜,杳無人跡,無人欣賞,隨著時間的推移,木芙蓉花紛紛怒放,瓣瓣飄落。
王維對景物的描寫,善于抓住景物最典型的特征,并從景物中上升出一種環(huán)境氣氛和精神氣質。在這首詩中,他就以短短20個字,由木芙蓉花開寫到花落,在描繪了木芙蓉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時,又寫出了一種落寞的景況和環(huán)境。
07
書事
王維〔唐代〕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
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細雨初停,天色微陰,白天如同黃昏,懶得開院門出去行走,倒不如坐在窗前,靜觀院子里的蒼苔,在春雨的滋潤下,它們那可愛的綠色簡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來。
青苔本是靜景,它本不能給詩人以動的幻覺。經過小雨滋潤過的青苔,輕塵滌凈,格外顯得青翠。它那鮮美明亮的色澤,特別引人注目,讓人感到周圍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層綠光,連詩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點“綠意”。這是自然萬物在寧靜中蘊含的生機。
08
臨湖亭
王維〔唐代〕
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
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
炎熱的夏天,王維在亭子里等待、迎接貴賓,輕舸在湖上悠然駛來。賓主圍坐臨湖亭開懷暢飲,窗外就是一片盛開的蓮花。
這首詩將湖景、荷花、醇酒、閑情巧妙地融于一體,良辰、美景、高朋,芙蓉之嫣然,映襯游客之歡顏,人生之快哉莫過如此。詩人輕松歡快之情韻傳播于辭章,使小詩亦隨之簡明單純,在自然中寄深意,與質樸中見情趣,娟秀飄逸的意境,令人陶醉。
09
白石灘
王維〔唐代〕
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
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
清澈見底的白石淺灘,嫩綠的蒲草可以滿把采摘。一群少女住在綠水兩旁,趁著皎潔的月色洗衣浣紗。
王維的山水詩很注意表現(xiàn)景物的光線和色彩,這首詩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寫月夜的光線。它通過刻畫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潔、明亮。營造出來的意境跟《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近似,幽靜而有生氣,鄉(xiāng)村生活氣息頗濃。
10
欹湖
王維〔唐代〕
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傍晚時分,我在落日之中送別好友,洞簫聲聲哀婉悠揚飄渺。湖岸回望山川,青山白云依舊,而故人的船只漸去漸遠,我的心中一片惆悵。
這首詩和“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所營造出來的情感相似,一為山中送友人,一為湖岸送友人。洞簫聲遠,長天日暮,湖上回首,山靜云飛,一片蕭瑟哀婉的意象,烘托出離別的氣氛。詩中動靜相交,聲色間雜,無一字言情,離情卻濃郁其中。
11
紅牡丹
王維〔唐代〕
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暮春,柳絮紛飛,庭院之中萬花謝去,唯有牡丹盛開,它們的葉子碧綠鮮艷,簇簇擁立,多像一個身著綠妝嫻靜文雅的少女;那色彩時淺時深錯落有致的紅色欲滴的花片,又像少女的衣裙。人們往往只看到牡丹花的美麗,卻很少有人會想到她也會有凋零的那一天。
這首詩前兩句寫牡丹嬌艷可愛的豐姿和閑雅安靜的氣度,后兩句寫花欲凋謝時的愁怨,暗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紅顏易衰。這首詩以美人喻花,意境優(yōu)美。含蓄蘊藉,余味悠長。在用字造句上,更是煞費苦心。以“綠艷”襯托“紅衣”,使牡丹顯得嬌媚動人。作者不明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紅顏易衰,而讓花兒自愁自哀自傷自嘆,真是翻奇出新,別有一番情致。
