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是古代封建王朝在科舉制度中最為耀眼的一個頭銜,它代表著古代所有讀書人的夢想,中狀元者可鴻臚提唱、跨馬游街,如果這一生如無意外,那么他的仕途將平步青云。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古代考狀元要經過哪些考試,考中之后能被授予什么官職?
想要考取狀元是極其不容易的,任何讀書人都要經過第一次童子試,然后以童生的身份參加院試,通過后即可獲得秀才的稱號,有見官不跪的特權。院試之后就是鄉試,只有秀才有資格參加,一旦考中,就被稱為舉人,位列第一的則是解元,比如明朝著名畫家唐寅唐解元。鄉試之后是會試,由之前的舉人參加考試,通過之后就可以參與最后一輪考試了,那就是殿試。殿試通過的人被稱為進士,進士第一名就是所有讀書人爭帆相競得狀元了。所以說想考中狀元的過程是很艱難的,無極大毅力者不可取之。
宋代的進士分為三個等級:一等為進士及第,二等為進士出身,三等為賜同進士出身。宋太祖趙匡胤首開先河,只要有考生在最后一輪殿試中及第,就可以直接授予官職。而狀元通常會被授予更高的官職,比如某個州的通判,在當時可是相當于現在的副市長。有史記載,宋朝的宰相多為狀元或者進士出身。
明朝時,中了狀元的人,一般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職,品級為從六品,相當于皇帝身邊的秘書,缺點是沒有實際的權力,但能經常被皇帝召見。
等到清朝的時候,雖然狀元還是在翰林院任職,但也可以選擇外放去當重要地方的縣令或者不重要地區的知府,等到積累了足夠的經驗之后,就可以調回京城,在六部中選擇職位就任。
當然考中狀元也只是相當于拿了一個頂級的資格證,不能說就一定能在之后的官場生涯中一步登天,還是得看皇帝是怎么用人的。最后再給大家普及一個知識,明朝名臣黃觀是古代科舉考試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六元及第的狀元,他分別在縣試、府試、院試中取得案首的稱號,又分別獲得鄉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