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逝世后,他的后代一直遵循著先祖的教誨,勤奮勇敢地努力工作,繼承著家族的優良傳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家族逐漸走上了衰落之路。據說在東晉時期,諸葛亮的后代開始沉迷于享樂和權力,失去了先祖的風范和智慧,最終導致了家族的沒落。
諸葛家族人才輩出,在三國那一段時間里,這一家族也堪稱是仕宦之首。作為蜀漢的丞相,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他曾為蜀漢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沒有諸葛亮,也就沒有三足鼎立局面的蜀漢王朝。可以這么說,是諸葛亮一手扶持劉備建立了蜀漢王朝,其功績,也早已遠超其所推崇的管仲、樂毅二人。
諸葛亮功蓋千秋,那么他的后代如何呢?其后代是否延續了諸葛亮興漢的步伐?或者他們是否為蜀漢效死社稷?
諸葛亮與黃氏婚后一直沒有兒子,鑒于此,他遂在結婚不久便將長兄諸葛瑾的兒子諸葛喬接了過來,不過,不到25歲諸葛喬就死了。
諸葛亮一直在忙于公事,所以其晚年才有幸得子,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其終于有了自己唯一的親生兒子諸葛瞻。
當時,諸葛亮對這位親子也是非常喜愛,他在忙習公務的時候,也時常教習諸葛瞻學問。不過,可惜的是,諸葛亮五十四歲便累死于五丈原,而他的獨子當時也正當幼年。
幼年喪父,諸葛瞻可以說是不幸的,不過還好,后主劉禪對于諸葛瞻還是非常重視。諸葛亮死后,諸葛瞻繼承了諸葛亮的爵位,其長大后,劉禪又以其女嫁給諸葛瞻,命其掌管蜀漢軍事。
諸葛瞻擔任蜀漢軍師將軍的時候,蜀漢已經進入到了后期,當時,北方魏國已經對蜀漢進行了多次南伐戰爭,而蜀漢也正面臨滅國的危險。公元263年,魏國權臣司馬昭遣大將鐘會、鄧艾率軍分三路南伐蜀漢,諸葛瞻作為蜀漢軍事負責人,也領兵抵御魏軍。在到達綿竹的時候,諸葛瞻與魏國鄧艾先頭部隊爆發了激戰,因為缺乏作戰經驗,蜀軍遂遭到了大敗,臨危關頭,諸葛瞻短兵相接,其終因力竭,而戰死在了綿竹城下。
隨諸葛瞻戰死的,還有他的兒子諸葛尚。諸葛尚是諸葛瞻的長子,史書對于諸葛尚的記載非常少。只是在綿竹之戰時,諸葛尚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
綿竹之戰中,諸葛尚年方十九,他進進出出,多次大敗魏軍,不過,由于魏軍勢大,諸葛尚最終也體力不支,在諸葛瞻戰死的同一個地方,諸葛尚也英勇殉國。
諸葛瞻有三個兒子,除了長子諸葛尚,還有諸葛京和諸葛質。諸葛京是諸葛瞻的次子,蜀漢滅亡后,諸葛京攜帶家眷遷往了魏國的河東郡,后來西晉建立,諸葛京又接受了晉武帝司馬炎的官爵,并擔任了西晉眉縣的縣令。諸葛京作晉官,皆是為了養家糊口,而也正是從諸葛京這一代開始,諸葛家族才徹底走向了沒落。
相比較于諸葛京,諸葛質更有骨氣。蜀漢滅亡后,劉禪的第六子洮陽王劉恂因不愿隨從劉禪遷往洛陽,于是在中途逃脫。為了恢復蜀漢王朝,劉恂繼續逃到云南茍延殘喘,而當時跟隨劉恂身邊的蜀漢后裔,也有諸葛質。
云南一代是荒僻之地,云南蠻族首領孟虬為前蠻王孟獲的兒子,此人有心歸附魏國,所以他并不想接納劉恂。這種情況下,諸葛質挺身而出,他獨自闖入蠻營,并靠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終于說服了孟虬接納劉恂。后來,諸葛質繼續為劉恂效力,直到終老于南中。
史書上并沒有記載諸葛質的后代情況,所以據此可以推測,諸葛家族傳到諸葛質這一代已經走向了沒落。國家已經滅亡,就算諸葛質有心恢復,恐怕也無力維繼了,故而,他僅能做的,只是確保自己性命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