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zhàn)成就了秦國名將——殺神白起,但也讓趙國的趙括背上了“紙上談兵”的罵名兩千多年。然而,這個結論并不完全準確。事實的真相并不只是因為趙括的無能。如果您感興趣,可以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首先,參與這場戰(zhàn)爭的是秦、趙兩國。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后便一步步成為兵強馬壯的超級大國,有兵甲100萬之眾和巴蜀、漢中兩大糧倉作為保證,成為西方的老大,一直想吞并其他六國一統(tǒng)天下。
趙國,原本在戰(zhàn)國七雄中實力不算最強,地理位置不如南方的楚國可攻可守;財力上比不過東方齊國;而我國梗死有鐵甲步兵,所向披靡;只比燕韓兩國稍強。但是趙國的武靈王志向遠大,率先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進行徹底的軍事改革,使趙國的軍事力量迅速崛起,有一躍與秦國共爭天下之意。
戰(zhàn)國后期,秦國的獨步天下,為趙國所阻,變成了兩強爭霸。但是由于秦國變法比較早,所以發(fā)展比較完善,還有漢中和巴蜀的糧草支撐,所以趙國還是遜與秦國。長平之戰(zhàn)的勝負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兩國國力、外交、政治、國君以及臣子之間的較量。
韓國本以打算把上黨割讓給秦國,以討好秦國。而上黨軍民主動投靠趙國,韓國國君覺得你趙國不費一兵一卒得到這么一大片土地,樂得看熱鬧。魏國。長平之戰(zhàn)前,魏國的河西、河東、河內(nèi)之地盡失,被秦國壓得動彈不得。
國力方面商鞅在秦國“廢井田,開阡陌”,頒“懇草令”,擴大面積,使當時秦國每個勞動力負擔的耕地,比關東諸國高出一倍,在同等條件下能生產(chǎn)出更多的糧食。簡單來說商鞅變法后的秦國人只需要做兩件事種地、打仗。秦國完全是一個戰(zhàn)爭機器。
秦國當時國君秦昭襄王已經(jīng)執(zhí)政四十七年,相反。趙國國君剛即位沒多久。趙國國君完全可以派遣使臣求援,向各國求援。趙括并非后人所說只會紙上談兵,而是有勇有謀,長平之戰(zhàn)戰(zhàn)術上沒有錯誤,最大的錯誤出在戰(zhàn)略上的誤判與秦趙國力之間的差距。
其一;廉頗守城時因為深知秦趙兩國實力差距所以對于秦軍一直采用守時,拒不出站,秦軍每次出征都無功而返,趙括上臺之后年輕氣盛放棄守時采用主動進攻的方式,結果秦軍秘密換將(白起接任前線總指揮),趙括未能察覺,被秦軍包圍。
其二;意識到趙軍被秦軍保衛(wèi)之后趙括并沒有像后世所說驚慌失措,因為當時秦趙兩軍實力相當,趙括相信秦軍未必吃的了自己,迅速組織反擊,并幾次打退秦軍,在戰(zhàn)事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更是身先士卒沖在前線而非拼命逃跑。
其三;其實情況和剛開始趙括預想的一樣,秦軍沒有實力一口氣吞下如此大規(guī)模的趙軍,逐漸難以支撐,但秦王迅速從秦國征調更多的軍隊,舉全國之力,圍攻趙括,此時雙方力量開始傾斜,而趙國國內(nèi)以沒有實力救援趙括。
其四;久久被圍而不能突圍趙軍,糧草斷絕,趙括雖再三努力依舊無法組織去有效的力量,最終突圍失敗,被秦弩射殺。
趙括最終敗于長平非戰(zhàn)術不行,不夠勇猛,然太過年輕雖飽讀兵法,但戰(zhàn)爭經(jīng)驗不足,深陷秦軍包圍,秦趙兩國實力差距明顯無量救援也是主要原因。此戰(zhàn)秦軍雖勝,但軍事實力也是元氣大傷,這一點從后來的圍攻邯鄲的失敗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