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曹孟德,字孟德,世稱曹操,是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歷史學家對曹操的評價各不相同,有人將他視為忠臣,有人則認為他是奸臣。曹操之所以獲得許多人的認可,是因為他在亂世中能夠保持軍事和政治的穩定,同時又有出色的才能和領導能力。
大家好,這里是柳絮說,趣說歷史,還原歷史真相
你可以說曹操是一個竊國者,但他絕對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曹操在中國歷史上是比較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認為他挽救了大漢,是大漢的“救世主”,所以他是忠臣,但更多的人認為他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是一個大大的奸臣。
在羅貫中的筆下,曹操是一個陰險狡詐,好弄權術,殘暴不仁,嫉賢妒能,老謀深算的奸臣形象,在小說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其死后他的兒子曹丕?又代漢稱帝。

“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千秋功罪,譽滿天下,謗亦滿天下。”也正是因為這樣曹操的形象在明朝之后就逐漸的被固定為“奸臣”的形象。
但在真正的歷史上曹操到底是一個怎么的人呢?他到底是奸臣還是忠臣呢?
據《讓縣自明本志令》記載汝南的許紹曾經這么評價過曹操,稱他是“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意思是“曹操若生活在漢朝和平的年代則勢必會是一個能夠輔佐皇帝治理天下的能吏,但是若在亂世他則必將成為擾亂天下,弄權欺世的梟雄”。
很明顯曹操是生活在一個亂世的年代,在這個年代皇帝昏庸、朝廷無能、官員腐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那么曹操注定做不了能臣,只能做“一代奸雄”。
那么對于中華民族,曹操的功勞不可謂不大:
平定羌虜、掃滅烏桓、壓制匈奴、降伏鮮卑,讓中華民族在漢末亂世也不至于讓外族入侵,若沒有曹操,則勢必“五胡亂華”的情景將提前在漢末發生,可以說有這樣的功勞,曹操絲毫可以媲美那些大一統王朝里任何的一位明君。
但曹操在有些做法上的確有點類似于“奸臣”的做法:如在兗州牧任上,屠戮徐州各城數十萬百姓,司空任上,官渡戰后坑殺七萬降卒,這些可以說都是曹操一生難以抹去的罪責。
還是要說,任何一位歷史人物都要在正反兩方面來評價。
曹操對于漢王朝來說他注定將是一個“竊國者”,是一個奸臣,在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局面下,曹操的某些做法也是順應時代潮流。
簡單地說“曹操的忠是對天下人,而不是對漢朝”,可以說曹操絕對是天下人的忠臣。
#奇妙知識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