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唐代著名詩人,其先祖是北周貴族,其籍貫推測為陜西長安(今西安市)。據史料記載,王維的曾祖父王叔英曾在北周時期出任高唐郡太守,在政治上頗有聲望。王叔英的孫子王維,以其優美的詩歌和深邃的哲理聞名后世,被譽為“詩仙”。王維的詩作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寄情于自然之美,表達了對人生和世界的深沉思考。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籍貫,因為《舊唐書》《新唐書》本傳記載有誤,導致王維的籍貫出現了兩種不正確的說法,或云今山西祁縣,或云今山西永濟市。
《辭源》王維條:“唐太原祁人。”
《辭海》王維條:“先世為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其父遷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
《辭源》《辭海》的依據,均源于《舊唐書》。
王維兄弟五人,王維為長,官至尚書右丞;其弟王縉,官至宰相。兄弟二人在《舊唐書》《新唐書》中均有傳。
《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人。父處廉,終汾州司馬,徙家于蒲,遂為河東人。”①
《舊唐書?王縉傳》云:“王縉字夏卿,河中人也。少好學,與兄維早以文翰著名。”②
《新唐書?王維傳》沒有記載其籍貫情況。
《新唐書?王縉傳》:“王縉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后客河中。少好學,與兄維俱以名聞。”③
《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其父王處廉、祖父王胄、曾祖王知節、高祖王儒賢,為太原王氏的分支河東王氏。
按照《舊唐書?王維傳》的說法,王維一家是在其父王處廉時“徙家于蒲(州)”。而《舊唐書?王縉傳》直接記載“河中人也”。兄弟二人的籍貫表述不一致。
《新唐書?王維傳》沒有記載其籍貫情況,《新唐書?王縉傳》記載其籍貫:“本太原祁人,后客河中。”這和《舊唐書?王維傳》的說法相仿。
而在《新唐書?宰相世系》中,王維一家從其高祖王儒賢時就已成為河東王氏。但根據有關碑刻資料,王維祖上遷居河東的時間并非始于其高祖王儒賢,而是早在王維的十七世祖王卓時。
因為西晉末年戰亂,王卓去世后無法歸葬太原,便葬于河東猗氏縣,王卓的部分后裔從此定居河東,由太原王氏發展為河東王氏。由此推算,到王維這一代,王維祖上遷居河東的時間已有近400年了。可見,《新唐書》有關王維兄弟的籍貫記載也不全面。
唐貞元十七年(801),王維的遠房侄兒、虢州刺史王顏為其十八代祖王卓立了一通神道碑,碑文全稱《追樹十八代祖晉司空河東太守猗氏侯王公神道碑并序》(簡稱《王卓碑》),由華州刺史、唐代篆書名家袁滋篆額,書法名家韋縱書丹,原碑今尚在山西臨猗縣。
碑文云:
······屯,河東太守,征西大將軍。屯生卓,字世盛,歷魏、晉,為河東太守,遷司空,封猗氏侯,夫人河東裴氏,父仲賢,任雍州牧。卓翁年七十九薨于河東,時屬劉聰、石勒亂太原晉陽,不遂歸葬,葬河東猗氏縣焉。隋析猗氏為桑泉縣,今司空冢墓在縣東南解古城西二里,至今子孫族焉。自古太原鄉也,亦猶潤州上元縣有瑯邪鄉。后魏定氏族,僉以太原王為天下首姓,故古今時諺有鼎蓋之名。蓋謂蓋海內甲族著姓也。我卓翁葬河東,生孫成族,間生將相,而太原之望獨不鼎蓋河東著姓乎?
