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報父仇而屠城,這一說法在歷史上一直廣為流傳。然而,是否僅僅是出于對父親的深刻仇恨而采取如此極端的行為卻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雖然父仇是觸發(fā)事件的導(dǎo)火索,但曹操屠城的真正原因可能遠遠不止于此。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曹操的行為可能更多地受到權(quán)力和政治利益的驅(qū)動。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在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過上好日子了,但是自己的老爹曹嵩還在受苦呢!就寫了一封書信,讓手下人送到家里去。意思就是讓全家趕緊來許昌,跟著兒子來享清福。再來的路上,路過徐州。徐州當時的太守是陶謙,這個陶謙怕曹操,想討好曹操。就命令自己手下的大將張闿,往前行五十里迎接曹操全家。

天有不測風云啊,張闿把曹嵩一家接過來,再往回走的路上正好下起了雨。就在一個很小的廟里避雨,曹嵩也不知道客氣,讓自己的家人住最好的地方,讓張闿等士兵就在外面淋雨。張闿就氣不打一處來,再看曹嵩也有點家底,看樣子有不少金銀財寶。本來張闿等人就是黃巾余黨,投靠陶謙沒有得到重用,他們一合計打算殺了人搶了財寶,跑到五鳳山落草為寇。
許多人認為曹操對陶謙簡直是恨透了,在極度傷心下的曹操已經(jīng)失去理智了,對徐州進行屠城。其實沒那么簡單的。曹操屠城的原因不止一個,集體概括有三個:
直接原因:為了復(fù)仇
復(fù)仇屠城在所難免,做人肉干是其次。曹操是重情重義之人,當然所謂情義只是對于自己人,對于外人和陌生人都是標準的殺人魔王和惡棍,他這個人身上同時具備霸主文杰和奸雄狠毒的特征,即是恢宏大度也是睚眥必報,即能念出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也能殺得尸橫遍野,血染彭城。曹操道:“老子今日屠城,固然為祭奠我父,卻也得讓天下人知道我曹孟德是何許人也!人不犯我,我或許不犯人;但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必要殺得滿城血雨,必要殺的人人家破人亡,人人魂魄飛揚!”
深層原因:軍糧緊缺
古代戰(zhàn)爭,士兵最依賴的就是糧草。曹操抓了那么多人,根本沒有東西供他們吃,只能屠城,也主要是為了做人肉干,包括其他各路諸侯也是大同小異,都是殺人當人肉干,至于三國志記載袁紹軍糧靠桑椹,袁術(shù)靠河蚌,民間相食,其實是曲筆,民間相食的根本原因是被殺了做軍糧,行軍打仗靠桑椹和河蚌都是扯淡!
曹操大軍在徐州殺戮肆虐荼毒生靈,彭城屠殺等消息傳回兗州,只令荀彧程昱等人都頗為擔憂,紛紛寫信勸他,但曹操卻根本不理睬;而陳宮更是反對,苦口婆心勸曹操不要拿百姓開刀,三番五次說種種不該,書信一封接一封。曹操卻是鼻子一哼,揉成一團,付之一炬,殺人反倒是越殺得多!只令陳宮氣得直跺腳,卻又奈何不得。到得曹操殺了邊讓,陳宮更是對曹操失望透頂——當日自己勸曹操領(lǐng)兗州牧,還以為此人是個能體恤民間疾苦保境安民的漢室忠臣,誰知道此人的本質(zhì)上不過是個殺人魔王,不過是個毫無半點仁義道德的心狠手辣之輩,不由得后悔自己看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