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是我國歷史上的藝術(shù)瑰寶,在金院本和諸宮調(diào)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shù)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那么元雜劇的藝術(shù)形式是什么樣的?有哪些專業(yè)術(shù)語?
一、“四折一楔子”是元雜劇最常見的劇本結(jié)構(gòu)形式,合為一本,每個劇本一般由四折戲組成,有時再加一個楔子,演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少數(shù)作品也有一本分為五折或六折的,還有用兩個楔子的。
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戲,個別情節(jié)過長的戲,可寫成多本,如王實甫《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楊景賢《西游記》六本二十四折,每本戲仍是四折。這很像后世的連臺本戲或連續(xù)劇。
一本戲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個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主唱的叫末本戲,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戲。
所謂的“折”相當于我們所說的“幕”,首先是劇本情節(jié)的一個自然段落(又說是全劇矛盾沖突的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場(一個固定場景)戲,也可以包含多個場次;另外又是劇曲音樂組織的一個單元。
四折即是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尾四個階段,每折由一個有嚴格程序的套數(shù)構(gòu)成。元雜劇在四折戲外,為了交代情節(jié)或貫穿線索,往往在全劇之首或折與折之間,加上一小段獨立的戲,稱為“楔子”。
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稱為開場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間的,稱為過場楔子。楔子本義是木器榫合處為彌縫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雜劇中它所起的是綿密針線或承前啟后的作用。
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如《趙氏孤兒》五折,《秋千記》六折,《西廂記》五本二十一折,楊景賢的《西游記》六本二十四折。此外在劇本的開頭或結(jié)尾,還有“題目正名”就是用兩句話或者四句話,標明劇情提要,確定劇本名稱。如《竇娥冤》的題目正名為兩句:“秉鑒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
二、音樂曲調(diào)方面元雜劇以北方音樂為基礎(chǔ),因此有別稱“北雜劇”,采用的是北曲聯(lián)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個套曲,每一個套曲一般都連綴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支曲牌組成。每折一個套曲,常見的是第一折用仙呂,第二折用南呂,第三折用中呂,第四折用雙調(diào)。
少數(shù)劇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宮調(diào)的。在每一宮調(diào)之內(nèi),各有數(shù)十支曲牌。曲詞就是按曲牌填寫,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壓同一韻腳,不可換韻。有時又有向其它宮調(diào)借用一支或幾支曲牌的情況,稱為借宮。
三、雜劇角色分為旦、末、凈、雜。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員。外旦、貼旦次要女演員。末包括正末、小末、沖末、副末。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員,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員。沖末是首次上場的男演員。凈是地位低下的喜劇性人物。雜是除以上三類外的演員。有孤(當官)、駕(皇帝)、卜兒(老婦人)、徠兒(小廝)、細酸(讀書人)等。
四、主唱元雜劇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稱旦本,如《竇娥冤》竇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稱為末本,如《漢宮秋》,漢元帝主唱。
一般來說,一劇中一人主唱到底,這是通例。但也有少數(shù)劇本,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人物也有所變化。如《賺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張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這就出現(xiàn)了主唱人物的變換。
五、賓白在后世的戲曲中也叫道白或說白,前人對元雜劇的賓白大致有兩種解釋:徐渭《南詞敘錄》:“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言其明白易曉也。”
單宇《菊坡叢話》:“北曲中有全賓全白。兩人對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后者從訓(xùn)詁角度說明可能更準確些。它是曲詞外演員說的話、包括人物的對白和獨白,由白話和部分韻語組成,又稱韻白和散白。對白與話劇的對話相似,獨白兼有敘述的性質(zhì),在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六、科介也稱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動作,元雜劇中指示人物動作和表情的術(shù)語。
一般來說,元雜劇劇本中的科表示四個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動作,如《漢宮秋》第一折寫王嬙迎接漢元帝,注明“趨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壽定計,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動作,高文秀《襄陽會》四折“四將做混戰(zhàn)科”四是指劇中穿插的歌舞動作。《梧桐雨》二折玉環(huán)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時也表示劇中的舞臺效果。《漢宮秋》“雁叫科”。