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古代城墻很感興趣,那么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詳細的文章供參考。在古代,沒有像現在使用的水泥這樣的材料,那么是什么讓古人修建的城墻屹立不倒長達600年呢?他們又使用了哪些材料呢?
啊啊啊,水泥,你是一個多么神奇的物品!有了你,人們能夠建造出城墻,屹立多年仍然堅挺,牢固,堅不可摧,眾生浩嘆!水泥,可真是現代化一個必不可少卻又十分偉大的發明!
既然水泥能夠建造出城墻,可是,古時沒有水泥,卻為何也有城墻?說不好聽一點,古時的大多數建筑竟比當今的還要牢固?為啥?您看看古人用的是啥原材料!
在1357年,明代皇帝朱元璋接受了謀臣的建議“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也算開明,覺得謀臣說的有理,于是采納之,將高高的城墻,一座又一座地建筑起來。這樣,南京明城墻于1366年動工,歷時28年,于1393年完工。
據說,修建這座城墻動用了諸多力量,差不多的壯漢都投入到了此次建設中,28萬民工,3.5億塊城磚,建成了如此之久,它成了目前來講,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保留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墻。

計算一下,如今2021年,距離1393年,過去了多久?
六百多年!
一座城墻,能保留六百多年且完好無損,屹立不倒,堅不可摧,古人是用了啥技術?里頭究竟有啥魔力?提起底,還是原材料的功勞。
原材料用的是啥?現代人可舍不得用了。
那就是糯米。當時那個年代,可是沒有水泥混泥土的,但是,聰敏智慧的古人選擇用糯米、熟石灰與石灰巖混合而制成了特殊的混泥土,這種土,十分黏稠,故而使得明城墻歷經六百多年仍然完好無損,不曾變質而受傷損害。
明代有一奇書,名為《天工開物》當中工整地記載著:
灰一分入河砂,黃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勻,經筑堅固,永不隳壞,名曰三合土。
由此觀之,古人善于動腦,能夠制造出優質的水泥混泥土,即便是科技發展飛快的當今,恐怕也難以匹及。

話說回來,糯米是一種農作物,它的價格還是高昂的,今人肯定是舍不得拿它用于城墻建設的。
而古時也就只有君王修建城墻時,才能如此大規模地用到糯米。當初,明城墻修建時,用了諸多糯米,這給老百姓造成不小的壓力。
事實上,最早使用糯米建設城墻的,并非朱元璋,最早或許可以追溯到公元1500年前,當時,人們將糯米、熟石灰、石灰巖混合在一起,制成漿糊,稱“糯米砂漿”,主要用在建造陵墓、寶塔、城墻等大型建筑物身上。這也是古時那些大型建筑物,歷時多年,卻仍然堅固的原因。

秦始皇一統了六國,修建了萬里長城。這個長城歷經了千年卻仍然屹立不倒,堪稱奇跡!但它當中也是應用了糯米這種原材料。
糯米,真是個寶貝!
雖說,君王下令投放大量糯米用于建設中,給老百姓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但古人的這種智慧與勤勞,我們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的。對于古時建筑技術之先進,我們應當自豪,佩服,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