······猗氏房:右丞維叔,左相縉叔,俱偉文曜世。
又云:
河東王承太原顯望久矣。
歷史上擔任過司空一職的王卓是東漢順帝時人,他在陽嘉三年(134)擔任司空,永和二年(137)去世④,與碑文所說的西晉末年的王卓在時間上相差了170多年。
初唐楊炯撰寫的《瀘州都督王湛神道碑》也涉及王卓其人:“公諱湛,字懷元,太原晉陽人也。十一代祖卓,晉給事中。母常山公主,河東有湯沐邑,因家焉,葬于長壽原,故鄉有太原之號。”⑤
王湛生于579年,王維與王湛相差六代人,王湛稱王卓為十一代祖,在時間上也吻合。陳子昂撰寫的《申州司馬王府君墓志》也涉及王卓遷居河東一事:
“君諱某,字某,其先太原人也。······晉有渾、祥,功格帝室;魏至慧、龍,為貴種矣。十二代祖卓,晉常山公主子也。始公主湯沐邑在汾陰,永嘉淪夷,不及南渡,因樹枌槚而結廬焉,卒葬于長壽原,至今鄉有太原之號也。······父湛,唐虞部郎中,荊州大都督、司馬,商、壁、鄜、許、冀五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瀘州都督。”⑥
陳子昂所說的王府君,是楊炯所述王湛的兒子,所以稱王卓為十二代祖。看來西晉末年葬于河東的太原王氏后代王卓確有其人,只是其官職不是司空,而是給事中。
據《晉書》載,西晉時任給事中、其母為常山公主的王卓,是出身于太原王氏的名臣王渾的孫子,司馬昭的女兒常山公主嫁給王渾的兒子王濟,王卓是王濟的庶長子。⑦
由此看來,始于王卓的河東王氏與太原王氏有直接的血緣關系。按照碑文的記載,結合楊炯的《瀘州都督王湛神道碑》和陳子昂的《申州司馬王府君墓志》,王卓是西晉常山公主的庶長子,因為公主的湯沐邑在河東,王卓在“永嘉之亂”時正好居住在河東,來不及南渡,便“樹枌槚而結廬”,定居河東,去世后葬于河東。
王卓的后代為了記住他們是太原王氏之后,便把定居的地方稱為“太原鄉”,這一地名在陳子昂撰寫墓志時還沿用著,一直用到永泰元年(765)。
從王卓定居河東的背景、時間、為官經歷來看,楊炯、陳子昂的說法與《晉書》記載相符,更合乎情理。
而王顏的《王卓碑》,王卓定居河東的時間上無問題,但其官職和人物關系不合情理,以致后來有人懷疑《王卓碑》是偽作,不知當時王顏為何要把東漢王卓的“司空”帽子戴在西晉王卓的頭上。
王卓的部分子孫在河東一帶繁衍,到王維時,已傳至十七世,時間上也是吻合的。
碑文記載,河東王氏又發展為桑泉房、猗氏房、虞鄉房等幾支。《山右石刻叢編》考釋《王卓碑》曰:“王縉兄弟河中人,以碑考之,則河中猗氏人也。”⑧
王卓所葬的河東猗氏縣,到隋代開皇十六年(596)分為猗氏縣、桑泉縣,王卓墓園在桑泉縣(天寶十二年,753年改名臨晉縣)東南,即今臨猗縣臨晉鎮東南的城西村,《王卓碑》現在城西村之西200米。
定居在王卓墓園附近的王氏后裔被稱為河東王氏“桑泉房”;
定居在桑泉縣之東猗氏縣(今臨猗縣城附近)的河東王氏后裔被稱為河東王氏“猗氏房”;
另一支河東王氏后裔定居于南邊的虞鄉縣(今永濟市虞鄉鎮),被稱為河東王氏“虞鄉房”;
還有一支王氏后裔定居于蒲州,被稱為河東王氏“蒲州房”。
根據碑文的敘述,王維兄弟屬于河東王氏“猗氏房”。
立于798年的《中條山靖院道堂銘并序》,現存山西芮城縣城隍廟碑廊,該碑由王顏撰文,袁滋書丹。
碑文中也敘述了太原王氏的分支發展為河東王氏的有關情況:
“泰(太)原王顏,字復元。十八代祖卓,晉司空、河東泰(太)守。薨,會劉、石二羯陷泰(太)原晉陽,遂葬桑泉縣,至今子孫族焉。自古泰(太)原鄉也,公私譜牒因望河東,今為河東王也。”
《全唐文》收錄大歷十四年(779)臨晉縣的《太原鄉牒》。⑨
永泰元年(765),因為人口減少,政府將臨晉縣的太原鄉并入解城鄉。“太原鄉”一名對于河東王氏來說有象征意義,以王顏為代表的河東王氏后裔便在大歷十四年提出恢復太原鄉的申請。
牒:縣符稱,得前同州郃陽令王顏狀:
鄉名太原者,本因遠祖屯,屯生卓。屯漢末為冀州刺史。卓在晉為司空、河東太守,薨時屬劉聰、石勒亂太原晉陽,不遂歸葬。屯冢今在猗氏縣西次郭門外,卓冢在臨晉縣東南解故城二里,子孫因居河東,公私譜牒,遂著河東郡望。子孫始居之地,名太原鄉。又按天后朝拾遺《陳子昂集》有《申州司馬濟翁墓志》,云葬于長壽原,至今鄉有太原號也。又按唐《衣冠譜》,第是開元初敕柳沖修撰,載廣州都督元、幽州都督壽陽公方平更稱太原王氏。頃屬羯胡逆亂,百姓逃去。永泰元年,縣司遂廢省前件鄉,并人戶入解城鄉。顏等今屬孝理之時,宗望將墜,逢時不舉。后嗣何知望?請復立太原鄉名,且廢解城之號。如解城古城臨□□假鄉標,若太原名之不存,則宗無所據。伏請詳覽。如蒙矜允,仍望各牒諸縣宗人知者。
大歷十四年(779)四月十五日,臨晉縣行文批準了王顏等人的申請,恢復了太原鄉的名稱。
