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后晉高祖,是五代十國時期后晉的開國皇帝。他曾經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這個決定對后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如果你對這段歷史感興趣,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公元936年,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立國為帝,國號為晉,與此同時另外一件影響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大事也即將發生,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是日,即皇帝位。割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云、應、寰、朔、蔚十六州以與契丹,仍許歲輸帛三十萬匹。此即為歷史上著名的割讓燕云十六州事件。石敬瑭的割讓土地,輸送歲幣本已讓人不齒,誰知更讓人痛恨憤懣的事還在后邊,石敬瑭為了完全獲得契丹的支持在以上兩件賣國求榮的基礎上更是恬不知恥的稱比他小十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己為兒皇帝。
石敬瑭的這種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行徑,連自己的親信也即后漢的開國皇帝劉知遠都看不下去,直接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然而此時的石敬瑭早已被權力迷失了自我,不管不顧,繼續一意孤行。如此后晉雖然建立了,但卻為中原王朝埋下了難以估量的苦難,這種苦難直到400多年后的明朝才化解。為什么會這樣說呢?

因為燕云十六州對中原王朝太過重要了,燕云十六州指的是在中國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為中心的十六個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區。
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自然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對中原王朝而言,燕云十六州就是王朝北方的門戶,燕云十六州再往北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長城,長城最直觀的功效就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燕云十六州的位置剛好與長城連接起來成為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與前沿。如此對中原王朝重要的北方門戶同樣也是游牧民族覬覦的重點,因為對游牧民族而言,一旦占有燕云十六州,阻礙他們入侵中原的天險不在,他們進可攻于前,退可守于此,完全立于不敗之地。
石敬瑭的割讓遼朝大喜卻讓中原王朝苦不堪言,自從燕云十六州丟失之后,歷代的中原王朝統治者也曾想過用各種方式來收回,其中后周世宗柴榮最是簡單粗暴,直接以武力的方式來解決。

公元959年,在準備妥當之后,柴榮親率大軍北伐遼國,取道滄州北上,率步騎數萬直入遼境。至寧州,遼寧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后,領兵水陸俱下,至益津關,守將終廷暉舉城投降。至瓦橋關守將姚內斌以城降;遼莫州刺史劉楚信舉州投降。之后一路高歌猛進,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收復三州三關,正當柴榮準備乘勝收復幽州之時,病痛找了上來,柴榮突然病重,不得已,只能班師回朝,誰曾想這也是之后幾百年中原王朝離收回燕云十六州最近的一次,當然這是后話。
柴榮病故后,趙匡胤黃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此時的中原王朝在之前后周世宗柴榮的整合下雖有統一的趨勢,但畢竟只是初步的規劃,夢想離現實還差一步。趙匡胤稱帝后沒有改變柴榮當初的設想規劃,而是依舊延續之前的策略,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戰略來完成王朝一統。
不過在具體對待時趙匡胤又有自己的考量,比如在面對后晉時被割讓的燕云十六州,趙匡胤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深知此時宋朝還不是遼朝的對手,趙匡胤曾言:“今之勁敵,惟在契丹,開運以來,益輕中國。”雖然在軍事上無法與遼朝相抗衡,但趙匡胤并沒有放棄曾被割讓的燕云十六州,他想到了以和平贖買的方式收回燕云十六州。

具體操作就是設置“封樁庫”,何謂“封樁庫”?就是在平定南方各國后將各國財富收歸其中,并將每年財政收支的盈余部分存入。等到財富達到一定的數量后向遼國贖回燕云十六州,如若遼國不同意的話,就用這些錢財募集武士,以武力方式來收復。
可惜趙匡胤的設想很美好,但在還沒付諸行動時,趙匡胤便突然崩逝。之后趙光義即位,在平定南方各國和北漢之后,趙光義采取了激進的策略,不顧群臣反對,也不做休整直接北伐想去收復燕云十六州,結果在高粱河之戰中,宋軍慘敗,趙光義受傷,狼狽的乘驢車逃跑。
回去休整之后,趙光義不甘失敗,在雍熙年間又組織了一次雍熙北伐,結果不盡如人意,反而遼國開始咄咄逼人,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宋朝的策略也由之前的戰略進攻轉變為戰略防守,后來在宋真宗時期更是被迫簽下城下之盟——澶淵之盟,在此情況下收復燕云十六州成為了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此夢直到明朝初年才轉化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