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泰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嶺南麓,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墓。在大唐開元盛世中,唐玄宗以其雄才大略、寬厚仁愛的治國理政,開創了一代繁榮昌盛的盛世。唐泰陵作為他的陵墓,不僅是他一生功績的見證,更是對他統治時期的象征和紀念。這座宏偉壯麗的陵墓,見證了唐玄宗帶領大唐帝國走向繁榮輝煌的歷程,也承載著那個時代的文化和歷史底蘊。
今天說的主人公名氣很大,幾乎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就是大名鼎鼎娶了兒媳婦楊貴妃的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9月8日-公元762年5月3日),公元712年至公元756年在位,在位45年之久,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唐泰陵位于蒲城縣東北的金栗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墓,《大唐新語》中記載:“玄宗常謁橋陵,見金粟山有龍盤鳳翔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寶應初,追述先志,而置山陵焉。”也就是說,泰陵所在的金粟山是唐玄宗李隆基生前為自己挑選的墓地。但是,唐玄宗去世的時候,經過“安史之亂”的唐朝,已經失去了曾經的輝煌。部分地區的戰爭仍在繼續,百姓流離失所,兩京破敗不堪,社會一片混亂,再加上唐玄宗駕崩僅十三天之后他兒子唐肅宗也去世了,兩座帝陵同時修建,無疑給當時戰爭吃緊的唐政府雪上加霜。

唐泰陵全景
唐玄宗李隆基親手將大唐王朝推向極勝的巔峰,他又把唐王朝推向幾致覆亡的深淵,是唐朝歷史轉折重要人物,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力大不如從前,中央政權也削弱了。所以唐泰陵的規模比起他父親的陵墓明顯小了很多,是因為玄宗駕崩時唐朝國力已大不如前了。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是大唐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開創了“開元盛世”,這也是大唐的巔峰,后半部分開始昏庸無能,引發了安史之亂,自己也稀里糊涂的成為了太上皇。
710年,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推舉父親李旦第三次登上皇位,712年,李旦禪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在位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在位后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后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由盛轉衰埋下伏筆。
泰陵國家文保碑
泰陵的陵園平面略呈方形,東西1.68公里,南北1.7公里,四面各辟一門,以“四神”命名。在南側的朱雀門外,有一條400多米長的神道,兩側有34對精美的石刻,自南而北,有34對文臣武將及獅馬石像,依次為華表、翼馬、鴕鳥、仗馬、文武翁仲等
泰陵神道
泰陵翼馬
雖然泰陵經過多次破壞,但依然有三十四對石刻,見證了千年歷史,它們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
泰陵武將牽馬
泰陵石翁仲
泰陵石翁仲歷經一千余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
泰陵殘馬
唐玄宗也是著名的唐朝的三宗之一,唐朝三宗分別是唐太宗,唐玄宗,唐憲宗,唐太宗朝營造了唐代第一個政治經濟文化高峰期貞觀之治;唐玄宗一朝更是創造出了唐朝,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高峰開元盛世;唐憲宗晚唐時期身處安史之亂以后藩鎮割據的亂世,力主改革弊政,選賢任能,大力削藩,形成了晚唐時期的政治高峰元和中興。
朱雀門遺址
泰陵神道上這些石像生,武將的石像都是胡人而非漢人,長著一臉的圈臉胡,而文臣倒是斯文的漢人模樣。可能是比喻李隆基把大唐軍隊交到了胡人手中,才讓處心積慮的安祿山有了可乘之機,最終釀成了安史之亂的大麻煩,唐朝失去了開元盛世,讓唐玄宗李隆基丟掉了李玉環,更差點斷送了大唐王朝。
朱雀門遺址
神道北側的盡頭,蹲著兩尊石獅子,這里是的朱雀門遺址。在陵園的四座門之外,均擺放著一對石蹲獅,它們忠誠地守衛著這座皇陵。此門內為泰陵的核心區域,象征的是唐長安城中的宮城。目前,朱雀門內種植著大量的柏樹,郁郁蔥蔥,顯得莊嚴肅穆。
泰陵核心部分
經過朱雀門來的泰陵的核心部分,一直向北就到金栗山玄宗地宮。
清朝石碑
山陵的下方,豎立著一塊石碑,是立碑狂人清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所立的“唐元宗泰陵”碑。這里要問,唐玄宗為什么被寫成了唐元宗呢,這是清朝以后康熙皇帝的名字叫做愛新覺羅玄燁,乾隆朝要避諱,所以畢沅才將玄寫成了元。
畢沅落款
唐玄宗對皇權極為眷戀。公元737年,他懷疑前太子李瑛有篡奪皇位之嫌,于是就在一日之內連殺了包括李瑛在內的三個皇子,手段之狠戾讓人不寒而栗。然而安史之亂出逃這一次,在被迫賜死楊貴妃,以及自己生命收到威脅時,唐玄宗不得不被動退位,盡管內心不爽,但還是很快接受了事實。
當時唐玄宗雖落難逃至四川,可作為一名在位四十多年的天子,他對全國上下依然有很強的影響力,如果唐玄宗不接受李亨先斬后奏的舉動,那么唐帝國必然會陷入進一步動蕩之中。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唐玄宗最終選擇了徹底退出。
公元756年8月16日,唐玄宗以皇帝身份發布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道詔書,宣稱以后他發布的公文不再稱詔書或敕令,而稱“誥”。所有軍國大事一律交由皇帝李亨裁決,事后再向他奏報。至此,唐玄宗李隆基的時代正式謝幕。
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寶應元年(762年)病逝于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于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可惜泰陵合葬的,不是傾城傾國的楊貴妃,而是元獻皇后楊氏。元獻皇后是唐肅宗李亨的生母。
楊貴妃墓
唐代帝王陵寢都有很多的陪葬墓,向唐太宗李世民有190余座陪葬墓,唐高宗李治有17座陪葬墓,但是泰陵卻只有一個高力士的陪葬墓,有人說是唐玄宗的高壽,臣子都死在他的前面,只有高力士是玄宗死后才去世的;也有人認為這是唐玄宗盡孝道的結果,他不愿意以自己為中心建立陵區,而是想和他的兄弟姐妺一樣侍奉他的父親。
背景
泰陵歷盡千年風霜雨雪依然屹立在金栗山,想想當年的意氣風發唐玄宗,是何等的偉略開創了世界以大唐王朝為中心的開元盛世,想想當時在長安帝都里他坐在大明宮宣政殿享受著萬國來朝時的滿足,而今的他,枕山而臥,一捧黃土,孤零零的述說著一個王朝的蒼涼。
邂逅唐泰陵,邂逅一段歷史,邂逅滄海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