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不了解古代寶刀,別擔心!小編為你帶來了詳細介紹。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為什么現代寶刀很少見呢?問題出在哪里呢?
古代有很多削鐵如泥的寶刀,但現代為什么很難找到呢?這是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需求也發生了改變。古代的寶刀更多的是用于戰爭或祭祀,而現代則更多地需要實用性和安全性。因此現代的刀劍多以工具或裝飾品的形式存在。
古代提及寶刀,常用八個字來形容:吹毛斷發,削鐵如泥。

削鐵如泥的說法最早見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那青釭劍砍鐵如泥,鋒利無比。”
在各種小說演義當中,刀劍“削鐵如泥”的說法比比皆是。古代刀劍真能達到“削鐵如泥”的境界嗎?關于這一天,多年來一直存在很多爭議。
有人斷言,“削鐵如泥”只是一種夸大的修辭手法,鐵質的刀劍不可能達到這樣的強度。而且科技一直在進步,現代科技都做不到的事情,古代更不可能做到。
反對者則認為,古代能做到的事情現在還真不一定能做到。比如秦始皇兵馬俑、金字塔,還有博物館里許多無法仿造的文物,有些甚至用現代科技都無法解釋。現代人不要盲目自信,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科技文明只是古代文明發展演變的結果,而不是全部文明成果的總集合,很多東西人類過去擁有過,現在已經失去了。古代能造出削鐵如泥的寶刀,而工藝已經失傳,現代人造不出來,這也不奇怪。

從出土的古代鐵質兵器來看,古代所謂的寶刀,硬度大約相當于現代的高碳鋼,洛氏硬度在50-55之間。古代工匠通過折疊鍛打、百煉法、夾鋼等工藝,使寶刀在高硬度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韌性和抗折斷能力,使用起來殺傷力更大,更不易折斷和崩口。
然而即使用高碳鋼打造的寶刀,仍然無法像砍泥一樣隨意削斷另一把硬度較低的鋼鐵刀劍。那么寶刀“削鐵如泥”又是從何說起的呢?
在古代,寶刀寶劍是極為珍貴的物品。貴到什么程度呢?水滸傳中楊志賣刀,要價是3000貫,折合現在多少錢呢?民以食為天,我們以大米作為一般等價物。宋代一貫錢可以買1石大米,1石約合92.5宋斤,約等于現在的118斤大米。按照現在普通大米的價格2.5元一斤,1貫錢就約等于300人民幣。由此我們可以算出,楊志手中的祖傳寶刀開價3000貫錢,換算成現在大約是90萬人民幣,能頂三線城市一套房!
因此,古代不會有人蠢到故意用一把寶刀去砍另一把寶刀。即使在戰場決斗,也只會用刀背去格擋對方砍過來的刀劍。
其實古代寶刀所謂的“削鐵如泥”,削的并不是其他的鐵質的刀劍,而是鐵甲。
ka古代判斷一把刀是不是寶刀,主要看它能否破甲,在戰場上一刀削穿對方身上的鎧甲。古代的鐵質鎧甲多為“鐵葉子甲”,就是把很多鐵片用絲線一層一層地串起來,披掛在身上。這樣的鐵甲可以防御箭矢以及普通的刀劍。但是如果對方使用的是“削鐵如泥”的寶刀,就能穿破鐵甲,一刀斃命。因此古代評價一把刀是不是寶刀,就以能否破甲作為最基本的標準。

像古代著名的折疊鍛打大馬士革刀,可以輕松達到削斷鐵甲的程度,因此每一把大馬士革刀都稱得上削鐵如泥。
曾經有位刀友執拗地認為,削鐵如泥就應該是輕松把另一把刀砍斷。于是他用造價昂貴的大馬士革刀去砍另一把普通高碳鋼制成的小刀,最后落得兩敗俱傷。
我們曾對自己的刀做過測試,經過折疊鍛打的上等大馬士革刀,硬度可以達到洛氏60左右,并保持很好的韌性。用這樣的寶刀別說是破甲,就算真的去劈砍普通的家用刀(一般硬度50-55),也能輕松地在普通刀上砍出豁口,而大馬士革刀大概率不會有明顯的損傷。但是這樣的對砍僅限于性能測試,我們并不能奢望一把大馬士革刀經常砍高硬度的鋼鐵而每次都毫發無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