王顏等王氏后裔鄭重其事地申請恢復“太原鄉” 的地名,是因為當時公私譜牒皆“著河東郡望”,沒有了“太原鄉”這個紀念性的地名,后代面臨著“宗望將墜”。為了讓后代知道他們雖然以河東為郡望,但源自“甲族著姓”太原王氏,所以很有必要恢復“太原鄉”的地名。
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從765年裁撤太原鄉后,當地的王氏后裔人口繁衍較快,超過了原解城鄉的人口數量,王氏后裔覺得應該為“太原鄉”正名。
從《太原鄉牒》的內容來看,《王卓碑》的撰寫者王顏是河東王氏的“桑泉房”后裔,與王維不是一支。
王顏在779年向臨晉縣衙提出恢復太原鄉的申請,得到批準。798年,王顏此時已經晉升為虢州刺史,他先在《中條山靖院道堂銘并序》中對河東王氏居住地“自古太原鄉”進行簡單記述。
801年,王顏專門刻立了《王卓碑》,實際上是對大歷年間恢復太原鄉名稱的紀念。王顏沒有在779年以郃陽縣令的身份刻立《王卓碑》,而是在801年以虢州刺史的身份為先祖立碑,也有光宗耀祖的意思。
該碑由韋縱書丹,河東地區的《大唐河東鹽池靈慶公神祠碑》也是由韋縱書丹,比《王卓碑》刻立早4年。兩通碑的書法風格一樣,顏體特點明顯,但《王卓碑》雄渾之中有秀美之氣。
韋縱是唐代書法名家,宋代已有《王卓碑》的拓本出現,可見宋人對該碑的書法價值之推崇。由此看來,《王卓碑》的可信度是毋庸置疑的。
根據《中條山靖院道堂銘并序》和《王卓碑》《太原鄉牒》的有關敘述,因為久居河東,王氏后代“公私譜牒因望河東”,在譜牒中已經把河東作為郡望,例如隋代的大將王聃子、高僧曇延,就屬于河東王氏“桑泉房”。
到了唐代,河東王氏雖然不能和聞喜裴氏、汾陰薛氏、解縣柳氏等河東世家大族相提并論,但已經發展成為有一定影響的地方大族。
尤其是“河東王承太原顯望久矣”,在唐代前期,河東王氏有著和太原王氏一樣的“甲族著姓”身份,王維的母親為世家大族博陵崔氏之女,能與博陵崔氏聯姻,說明了當時河東王氏的顯赫。
河東王氏在西晉末年定居河東,在楊炯、陳子昂為王卓的后代撰寫墓志時,河東王氏從西晉末年到唐代初年200多年間的世系是清晰的,其中的部分后裔在跟隨李淵起兵時又遷居到長安附近,如王卓的九世孫王湛去世后陪葬李淵的獻陵,其后代就成為雍州人。
就王維家族而言,從王維的高祖王儒賢開始,作為河東王氏的世系也是清楚的。《新唐書·宰相世系》根據官方譜牒資料,把王縉家族歸于河東王氏。因為定居于猗氏縣,王維、王縉兄弟屬于河東王氏“猗氏房”。
猗氏縣從北周明帝時一直到唐末,除隋開皇十六年(596)析猗氏縣西部置桑泉縣外,數百年間,猗氏縣的行政區劃沒有發生變化。從武德元年(618)到乾元三年(760),猗氏縣屬于蒲州管轄。
乾元三年三月,蒲州升為河中府,一直到唐代末年,猗氏縣屬河中府管轄。乾元三年五月,王維去世。無論從出生時間還是去世時間而言,王維的籍貫猗氏縣是確定無疑的。
綜上所述,王維的十七代祖是“永嘉之亂”時遷居河東的太原王氏后代、西晉給事中王卓。王維籍貫的正確表述應為:
河中猗氏縣(今山西省臨猗縣)。
本文原載《晉陽學刊》2023年第3期
注釋:
①《舊唐書》卷一九0《王維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051頁。
②《舊唐書》卷一一八《王縉傳》,第3416頁。
③《新唐書》卷一四五《王縉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4715頁。
④《后漢書》卷六《順帝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66頁。
⑤《楊炯集》卷八《瀘州都督王湛神道碑》,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16頁。
⑥《陳子昂集》卷六《申州司馬王府君墓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34頁。
⑦《晉書》卷四十二《王濟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207頁。
⑧《山右石刻叢編》卷八《王卓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第12頁。
⑨《《全唐文》卷九八六《太原鄉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4522頁。
編輯:DOROTHY
投稿方式:
郵箱:laojiashanx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