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二世為支援將軍章邯,不惜重金招募軍隊。然而,項梁率領的援軍遲遲未到,使得在定陶之戰中秦軍潰敗,慘遭北方軍隊的圍剿。這場以失利收場的戰役,不僅讓秦朝軍隊蒙受了慘重的損失,也讓人們開始懷疑項梁的意圖與行動。整個戰局愈加混亂,局勢也變得愈發不明朗。
秦朝末期,陳勝于大澤鄉起義,各地紛紛而起,在眾多勢力中,項梁主導的力量一度成為最強大的反秦集團,章邯在出關后,重點打擊的也是項梁,而項梁原本有機會一舉擊潰章邯所率秦軍的,那樣的話也就沒有項羽在巨鹿之戰揚名了,但是項梁最終在定陶被章邯擊敗身亡,可以說,這是各路反秦勢力不團結,加之項梁已定的軍事計劃沒有足夠的應變能力,最終被章邯所擊敗。
其實項梁崛起成為秦末各路勢力的主力,除了自身發展良好之外,得益于其出身,他是楚國貴族項燕之子,這使得他具備快速凝聚人心的光環,也就是說其他沒有身份的人,都愿意投靠項梁,陳嬰就是最好的代表。
《史記.項羽本紀》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嬰乃不敢為王……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凡六七萬人,軍不邳。
陳嬰是東陽縣人,也就是今江蘇省盱眙縣馬壩鎮東陽村,陳勝起義后,東陽縣人也誅殺了當地縣令,眾人需要一個首領帶領,所以陳嬰被推舉出來,當時陳嬰被眾人忽悠的是想當王的,可是他的母親勸告他,本來陳嬰出身就不尊貴,那么在那個時代,他稱王又會得到幾個人的支持,敗亡是遲早的事情。
這也是沒辦法的,那個時代的確是出身決定了你的地位,不是說單純靠拼搏就可以的,所以陳嬰帶著眾人投奔了項梁,這對陳嬰來說可以說是利益最大化,畢竟項梁成事了,他作為早期就追隨項梁的人,功勞上不了,項梁敗了,自己也只是追隨者,罪責也不大,所以在項梁扶立楚懷王后,陳嬰被封為上柱國,后來投奔劉邦, 也是封了后,他的曾孫女是漢武帝皇后,他算是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
而以陳嬰為代表,后來黥布、蒲將軍等人先后投奔項梁,項梁得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擴充實力,成為最強大的反秦勢力集團,一度擁兵六七萬人。而另一面,章邯在說服秦二世釋放囚徒組成反擊力量后,先后擊敗陳勝一派的勢力,最終項梁也成為了章邯必須面對的對手。
而說到項梁和章邯的交手,可以說是雙方都沒有想到的。
當時章邯領兵東進,在臨濟圍攻魏王咎,齊王田儋率軍救援魏王咎,結果被章邯偷襲擊敗,田榮手收集殘兵敗將退到東阿,項梁問訊后快速馳援田榮。
《史記.項羽本紀》居數月,引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
《史記.高祖本紀》居數月,北攻亢父,救東阿,破秦軍。
也就是說田榮被圍事件打亂了項梁原本的計劃,為了趙齊勢力不被章邯一舉擊潰,他選擇了救援田榮,并在東阿擊敗了章邯,這是項梁第一次擊敗章邯,歷史記載中沒有記載這次戰役的細節,暫且可以理解為章邯在項梁田榮合力夾擊下敗走,此時的項梁是占據局勢主動的,要是趁機死追懶打,奮力追擊的話,可能也是有機會擒住章邯的。
多說一點就是,《史記》和《漢書》都是記載劉邦也參與了東阿之戰,劉邦是因為雍齒的叛變,所以投靠了項梁,項梁增兵給他,他才擊敗雍齒的,此后劉邦就正式加入了項梁集團,那么劉邦有沒有參加東阿之戰呢?個人覺得,他是參與了的,有關曹參的記載也印證了這一歷史事件。
