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唐朝建立之初,李世民是如何挽救河東局勢的嗎?那就和感興趣的讀者一起跟小編來看看吧!
公元617年,李淵起兵僅半個月,長安就落入李淵手中。
這份勝利,著實來的有點驚喜。
因為進攻順利,李淵將戰(zhàn)線迅速推進到洛陽、河東一帶。

然而,他沒有想到多處分兵險些讓他遭受滅頂之災。
這一年,曾經的洛陽霸主李密被王世充反手兩個大嘴巴子打回原形,李密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李淵準備沿著東線進攻王世充占據的洛陽。
這種關鍵時刻,李元吉從太原傳來消息:
太原失守!
劉武周帶領軍隊突襲太原之后,一路南下,接連攻克太原、西河、平遙、介休、離石、晉州、澮州、絳州,前鋒軍隊直逼黃河渡口龍門。
這個消息傳到長安時,人心惶惶,大業(yè)未定而后方崩塌,這對于剛剛攻占長安不久的李淵而言,無疑是一場噩夢。
強敵侵逼,李淵決定將河東的所有兵力全部西撤至黃河西岸邊,憑借黃河天險防御劉武周的大軍。
這個被動防守的計劃,得到了多數人的同意。
除了一個人。
---李世民。
李世民對于李淵這套被動防守的方案極為反對。

因為此時劉武周的兵力還沒有跨過黃河,其河東南部地區(qū)也大多掌握在唐軍的手中,主動撤出河東戰(zhàn)區(qū),全面防守黃河西岸,無疑意味著將河東拱手想讓。
渡河困難不僅針對劉武周,如果唐軍日后想要進入河東,同樣要面臨渡河這個問題。
李世民力排眾議,最終他親自領兵進入黃河東岸,防御劉武周的大軍。
李世民帶領大軍從龍門迅速渡過黃河,在附近安營扎寨。
當時永安王李孝基還在河東苦苦堅守。
劉武周南下一路順利,呂崇茂招募義兵積極響應,和李孝基在夏縣展開惡戰(zhàn)。
劉武周下令讓先鋒將領宋金剛馬上馳援,盡早解決河東戰(zhàn)事。
宋金剛派了誰去呢?
---尉遲敬德、尋相。
這兩人是宋金剛最信賴的武將。
他們引兵進抵夏縣,李孝基被活捉,其余士兵全部被活捉。
尉遲敬德等人在享受這場勝利果實的時候,李世民派出部將秦瓊、殷開山突然襲擊,抄其后路,尉遲敬德戰(zhàn)死一千多人馬,僥幸逃走。
這是李世民在戰(zhàn)場中的第一次突襲。
更可怕的突襲還在后面。
尉遲敬德成為宋金剛手下最忠實的救火隊長,他戰(zhàn)敗回到宋金剛大營后不久,宋金剛有派遣他前往蒲坂津增援王行本。
李世民得知這個消息,嘴角露出了一絲微笑。
他知道,他的機會又來了。
既然尉遲敬德不長記性,他就得強化一下尉遲敬德的記憶力。
當天夜里,李世民挑選了三千騎兵準備親自突襲尉遲敬德。
只是,這一次李世民并沒有在尉遲敬德返回途中突襲,而是提前在他馳援的路上實行突襲計劃。
尉遲敬德、尋相再度戰(zhàn)敗,全軍覆滅,只有兩個光桿司令逃走。
李世民在河東一帶兩次突襲勝利,總算穩(wěn)定了河東局勢,劉武周下令讓先鋒將領宋金剛停止進攻。
李世民和宋金剛展開了軍隊對峙。
兩軍對峙,軍糧是生命線,李世民鐵了心的要等宋金剛主動撤退。
他一直在等。
他在等一個合適的機會。
終于,宋金剛選擇放棄對峙,下令讓宋金剛負責殿后,所有軍隊從河東地區(qū)撤離。
李世民收到前線消息,馬上帶領軍隊狂飆奔襲,拼了命的追擊宋金剛。
大軍整整奔襲一百五十公里,李世民終于追到了宋金剛。
兩軍在靈石展開對峙,宋金剛再度戰(zhàn)敗。
第二次撤退展開。
宋金剛引兵撤退至介休,終于停止了撤退的步伐。
他對李世民恨得咬牙切齒,這小子太不是東西,哪有這么打仗的?
他將后撤的軍隊全部屯集在介休一帶,增設兩道防線,阻止李世民繼續(xù)追擊。
宋金剛:引兵守護外城
尉遲敬德、尋相:引兵守護內城
兩軍剛剛交戰(zhàn),李世民讓李世勣帶領主力正面進攻,自己又使用出了超級必殺技。
---突襲。
宋金剛的外城軍隊與李世勣廝殺時,李世民帶領一支軍隊突然繞到了宋金剛的后方。
宋金剛后方軍隊大驚,瞬間大亂,士兵們四散逃亡。
尉遲敬德、尋相投降李世民。
在晉陽大后方的劉武周眼看大勢已去,最終選擇撤離太原,北上進入突厥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