12
蓮花塢
王維〔唐代〕
日日采蓮去,洲長多暮歸。
弄篙莫濺水,畏濕紅蓮衣。
又到了荷花盛開的時節(jié),廣闊的荷塘上,常有江南女子乘一葉輕舟游弋在藕花深處。她們撐篙的時候不敢濺起水花,害怕打濕了紅蓮花顏色的衣裙。
這首詩以細致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從景物中寫出了環(huán)境氣氛和精神氣質。前兩句寫采蓮少女的辛勤勞動,后兩句點出采蓮人的生活樂趣,筆調輕松自然,語言平淡樸素。
13
欒家瀨
王維 〔唐代〕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
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
山谷中的溪水蜿蜒曲折,深淺變化莫測。有時出現(xiàn)深潭,有時出現(xiàn)湍急流水。流水雖然湍急,但游魚歷歷可數(shù),鷺鷥常在這里覓食。
正當鷺鷥全神貫注地等候食物的時候,急流與堅石相擊,濺起的水珠像小石子似的擊在鷺鷥身上,嚇得它展翅驚飛。當它明白過來這是一場虛驚之后,便又安詳?shù)仫w了下來,落在原處。
這首詩是一出山谷鷺鷥捕魚的小品。古希臘詩人西摩尼德斯曾說:“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這話用來評價王維的這首《欒家瀨》實在是再恰切不過的了——此詩中不僅氤氳著恬靜淡雅的畫面美、流淌著空靈清幽的旋律美,文字的背后還洋溢著精妙的含蓄美,讓人讀來,直如欣賞一首精妙的音樂一般。
14
漆園
王維〔唐代〕
古人非傲吏,自闕經世務。
偶寄一微官,婆娑數(shù)株樹。
郭璞在《游仙詩》說“漆園有傲吏”,但在王維看來,莊子并不是傲吏,他之所以拒絕楚威王以相位相招,是因為自己缺少經國濟世的本領。偶然做了個漆園吏,不過是借這里寄存形骸,其實如那婆娑的樹影,精神早已超脫了。
這首詩其實是詩人借莊子自喻。詩人在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他雙追求辟世辭喧、恬淡隱逸的生活情趣,那“偶寄一微官,婆娑數(shù)株樹”的處世態(tài)度,正是詩人心理的寫照。
15
文杏館
王維 〔唐代〕
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
不知棟里云,去作人間雨。
王維于輞川園林之最高處,建造了文杏館,用白果樹木作為支撐房頂?shù)臋M木,用香茅草搭建房子的屋檐和屋頂。因為地處最高之處,那山野中的嵐霧,觸及館閣,都化作了人間的雨水。
文杏、香茅都是名貴珍稀的材料,被王維用作建筑材料,可見王維對文杏館的珍視。文杏館樸實自然的建筑風格與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高雅脫俗,充分體現(xiàn)了王維追求自然本真的禪趣和超凡脫俗的理想境界。
16
答裴迪輞口遇雨憶終南山之作
王維 〔唐代〕
淼淼寒流廣,蒼蒼秋雨晦。
君問終南山,心知白云外。
深秋,天色蒼暗,秋雨連綿,河水浩大,水勢緩慢。走到鐘南山頂,望向望向天空中的白云外,就像是離了塵脫了俗一樣,悠然自在。
這首詩寫出秋雨籠罩天地,江河水滿的景色,表現(xiàn)出詩人對終南山的向往和欲歸之情。“白云外” 暗示終南山將與此地霪水遍流的景象一定是大不相同的,那里才是作者的歸心之處。
17
南垞
王維 〔唐代〕
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
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
傍晚的時候,我從南垞踏上一葉輕舟緩緩向北垞駛去,水面升起氤氳的暮靄,盡然看不見北垞在哪里,只看到遙遠的岸上有模糊的輪廓,卻無法分辨它們是哪個村落。
王維自幼信佛,他的山水田園詩中皆充滿了濃濃的禪意,比如在這首小詩中,短短20個字,卻展現(xiàn)了超凡脫俗的襟懷。霧中行舟本是極其尋常的一件事,卻能讓他產生出對人生的思考。人生越往上走,就越是離群索居的境界,過去的熱鬧,人群的煙火,與精神境界的空靈體驗比較,顯得那么得微不足道。在人群里報團取暖,那只是生存,而非生活。遠離了喧囂了,才有世外的桃林。
歡迎您提供素材
@載月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