《史記.曹相國世家》北救阿,擊章邯軍,陷陳,追至濮陽。
曹參作為劉邦屬下,不太可能脫離劉邦而投靠項梁麾下,最有可能的就是他追隨劉邦去攻打東阿,也就是說當時劉邦真的是跟隨項梁去征討章邯了,而且記載中,曹參還有“陷陣”的表現,陷陣就是攻入敵人的營壘或陣地,這意味著,劉邦所部當時處境可能是炮灰,也就是早期攻擊章邯的部隊,為項梁的主力部隊擊敗章邯所部創造條件,畢竟劉邦投靠項梁不久,也不用太過愛護。
整體上來看,項梁在救援東阿的田榮時,是和章邯所部有過正面沖突的,最終章邯被擊敗,章邯撤出東阿,田榮逃離絕境,也就是說,項梁集團是有恩于田榮的,但是為何田榮會成為堅定的反項羽代表呢?這和他后來耍的一次心機有關。
此時項梁剛剛擊敗章邯,加之項梁集團成為實力最強的反秦勢力,所以說項梁和章邯之間的決戰不可避免,章邯在兵敗東阿后,退至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堅守等待時機,此后局勢則朝著有利章邯的方向發展,項梁最終兵敗定陶,也是在這個大局勢下發生的。
當時的秦朝朝廷雖然日漸衰敗,秦二世這位繼承大秦帝國家業的君主,把秦帝國帶入了死路,但是在章邯被項梁擊敗的時候,還是做出了正確決策的,也就是集結關中兵力支援章邯,而且是毫無保留的支援章邯。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
《資治通鑒.秦紀三》是時,盜賊益多,而關中卒發東擊盜者無已......二世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面對關東日益嚴重的反秦勢力崛起,秦二世選擇的是無條件相信章邯,并且集中了關中最后家底,支援前線的秦軍,可以說要是章邯有異心的話,打下一片根據地,之后擁兵自重,慢慢擴張自己的實力,秦二世也是干預不了的。
相對來說章邯還是沒有野心的,不然的話,秦末的局勢就不知道是什么樣的了,而和章邯實力增強相比,項梁則處于孤立無援的地步,雖說項梁一度擁兵6、7萬,但是主要是各方勢力投靠的結果,多少人愿意為項梁賣命,又有多少人是能戰之士,都是未知數,而章邯所統帥的秦軍雖不是秦軍主力,但是武器裝備和斗志上是不輸項梁的。
《史記.高祖本紀》軍濮陽之東,與秦軍戰,破之.......秦軍復振,守濮陽,環水。
《史記.項羽本紀》沛公、項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雝丘,大破秦軍,斬李由。還攻外黃,外黃未下。
章邯占據濮陽伺機而動,而項梁的打法就是,在嘗試攻打濮陽失利后,轉而向先行攻打濮周圍的秦軍據點,也就是其他各地守備力量不足的城池,主要是有項羽劉邦聯軍完成的,當時他們就先打了定陶,但是沒有打下來,所以轉而去打雍丘,外黃等地。
這里可以看出來項梁的想法,不能說在東阿擊敗了章邯就想一鼓作氣滅掉秦軍,加之章邯在濮陽堅守,項梁主導的楚軍一時難以攻下,那么完全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趁章邯不敢從濮陽出擊,而先行攻打各地防備相對不足的城池,為下一步和章邯決戰做準備。
同時項梁在東阿擊敗章邯是在當年的七月,而定陶之戰發生在九月,也就是說項梁在東阿駐扎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楚軍的主力部隊也必然在東阿附近駐扎,項羽劉邦所部只能說算是楚軍的偏師,那么既然項梁制定了先行攻打濮陽據點的計劃,為何主力卻停留在東阿呢?
顯然項梁也在等待時機,也就是等待齊趙聯軍的到來,畢竟項梁出現在東阿,根本上也是為齊趙兩國擊退了章邯,而且作為反秦各方勢力,協同項梁擊敗章邯,也是合理的,只是各有所圖的反秦集團又怎么會真心團結在一起呢?齊趙雙方都想看項梁和章邯死磕,之后坐收漁翁之利。
《史記.項羽本紀》項梁已破東阿下軍,遂追秦軍。數使使趣齊兵,欲與俱西。田榮曰:「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間,乃發兵。」
《史記.田儋列傳》項梁既追章邯,章邯兵益盛,項梁使使告趙、齊,發兵共擊章邯......楚、趙不聽,齊亦怒,終不肯出兵。
項梁在東阿救下田榮后,田榮回到齊國,攻擊追逐齊王田假,因為田假是在原來的齊王田儋戰死后被齊人扶立的新齊王,田榮不服啊,“老子在外賣命,你們和我玩這套?”所以從東阿逃出來的田榮擊敗了田假,田假逃到楚國,丞相田角逃到趙國,田角的弟弟田間也留在了趙國,田榮扶立了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在這個時候項梁向田榮求援,按理說項梁救了田榮,田榮怎么也要表示一下,可是田榮提了一個項梁無法實現的條件,也就是要求楚趙兩國誅殺田假、田角、田間三人才出兵。
其實這就是田榮拒絕項梁的說辭,楚王和趙王也要為自己未來考慮啊,要是自己有落魄的一天,投奔于他人,會希望對方按自己的命作為交換籌碼嗎?而且田榮的要求也不現實,語氣間流露出的是命令的口氣,這是要各方服從齊國的意思啊。
再者是項梁需要支援,趙國又不需要,田榮的條件是楚趙兩國同時答應自己的條件,才會出兵,項梁最多能干預楚王決策,如何干預趙王決策,而且明眼人都知道,接下來的戰爭,是章邯和項梁的舞臺,其他各方勢力只要不主動出頭,章邯是不會管的,趙國又怎會答應出兵,也更不會答應田榮的要求。
所以說項梁本是為了緩解齊趙兩國的軍事壓力而到了東阿,但是面對楚軍需要支援的時候,齊趙都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想要坐山觀虎斗,田榮拒絕了項梁的求援,間接導致了定陶之戰項梁最終的戰敗,這也是項羽和田榮直接矛盾爆發的一個原因。
所以說項梁在東阿駐軍,一來是休整以待時機,另外一點就是為等齊趙的援兵,但是人家都沒有搭理項梁,至此,項梁沒有選擇了,他想對也不可能,他退,章邯還是要繼續東進攻打楚國,楚軍只能自己上了。
《史記.項羽本紀》項梁起東阿,西,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
《史記.曹相國世家》擊李由軍,破之,殺李由,虜秦候一人。
在已定的戰術下,項梁直接拿下攻下了項羽劉邦之前沒有攻下的定陶,算是拔掉了濮陽外圍一座堅城,至于李由,也就是李斯的兒子是誰殺的,個人認為應該是曹參,只不過當時劉邦所部名義上是歸項羽統轄罷了,其實這段時間,就可以看到楚軍的作戰計劃了,項梁在沒有得到齊趙援兵的情況下,選擇了繼續掃清濮陽外圍的計劃,為和章邯的決戰做準備。
只是項梁有些大意了,他沒有想到一直保持守勢的章邯會突然襲擊。
《史記.高祖本紀》秦益章邯兵,夜銜枚擊項梁,大破之定陶,項梁死。沛公與項羽方攻陳留,聞項梁死,引兵與呂將軍俱東。
其實當初章邯擊敗齊王田儋的時候,玩的就是夜襲戰術,而項梁卻沒有相應的防備,的確是不應該,也就是說章邯抓住了楚軍一個松懈的時機,一舉擊潰楚軍主力部隊,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期的項羽劉邦還在打陳留,并未向項梁靠攏,也就說,當時項梁并未有任何改變原定計劃的想法,所以劉邦項羽還在四處攻打實力較弱的秦軍,或許聽到項梁兵敗定陶的消息后,兩人都無法相信吧。
《史記.項羽本紀》乃與呂臣軍俱引兵而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義帝本紀》懷王見項梁軍破,恐,徙盱眙都彭城,并呂臣、項羽軍自將之。
在項梁戰敗后,項羽等人是直接逃回楚地的,并且楚懷王也遷都彭城,盱眙(今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彭城是徐州,也就是說更加靠近前線了,有記載說是項羽主導的遷都,也有說是楚懷王自己主導的遷都,個人更相信后者,因為通過這次遷都行為,楚懷王增強了自己掌控權力能力,項氏集團在項梁死后,地位一度降低,多少被楚懷王所控制,不得不說,那時的楚懷王還是有一定魄力的。
而定陶之戰后,楚軍的布防也可以看出來,面對章邯的威懾,他們還是嚴陣以待的,擺出了三方相互拱衛的防守態勢,只不過章邯做出了先打趙國的決策,讓楚軍有了恢復的機會。
總的來說,定陶之戰,是項梁前期擊敗章邯,在局勢上掌握暫時主動后,秦楚雙方實力對比發生了變化,章邯得到了兵力補充,而齊趙兩國坐視項梁獨自和章邯死磕,沒有幫忙的意思,加之項梁計劃的很美好,但是無奈現實太打臉,章邯一次夜襲就令其夢想破滅,兵敗身死。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田儋列傳》《史記.曹相國世家》《漢書.高帝紀》《義帝本紀》《資治通鑒.秦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